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莫愁 圖/包氏博物館
文房四寶硯為本記收藏家包章泰藏硯
文/成莫愁 圖/包氏博物館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硯是一個具有承載千年歷史、跨越春秋萬代的特殊珍品。“筆墨紙硯”硯為本,如果沒有各朝代的不同造型、不同材質、不同風格、不同工藝的硯作奠基石,筆、墨、紙將無法延承源遠流長的輝煌。
就像巍然大廈需要基礎,國之瑰寶硯,在原始社會作為磨墨器,早就為人們在默默地記錄文字、繪畫研磨礦物顏料、墨等作奉獻了,成為中華民族文明的載體。它從單純的實用品到發(fā)展成實用藝術品,見證了帝王將相的興衰,記錄了文人墨客的情懷,留下了雕工巧匠的精湛,隱現(xiàn)出藏硯、愛硯之人的偏愛與喜好。硯,不僅是求知者的良師益友,更是打破了富貴貧賤之界線,不管是達官貴人還是平頭百姓,都可喜愛硯、收藏硯。
隨著古玩市場的持續(xù)升溫、日漸火爆,愛好硯、收藏硯的人也日漸增多。尤其是古硯、名硯,更由于年代久遠,“一硯難求”而深得愛好者的青睞。在經(jīng)濟利益驅使下,造假也發(fā)生在硯上。
因為硯,不僅具有實用價值,更有觀賞價值與不菲的經(jīng)濟價值。
中華全國工商聯(lián)古玩業(yè)商會常務副會長、著名收藏家包章泰先生,長期從事古玩藝術品收藏、研究與鑒定,三十余年的收藏經(jīng)歷,他以其特殊的眼光、魄力和深入研究,搜集到硯臺精品上千件,各類藏品有千萬之余。品種繁多,琳瑯滿目。在眾多收藏品中,他最愛文房,在文房中又尤愛古硯,藏有玉硯、銅硯、鐵硯、陶硯、瓷硯、石硯等。他最為推崇的古硯有:唐代玉硯、宋代“東軒”硯、明代文征明端硯等。他曾按不同朝代麟選出300余件古硯、名硯珍品展覽,并出版著作《古硯臺收藏與鑒賞》、《歷代硯臺精品賞析》等。聽他說收藏心得和如何觀賞及鑒別古硯、名硯的真?zhèn)?,真是一門深奧的專業(yè)學問和經(jīng)驗總結,也是初涉這一領域愛好者的必修課。
硯,與文字同興,可以說是起源于史前。陜西臨潼姜寨遺址考古發(fā)現(xiàn)的石硯,將硯臺的歷史推至5000年前。
包章泰說,硯臺興于秦漢,盛于隋唐,卓于宋元,精于明清。即“興盛卓精”四字經(jīng),概括了硯的發(fā)展史。能準確辨別硯臺真?zhèn)问紫纫煜こ幣_的發(fā)展軌跡。
硯在秦漢已被廣泛使用,大多以石為材料,也有陶制與瓷硯及銅的,石材比以前多了紋飾及獸形雕刻等。
隋唐時期是硯臺發(fā)展第二個高峰。隋唐國力強盛,詩書畫繁榮,硯在形制上更是形式多樣,有箕形端石、陶、瓷硯,還有唐代青釉二十七足辟雍硯、江西新郭臺農(nóng)場出土唐代黃釉十六足辟雍硯等,唐代三彩辟雍硯,并產(chǎn)生了著名的三大名硯:端硯、歙硯、洮河硯。
隋唐之硯卓于宋元,向藝術化發(fā)展。唐硯帶足,而宋少見帶足。因為人們改變席地而坐習慣,有了桌椅。講究造型美硯,雕刻精細,圖案豐富;并盛行在硯上,鐫詩題銘。詠硯、贊硯、銘硯詩文層出不窮,玲瓏精致的抄手硯也應運而生。文人社會地位提升,崇尚“及第”、“鯉魚跳龍門”等,各種學而優(yōu)則仕的美好愿望,激發(fā)平民和更多人學習上的求知欲,硯臺在造型上更趨精良。元代硯臺受蒙古族草原文化影響,摻入渾圓粗獷、大氣。元代蟬形澄泥硯,便是以知了表達居高聲自遠、一鳴驚人等心愿。
元代蟬形澄泥硯
清康熙御銘松花石古鳳池硯
明代童子牧牛澄泥硯
明清硯空前繁榮,越制越精。硯逐漸脫離了實用功能,變成更具藝術價值的工藝美術品。除端石、歙石外,不少石材變身于硯。澄泥硯、玉硯、松花石硯、紅絲石硯、菊花石硯,漆硯、鐵硯、瓷硯、銅硯等,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了的。明代童子牧牛澄泥硯,清康熙御銘松花石古鳳池硯,以材制硯,造型精湛,裝飾華美。如明代銅質雙獅戲球暖硯、清代九龍易水硯、清代梟形銅硯都將硯推向新的審美。
鑒別古硯的方法,可以從硯的發(fā)展史、硯材、硯式、雕刻、銘文等各方面來看。僅就中國古硯制式來說,不同時期的硯式,大都展示著特定的時代風格。如先秦古硯多就地取材,純?nèi)巫匀?;漢硯或方或圓,簡樸渾厚;唐代箕形硯盛行,典雅豪放;宋代大小抄手硯風靡于世,洗練素
美;元、明、清硯式則
有集前代之大成之勢,富麗紛繁。熟悉了各朝代的硯的特征與風格,并觀察實物加以區(qū)分,做到心中有數(shù),才會有一雙慧眼。
包章泰先生說硯應“質之堅潤,琢之圓滑,色之光彩,聲之清玲,體之厚重,藏之光整”。這也是古人鑒別硯臺的基本標準。包章泰總結了六字經(jīng)的識辨方法:“看、摸 、敲、洗、掂、刻”。
看:硯的質、工、銘、飾及新舊程度和是否修理過等。質為材質、天然紋路;工,雕工;品,品相及外形;銘,鐫刻硯底或硯邊的文字,其書法與雕刻藝術的精美;飾,硯邊裝飾與硯匣、錦套等,這些都為硯增加附加值。
摸:鑒別石質好壞,光滑還是粗糙,有手感優(yōu)劣之分。
敲:用手托硯輕叩之,聽聲音來分辨好壞。不同石質不同聲音。若端硯,木聲為佳,瓦聲次之,金聲為下;若歙硯,金屬聲為佳,而“卜卜”聲為下,乃多泥質。
洗:洗去墨痕,檢查有否傷痕與修補過。
掂:同樣大的硯,重者好,輕者差。
刻:看刻工,鑒別石材優(yōu)劣,藝術價值高下。
包章泰說:為追逐經(jīng)濟利益,硯臺市場以新做舊或以假材亂真,叫人真假難辨。只要細心觀查并掌握各種硯的不同材質,不同時代的造型與特征,雕刻工藝、硯銘及包漿,我們還是可以細分出來的。
如端硯產(chǎn)于溪,名坑有十:老坑,最優(yōu);麻子坑,次之;宋坑,次于老坑麻子坑;坑仔巖,介于老坑與麻子坑之間;梅花坑,接近宋坑,但石材較粗;綠端,較為名貴難得;宣德坑,質近宋坑;朝天巖,色紫蘭;白線巖,石分九層,各有特色;古塔巖,近似老坑。不同坑口有不同市場價值,稍一看若走眼,價值就會打折扣。
麻子坑,如果不細看,色青紫中略帶藍色,容易與老坑混同。用水濕之觀察,可與老坑區(qū)分。老坑青灰中略帶紫藍色,石紋細膩而幼滑,致密而堅實。
市場上也常用攀枝花石冒充端硯。攀枝花也有石眼,品種多,有的呈碧綠色、黃綠色、金黃色、糙米黃色等,也有大小不一石眼,但眼色清爽,沒有暈晴的變化,比較單調(diào)。還有的硯石取自蘇州近郊蠖村石,無論雕工與刻工,都比真品顯得粗劣。這種石硯大多產(chǎn)于清代晚期,來冒充古端硯。
鑒別端硯重要因素是看石質石色,以水濕之,辨別坑口出處。最好沉水之,優(yōu)質老坑濕水后,就會發(fā)現(xiàn)紫藍色的基調(diào)上色彩富有變化,紋理清晰明凈,其色彩好像從硯臺里透出來的,有一種內(nèi)在的沉實、凝重、溫潤如玉的深厚感覺。
看雕工硯銘。題材、立意、構圖、雕工等。如明清的“淌池硯”。雕工線條挺拔流暢,用右手食指按下去,食指正面凸起的弧形與石硯的凹形弧形正好相貼,這就是古淌池硯的特征。許多作假者不知就里,知道此硯特征的就不會輕易上當了。
分辨硯銘真假,了解銘刻作者個人風格和時代風格與銘的文辭是否一致,會不會后加款,再看銘刻的所在部位是否大方得體。各朝代稱呼不一。清代早期多有某某大兄先生,某某道兄先生稱呼;清晚期至民國時代稱某某仁兄大人,某某山人、道人,新中國后至上世紀80年代,以同志稱呼,現(xiàn)又盛行先生稱呼。如仿制的顧二娘硯,取舊刻工端硯加款,顧為清初之人,若以清中、后期雕工的,與原時代不合,皆應列為偽作。如果是真銘佳銘,銘刻者名頭又大,價值無疑會大幅度上升。
鑒別整硯的包漿。包漿依附石硯表皮。許多作假者用種種手段打磨包漿。但凡作假,總有破綻,不可能覆蓋整個硯臺,角角落落會有包漿觸及不到的地方。如包漿不厚,可在硯額及硯側處不起眼的地方,抹薄薄一層干爽、易擦凈、氣味散發(fā)較快的無色油脂,待干后擦凈,即可見老包漿泛出,十分自然,那是真貨。如果人為所作包漿,如涂一層光亮,按行話講是賊光了。
有的古硯被洗刮得發(fā)白,露出原本色。可用一小鐵針,在硯體不顯眼處及飾、刻款刀痕中劃一兩道細痕,也可辨別是否偽硯。
觀石眼。現(xiàn)代人鑲嵌石眼或用膠水貼眼,甚至用墨色點睛來冒充天然石眼,以提高其價值。他們強求性的“加工”,往往石眼不僅放錯了位置,甚至張冠李戴。要知道端石眼的形成和各坑硯石眼是有區(qū)別的。老坑口石眼不多,色澤比麻子坑淺淡,偶然有翠綠圓正乃佳眼,象牙眼多見于老坑和坑仔巖。坑仔巖的色澤近似水巖硯石而略帶赤色,是介于水巖硯石與麻子坑硯石的色澤之間。質地優(yōu)美,紋理細膩堅實。尤以石眼多而著稱,并多屬佳眼。
麻子坑硯石在端硯名坑中,僅次子水巖硯石,可與坑仔巖硯石相媲美。麻子坑石眼圓正,多為鴝鵒眼,鴝鵒眼指端石上的圓形斑點。其大如五銖錢,小如芥子,形如八哥之眼,外有暈。以活而清朗,有黑精者為貴。麻子坑石眼是順著石紋理生長的,即紋理是右斜,石眼生長也是右斜的。如果是硯貼成左斜石眼,必定偽硯無疑。同樣,每種硯都有自己的特征。歙硯外表是黑色的,但粉末是白色的,刮點粉末就可鑒別。
包章泰先生在閩東創(chuàng)建的包氏博物館,據(jù)他所說藏品已逾2000件。他對來自家鄉(xiāng)福建的建州硯,情緣更濃,其石因產(chǎn)于福建省北部的建州北苑鳳凰山而得名。今人常把建州硯誤認為端硯。包章泰經(jīng)過考證,建州硯與端硯同樣具有實用價值與文物價值。如宋代建州青石箕形雙池硯,宋代建州青紫石硯。石質堅致溫潤,線條流暢,四平八穩(wěn),為典型的宋硯體式。
研究古硯的發(fā)展,考察古硯的價值,鑒別古硯是一門相當深的學問。林林總總的大小古硯神采各異,折射出一部中國硯臺史和中國文明史。一種硯就是一個族系,一個家庭,它跨越千年,上起西晉,下至民國,直至今日,反映了不同時代的審美追求和社會風貌。故此,每一方硯臺都是學問,都有故事,都帶著一縷歷史墨香,它們組成了壯觀的硯的世界,給我們帶來了無窮的美的享受。
(本文藏品均來自收藏家包章泰)
編輯: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