段湘寧,楊 梅
(葫蘆島市信息中心,125001)
“對接口編程”是面向對象設計(OOD)的第一個基本原則。它的含義是:使用接口和同類型的組件通訊,即對于所有完成相同功能的組件,應該抽象出一個接口,它們都實現(xiàn)該接口。
具體到 Java 中,可以是接口(interface),或者是抽象類(abstract class),所有完成相同功能的組件都實現(xiàn)該接口,或者從該抽象類繼承。我們的客戶代碼只應該和該接口通訊,這樣,當我們需要用其他組件完成任務時,只需要替換該接口的實現(xiàn),而我們代碼的其他部分不需要改變。
“優(yōu)先使用對象組合,而不是類繼承”是面向對象設計的第二個原則。并不是說繼承不重要,而是因為每個學習面向對象編程(OOP)的人都知道OO 的基本特性之一就是繼承,以至于繼承己經被濫用了,而對象組合技術往往被忽視了。
下面分析繼承和組合的優(yōu)缺點。
1)類繼承允許根據其他類的實現(xiàn)來定義一個類的實現(xiàn);
2)對象組合是類繼承之外的另二種復用選擇;
繼承和組合各有優(yōu)缺點。類繼承是在編譯時刻靜態(tài)定義的,且可直接使用,類繼承可以較方便地改變父類的實現(xiàn)。但是類繼承也有一些不足之處。首先,因為繼承在編譯時刻就定義了,所以無法在運行時刻改變從父類繼承的實現(xiàn)。更糟的是,父類通常至少定義了子類的部分行為,父類的任何改變都可能影響子類的行為。如果繼承下來的實現(xiàn)不適合解決新的問題,則父類必須重寫或被其他更適合的類替換。這種依賴關系限制了靈活性并最終限制了復用性。
對象組合是通過獲得對其他對象的引用而在運行時刻動態(tài)定義的。由于組合要求對象具有良好定義的接口,而且,對象只能通過接口訪問,所以我們并不破壞封裝性;只要類型一致,運行時刻還可以用一個對象來替代另一個對象;更進一步,因為對象的實現(xiàn)是基于接口寫的,所以實現(xiàn)上存在較少的依賴關系。
優(yōu)先使用對象組合有助于保持每個類被封裝,并且只集中完成單個任務。這樣類和類繼承層次會保持較小規(guī)模,并且不太可能增長為不可控制的龐然大物(這正是濫用繼承的后果)。另一方面,基于對象組合的設計會有更多的對象(但只有較少的類),且系統(tǒng)的行為將依賴于對象間的關系而不是被定義在某個類中。
在理想情況下,通常不用為獲得復用而去創(chuàng)建新的組件,只需要使用對象組合枝術,通過組裝已有的組件就能獲得需要的功能。但是事實很少如此,因為可用的組件集合并不豐富。使用繼承的復用使得創(chuàng)建新的組件要比組裝已有的組件來得容易 這樣,繼承和對象組合常一起使用。然而,比如前面所說,千萬不要亂用繼承而忽視了對像組合技術。
相 關 的 設 計 模 式 有:Bridge、Composite、Decorator、Observer、Strategy 等。
下面的例子演示了這個規(guī)則,這里實現(xiàn)的是:對同一個數(shù)據結構,需要以任意的格式輸出。
程序 1 使用基于繼承的框架,可以看到,它很難維護和擴展。程序 1 使用基子繼承的框架
程序 2 使用基于對象組合技術的框架,每個對象的任務都清楚地分離開,我們可以替換、擴展格式類,而不用考慮其他的任何事情。
程序 2 使用給予對象組合技術的框架
這里用到了類似于“抽象工廠”的組件創(chuàng)建模式,它將組件的創(chuàng)建過程交給manager 來完成,Example Formatter 是所有格式的抽象父類。
“將可變的部分和不可變的部分分離”是面向對象設計的第三個原則。如果使用繼承的復用技術,我們可以在抽象基類中定義好不可變的部分,再由其子類去具體實現(xiàn)可變的部分。不可變的部分不需要重復定義,而且便于維護。如果使用對象組合的復用技術,我們可以定義好不可變的部分,而可變的部分可以由不同的組件實現(xiàn),根據需要,在運行時動態(tài)配置。這樣,我們就有更多的時間關注可變的部分。
對于對象組合技術而言,每個組件只完成相對較小的功能,相互之間耦合比較松散,復用率較高,通過組合,就能獲得新的功能。
通常,我們的方法應該只有盡量少的幾行,太長的方法會難以理解,而且,如果方法太長,則應該重新設計。對此,可以總結為以下原則。
.三十秒原則:如果另一個程序員無法在三十秒之內了解開發(fā)者的函數(shù)做了什么 (What),如何做(How)及為什么要這樣做(Why),那就說明該代碼是難以維護的,必須得到提高;
.一屏原則:如果一個函數(shù)的代碼長度超過一個屏幕,應該拆分成更小的子函數(shù);
.一行代碼應盡量簡短,并且保證一行代碼只做一件事:那種看似技巧性的冗長代碼只會增加代碼維護的難度。
要盡量避免在代碼中出現(xiàn)判斷語句,來測試一個對象是否是某個特定類的實例。通常,如果需要這么做,那么,重新設計可能會有所幫助。比如在使用Java 做XML 解析時,對每個標簽映射了一個Java類,采用 SAX(簡單的XML接口 API:Simple API for XML)模型。結果,代碼中反復出現(xiàn)了大量的判斷語句,來測試當前的標簽類型。
可以這樣來改進,重新設計文檔類型定義 DTD(Document Type Definition),為每個標簽增加了一個固定的屬性“class name”,同時重新設計了每個標簽映射的Java 類的接口,統(tǒng)一了每個對象的操作。增加屬性;
通過這樣的方式,徹底消除了所有的測試當前的標簽類型的判斷語句。每個對象通過Class.for Name(a Element.attributes.get Attribute(”class name”)).new Instance();動態(tài)創(chuàng)建即可。
有大量參數(shù)需要傳遞的方法,通常很難閱讀。我們可以將所有參數(shù)封裝到一個對象中來完成對象的傳遞,這也有利于錯誤跟蹤。
許多程序員認為,太多層的對象包裝對系統(tǒng)效率有影響,但是,和它帶來的好處相比,我們寧愿做包裝。畢竟,“封裝”也是OO 的基本特性之一,而且,“每個對象完成盡量少 (而且簡單)的功能”,也是OO 的一個基本原則。
模型中非期望產出的處理。在DEA模型的投入產出要素中,地區(qū)生產總值為期望產出,碳排放為非期望產出,期望產出越大越好,非期望產出越少越好,違反了方程的一致性,必須進行處理。本文以非期望產出作為投入的方法處理碳排放問題。
在許多情況下,提供一個抽象基類有利于做特性化擴展。由于在抽象基類中,大部分的功能和行為己經定義好,使我們更容易理解接口設計者的意圖是什么。
由于Java 不允許“多繼承”。從一個抽象基類繼承,就無法再從其他基類繼承了。所以,提供一個抽象接口(interface)是個好主意,一個類可以實現(xiàn)多個接口,從而變相地實現(xiàn)了“多繼承”,為類的設計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
對數(shù)據的封裝原則應該規(guī)范化,不要把一個類的屬性暴露給其他類,而應該通過訪問方法去保護它們,比如設置為私有方法。如果某個屬性的名字改變,只需要修改它的訪問方法,而不是修改所有相關的代碼。
如果一個子類只是使一個組件變成組件管理器,而不是實現(xiàn)接口功能,或者,重載某個功能,那么,就應該使用一個外部的容器類,而不是創(chuàng)建一個子類。程序3 接口定義了組件的功能。
程序3 發(fā)送消息類接口定義
發(fā)送消息類Msgreceiver 實現(xiàn)了接口,而其子類Pool 只是管理多個Msgreceiver 對象,并沒有提供自己的接口實現(xiàn)。使用繼承的方式實現(xiàn)的代碼如程序4 所示。
程序4 使用繼承的方式實現(xiàn)接口
在這種情況下,建議使用組合方式實現(xiàn),而不是繼承的方式,
類的域、方法個數(shù)太多時,應該予以適當?shù)牟鸱?。在構建的過程中,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對同樣的數(shù)據,有不同的視圖。某些屬性描述的是數(shù)據結構怎樣生成,而某些屬性描述的是數(shù)據結構本身。最好將這兩個視圖拆分到不同的類中,從類的名稱上就可以區(qū)分出不同視圖的作用。
兩個方法處理類內部的同一個數(shù)據(域),并不意味著它們就是對該數(shù)據(域)做處理。許多時候,該數(shù)據(域)應該作為方法的參數(shù)輸入,而不是直接存取,在工具類的設計中尤其應該注意,兩個方法都對List 對象pool 做了操作,但是,實際上,我們可能只是想對List接口的不同實現(xiàn)Vector、Array List 等做存取測試。所以,代碼應該如程序7 所示。
要在不改動原有代碼的前提下使用類。有兩種方活:合成(composition)和繼承(inheritance)。所有非primitive 對象都有一個to string()方法,當編譯器需要一個string 而它卻是個對象的時候,編譯器就會自動調用這個方法。所以當編譯器從”Source =’+Source 中看到,當想把一個字符串同一個非字符串相加的時候,它就會說“由于string 只能同string 相加,因此要調用 source 的to string(),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把它轉換成 string!”。于是就把這兩個string 連起來,然后再以string 的形式把結果返還給輸出函數(shù)system.out.print ln()。如果想讓類也具備這個功能,只要寫一個to string()的方法就行了。
為每個類都創(chuàng)建一個main()方法,這也是一種值得提倡的編程方法。這樣一來,測試代碼就都能放進main()方法里了。即使程序包括很多類,它也只會調用我們在命令行下給出的那個類的 main()方法。于是,當輸入“java test l”的時候,它就會調用test l.main()。這種在每個類里都放一個main()的做法,能讓類的單元測試變得更容易一些。做完測試之后,不必移除main(),留下它可以供以后的測試用。
JSP 的編程開發(fā)中,如果遵循這些規(guī)范進行開發(fā),逐步養(yǎng)成編寫可復用代碼的習慣,一定能體會到其中的好處。一個好的編程習慣并不容易養(yǎng)成,可是一旦養(yǎng)成了一個好的編程習慣,無論對自己還是對整個開發(fā)團隊,都會受益。
[1]JSP 網站開發(fā)詳解,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