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子林
評價趙無極,我們需要冷靜和客觀
文/徐子林
趙無極這幾年很火,其作品在拍賣場上的表現(xiàn)奪人眼球。今年4月,趙無極辭世,華人圈一片追思。但在短短的數月之內,藝術界對趙無極的評價就出現(xiàn)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論調:一種是無限拔高,把趙無極奉為藝術大師、華人的驕傲;另一種則把趙無極貶為只是用油彩畫水墨畫的二流畫家。
事實上,趙無極既不像藝術市場神化的那般偉大,也不該被貶得一無是處。
趙無極于1935年考入杭州藝專,師從林風眠。林風眠中西并舉的藝術觀念深深地影響了趙無極。1948年,趙無極來到巴黎,很快融入了巴黎藝術家的核心圈子。
在藝術方面,有兩個人對趙無極影響甚大,一個是詩人亨利·米修(Heni Michaux,1899-1984),他提醒趙無極要重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另一個是保羅·克利(Paul Klee,1879-1940),他作品中的象征符號和主觀色彩的運用,影響了趙無極長達6年之久。這一時期是趙無極從具象繪畫創(chuàng)作逐漸向抽象繪畫過渡的階段。1954年以后,他的畫不再有標題,而僅在畫布背面標注創(chuàng)作日期。
1957年,趙無極的視野轉向美國,受美國抽象表現(xiàn)主義繪畫的影響,趙無極開始新一輪的轉型和突破。美國抽象表現(xiàn)主義的代表畫家杰克遜·波洛克和威廉·德·庫寧在色彩運用、筆觸揮灑等方面給了趙無極重大啟發(fā)。
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趙無極借助抽象表現(xiàn)主義的元素,終于擺脫了對保羅·克利的表面模仿,形成了自己的繪畫風格。他這一時期的作品以黑、赭、褐等色彩為基調,筆觸劇烈動蕩、充滿力度、極富動感,“山脊式”的構圖中,隱藏著甲骨文等中國符號。
到了20世紀60年代后期,趙無極進一步回歸中國“傳統(tǒng)”繪畫,創(chuàng)作出一種似是而非的中國山水風景,用灑、染、滴、擦、掃等方式,反復涂抹稀釋的油彩,形成了豐富的色彩和肌理,使畫面看起來變化多端、情感充沛。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趙無極的作品越發(fā)顯得空靈潤澤,畫面中尖銳的筆觸和沖突不復存在,構圖也從“聚”走向“散”,故意偏移了中心,創(chuàng)造了一種中空的結構,從而實現(xiàn)從“實”向“虛”的風格變化,暗合了東方文化中天人合一的韻味。
評估趙無極在藝術史中的地位,還是要回到歷史場景中去。趙無極抵達巴黎時,正逢法國作為世界藝術中心的地位徹底衰落之時,即使當時巴黎還有晚年的畢加索、阿爾貝托·賈科梅蒂,也無法力挽狂瀾。
對于趙無極個人而言,幸或不幸都源自助其走向成功的深厚人脈。他初到巴黎,即和現(xiàn)代主義大師級畫家畢加索、米羅、馬蒂斯等成為朋友,并且在阿爾貝托·賈科梅蒂的指導下練習人體素描。正是因為和身邊的現(xiàn)代主義大師交往甚密,趙無極一生都未能跳出現(xiàn)代主義的局限。
二戰(zhàn)以后,世界藝術中心轉到紐約,風頭正勁的是杰克遜·波洛克、威廉·德·庫寧等美國抽象表現(xiàn)主義畫家。藝術觀念發(fā)生了巨變,審美性不再是藝術家要關注的主要問題。
趙無極藝術風格的形成,恰是從美國抽象表現(xiàn)主義繪畫中獲得啟發(fā),但遺憾的是,觸動趙無極的不是促使藝術發(fā)生巨變的新觀念,而是被新藝術形式堅決拋棄的“審美性、筆觸、構圖”等現(xiàn)代主義元素。趙無極如獲至寶地運用這些過時的元素,結合東方繪畫傳統(tǒng),拼湊出一種唯美、詩意的“新現(xiàn)代主義抽象繪畫”。這種“表面新,實則舊”的繪畫,讓沉迷在法蘭西現(xiàn)代主義大師光環(huán)下的“藝術僵尸粉”眼前一亮,立刻把趙無極尊為“藝術新曙光”。
實際上,在世界藝術史上,趙無極的坐標很尷尬。趙無極沒有理由被寫進抽象表現(xiàn)主義一章,沒有藝術評論家把趙無極視為抽象表現(xiàn)主義代表藝術家。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抽象表現(xiàn)主義繪畫的大本營美國對趙無極知之甚少,而抽象表現(xiàn)主義卻是梳理趙無極藝術價值的唯一學術接口。擅長抖機靈的華人發(fā)明了一個新名詞“西方現(xiàn)代抒情抽象派”。這個在商業(yè)文學語境中既華美又充滿想象的詞匯,實際上沒有任何學術參照的內涵。在世界藝術版圖中早已變成明日黃花的法國藝術界,欣然接受了這一不知所云的“桂冠”,并授予趙無極法國騎士勛章。
實際上,趙無極可以當之無愧地接受“法國優(yōu)秀畫家”的稱謂,他是深受美國抽象表現(xiàn)主義繪畫影響,極具東方繪畫神韻,集法蘭西浪漫、詩性于一身的華裔法國抽象畫家。
從作品的藝術價值、歷史地位來看趙無極,他的藝術地位似乎沒有達到藝術市場中吹噓的那么高,但出色的市場運作,依然會讓趙無極的作品在未來的藝術市場中表現(xiàn)搶眼。
趙無極初到巴黎就和畫商關系密切,巴黎畫商皮埃爾·羅艾在1950年一次性購買了12幅趙無極的畫。通過詩人亨利·米修的介紹,趙無極和巴黎勒伯畫廊合作。1958年以后,他在美國和庫茲畫廊(Kootz)合作,在法國和法蘭西畫廊(The Galerie de France Paris)合作。
在1980年之前的30年間,趙無極創(chuàng)作了數量眾多的石版畫,并在多個畫廊展出和銷售。合理的價格,唯美、詩性的畫面,讓趙無極通過版畫大大拓寬了收藏人群的廣度。法蘭西畫廊對趙無極聲譽的提升出力最大。趙無極在法國和其他國家的美術館舉辦的個展多是由該畫廊推動的,包括他于1975年在巴黎大皇宮國家美術館(The Galeries nationals du Grand Palais)舉辦的個人展覽。
1980-1985年是趙無極開始國際化的重要時間段。1981年,巴黎國立現(xiàn)代美術館開設趙無極專廳。接著,他又在日本、中國香港和新加坡舉辦畫展。1983年,趙無極在臺北的“國家歷史博物館”、北京的中國美術館和中國美術學院舉辦畫展。
20世紀80年代后期,趙無極作品的經營者開始對亞洲,特別是臺灣收藏市場加倍關注,用一連串頗具影響力的推廣為其作品打開了臺灣市場,而此時的臺灣藝術市場正處于黃金時期。
早在1985年,趙無極就有作品上拍,在1985-1996年的十余年間,他送拍的作品多為版畫,所以價格相對低廉。而到了1997年,他作品的價格突然暴漲,當年共有15幅上拍,并全部成交,作品最高價漲至76231美元,單幅作品成交均價是1996年的2.6倍;但到了1998年,均價又降為29457美元,成交率為73%。此后幾年,他單幅作品的成交價基本維持在54000美元左右。
1997年大升,1998年速降,都與當年的亞洲經濟危機有關,而此時的臺灣在經濟上遭受重創(chuàng),畫廊業(yè)全面進入休眠狀態(tài)。而此階段趙無極作品的整個收藏市場恰恰是由臺灣藏家支撐的。
隨著臺灣經濟的式微,蘇富比于1999年將臺灣業(yè)務并入香港。佳士得2001年將臺灣西畫拍賣業(yè)務移至香港,設立“20世紀華人藝術”板塊,主打中國內地和海外華人的作品。2000年以后,趙無極成為香港藝術市場華人藝術板塊的重要成員,并有多幅作品高價成交。
無題 布面油畫 75×58cm 1961年 趙無極
2005年,趙無極的大型三連屏油畫《June-October》,在香港佳士得春拍“20世紀中國藝術及亞洲當代藝術”專場中,拍出1804萬港幣的天價。當年,趙無極送拍作品68件,成交率90%。2006-2008年,伴隨著中國藝術品交易的日漸升溫,趙無極作品的市場價格也持續(xù)上揚。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開始,全球藝術品市場驟然遇冷,趙無極作品的市場也受到影響,但成交價和2007年基本持平,僅下降5.14%,成交率大幅下降至60%,流拍量增大。需要指出的是,流拍的多是小幅作品和版畫。2009-2013年,全球經歷金融危機,中國藝術品市場一枝獨秀,2008年短暫調整后,再度暴漲,2011年又是一個高潮年。趙無極的作品在這一輪行情中表現(xiàn)仍然強勁,特別是多只藝術投資資金加入其作品購買行列,成為2011年藝術品市場值得研究的現(xiàn)象之一。
中國的藝術基金對藝術品的把控能力并不成熟,特別是在購買藝術品上顯得十分幼稚?!叭摺笔潜姸嗨囆g基金的購買策略:高知名度(名家)、高價格(名作)、高渠道(名拍賣行)。其中的邏輯就是,名家作品抗跌性強,名家名作數量少、升值快,從名拍賣行里拿貨,以后出貨也方便。然而這種邏輯是建立在藝術品市場持續(xù)翻倍上漲基礎上的。目前,名家名作價格高企,購買者根本沒有撿漏的可能;而交易成本居高不下,經過拍賣行高額傭金的盤剝,加上出貨時的傭金和資金占用成本,一件名家名作捂上三年,價格翻一番賣出也只能保本。而目前想碰上翻一番出貨這樣的好事和彩票中獎一樣難。
鑒于這樣的背景,在數年乃至更長時間內,有兩股力量會對趙無極進行精心呵護,其中最“務實”的就是藝術投資基金。在2010年、2011年,由于藝術基金、投資性質的熱錢對趙無極的作品進行了囤貨,造成其作品這兩年價格上漲迅猛。2011年,其作品總成交額達到1.196億美元,比2010年增加了43.96%;其作品上拍量也是歷年最高,達120件,成交率達94%?!?0.1.68》(82×2925px)在香港蘇富比2011年秋拍“20世紀中國藝術”專場以885萬美金落槌,創(chuàng)造趙無極作品新的價格紀錄。同樣需要關注的是,其作品成交價超過千萬港幣(約150萬美元)的有21件,在500萬-1000萬港幣之間有15件。
這些數據昭示著趙無極的作品市場進入狂熱暴漲階段。然而,就在2011年歲末,破其作品成交價紀錄的《10.1.68》的買家—“山東泰山文交所”的女商人任春霞,因欠款被香港蘇富比起訴。2011年數額巨大的熱錢席卷藝術品市場的內幕由此被揭開,趙無極的作品是熱錢炒作的重要目標。
在這一輪由國內基金、游資或其他金融機構主導的搶購熱潮中被購買的藝術品,將在兩三年以后(國內基金、熱錢捂盤一般2-3年),也就是在2013、2014年前后,集中返回市場。這些當年高價位斬獲的果實,再度送拍的時候能如愿翻一番出手嗎?
藍色小船布面油畫 38×46cm 20世紀50年代 趙無極
其二就是華人的民族情結。趙無極辭世以后,國內出現(xiàn)所謂趙無極作品回流亞洲的說法。從藝術本身而言,我并不認為趙無極的藝術只屬于中國,他更屬于法國。趙無極加入了法國國籍,而且他的藝術探索也是在法國完成的。從這個角度看,所謂趙無極作品的回流,只是利用華人的民族情結進行的商業(yè)促銷和炒作。
山間小路布面油畫 46×38cm 1948年 趙無極
對2000年到2011年之間趙無極作品的全部拍賣記錄進行梳理,我們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從交易數量上看,法國位列第一,占41.03%,中國香港占14.06%,美國占8.94%,德國占7.68%,瑞士占6.86%,英國占6.72%,中國臺灣占3.96%,中國內地占2.8%,比利時占2.03%,日本占1.88%。單從這一組數據看,趙無極作品的國際化分布非常完美。再從交易金額上看,中國香港占56.17%,中國臺灣占14.93%,法國占12.92%,中國內地占8.46%,英國占4.09%,美國占2.65%,瑞士占0.31%,德國占0.13%,加拿大占0.08%,西班牙占0.08%。把上述兩組數據相互對照,就會看出趙無極作品的真實市場情況:首先,趙無極的重要作品基本集中在華人手中,即使所有權在其他國籍的人手中,買進賣出的通道依然被華人掌控;其二,所謂的國際收藏分布均勻,不過是在其他國家散落一些數量眾多、價格低廉的版畫作品,趙無極的重要作品分布非常集中;其三,在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美國、英國和瑞士等地,趙無極的作品交易冷清;其四,趙無極的作品已不存在回流一說,而只是從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回流”到中國內地而已。
如此深度分析趙無極作品的收藏市場,拋開花里胡哨的運作手法,放下民族自豪感,我們仍然憂傷地看到,那些處心積慮的“華人”最終還是要把趙無極的作品“回流”給中國內地,而現(xiàn)在的最后一棒,就在等待內地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