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海 上海鐵路局工務處
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在既有鐵路大量使用的8m跨度低高度鋼筋混凝土梁,限于當時的施工條件等多種因素,普遍存在混凝土強度低于設計要求、梁底存在橫向裂縫且向腹板及上翼緣發(fā)展、梁體抗彎承載能力不足、以及豎向撓度過大等病害,尤其是橋梁豎向撓度過大的問題較為突出,明顯降低橋上線路的平順性,影響行車安全。粘貼鋼板和體外預應力等加固技術(shù),在公路橋梁加固工程中已得到廣泛應用,積累了許多成功經(jīng)驗,并形成了較成熟的計算理論和設計施工方法。然而此類加固技術(shù)在鐵路既有線橋梁加固中相關(guān)研究不多,應用甚少。本文結(jié)合合九鐵路8m跨度低高度鋼筋混凝土梁的加固工程,通過有限元建模分析、設計方案比選、現(xiàn)場試驗性工程驗證,對粘貼鋼板和體外預應力這兩種技術(shù)對梁體豎向剛度及承載力加固的理論和方法進行了研究。
鐵路合九線某橋上部結(jié)構(gòu)為11~8.0m低高度鋼筋混凝土梁(見圖 1),采用專橋(88)1024定型圖,于 1992年竣工。2010年9月經(jīng)鐵路檢測單位對梁體的測試結(jié)果表明:梁體混凝土質(zhì)量較差,評定強度為C30,低于原設計350號(相當于C33)混凝土強度等級,梁底存在多條橫向裂縫且向腹板及上翼緣發(fā)展,梁體承載系數(shù)為0.97;DF4機車作用下的豎向動撓度最大值達4.51mm,換算得到中—活載(靜活載)作用下第2孔梁跨中撓跨比為1/1558,大于《鐵路橋梁檢定規(guī)范》(下稱“《檢規(guī)》”)規(guī)定的1/1900的豎向撓跨比通常值。由此可見,梁體承載能力和豎向剛度均已不能滿足設計要求,需進行加固處理。
圖1 8m跨度低高度鋼筋混凝土梁截面(單位:mm)
加固設計時,參考公路橋梁常用的體外預應力和粘貼鋼板加固技術(shù),提出了如下三個梁體加固方案:
方案一:腹板或梁底粘貼鋼板。即兩側(cè)腹板通長粘貼290mm×8mm鋼板,或在梁底面粘貼770mm×8mm鋼板。
方案二:施加體外預應力。每片梁擬采用4根直徑15.20mm預應力鋼絞線或直徑32mm精軋螺紋鋼,對每根預應力鋼絞線或鋼筋均施加104.2kN的預拉力。施加預拉力大小的控制條件為橋上無列車活載時,梁體上緣混凝土不開裂。鑒于梁體結(jié)構(gòu)高度較小,故預應力鋼筋無法采用常見的折線形布置,只能沿梁底面直線布置。
方案三:體外預應力和粘貼鋼板綜合加固。每片梁擬采用4根直徑32mm精軋螺紋鋼筋,預拉力值與方案二相同,并在梁底面粘貼770mm×8mm鋼板。
利用有限元軟件ANSYS對上述方案進行加固效果分析。模型考慮擋碴墻開縫和模擬裂縫,根據(jù)模型與實測梁體剛度相等的原則,參照實測梁體裂縫分布情況,人為設置裂縫模擬開裂,使模型的跨中撓度計算值與加固前梁體實測撓度最大值相等。
對于粘貼鋼板方案,采用實體有限元線性模型模擬開裂后的鋼筋混凝土梁體,混凝土采用Solid65單元,普通鋼筋和預應力鋼筋均采用 Link8單元,以板殼單元模擬粘貼在梁體上的鋼板,并假定粘貼鋼板與混凝土完全變形協(xié)調(diào)。
對于體外預應力方案,考慮預應力對裂縫閉合的作用,建立實體有限元非線性模型。模型運用Solid65單元自動模擬裂縫的開閉,并考慮預應力筋與鋼筋混凝土梁體的聯(lián)合作用。
各加固方案的計算結(jié)果見表1所示。
表1 加固計算分析結(jié)果
由表可見,腹板貼鋼板的方案加固效果不顯著,跨中撓度較加固前僅降低5.32%,且上緣砼壓應力超過受壓容許值(10MPa),不適合單獨采用;腹板和梁底均貼鋼板的方案加固后梁體跨中撓度降低23.56%,且上緣壓應力為9.65MPa,滿足強度要求,加固后梁體仍滿足適筋條件;研究發(fā)現(xiàn),梁體豎向剛度提高幅度與所貼鋼板的截面積近似成正比例關(guān)系,因此可根據(jù)這一關(guān)系合理選擇鋼板面積。
由表可見,精軋螺紋鋼筋加固方案對提高梁體剛度的效果達8.2%。與之相比,由于4根15.20mm鋼絞線的截面面積較小,在同等預拉力大小的情況下,鋼絞線方案對剛度的加固效果較差,僅為1.9%。與粘貼鋼板加固方案所不同的是,預應力加固后梁體的總撓度會在原有基礎上降低1.44mm,上緣混凝土應力及梁底鋼筋應力都會減小,梁體處于安全狀態(tài)。
基于線性實體有限元仿真模擬,針對體外預應力同時粘貼鋼板的加固方案進行了加固效果分析,得到以下結(jié)論:
(1)加固效果與底板或腹板所貼鋼板的截面積成正比例關(guān)系。在預拉力相等的情況下,預應力筋對剛度提高的幅度與預應力筋的截面積基本成正比。
(2)在開裂后的梁體上進行預應力加固和貼鋼板加固,其加固效果基本滿足線性疊加關(guān)系。
因此,實際應用中可根據(jù)需要選擇貼鋼板和體外預應力聯(lián)合加固的方案。
為了從工程的實測數(shù)據(jù)檢驗加固效果,最終確定合理的加固方案,在合九線鐵路選取了4孔8m跨度低高度橋梁,用三種不同的方法進行試驗性加固。加固設計時,在有限元計算結(jié)果的基礎上,對方案進行了優(yōu)化。
對第1、2孔梁,采用施加縱向體外預應力方法進行加固,如圖2所示。在每片梁底部布置4根鋼絞線,并且對每根鋼絞線施加預應力110kN,施工時同一孔梁的八根鋼絞線同步張拉。預應力筋采用直徑15.20mm鍍鋅低松弛鋼絞線,使用特制擠壓型錨具,固定端與張拉端采用工廠定制的鋼錨座,錨座通過種植高強錨栓(M20×170mm)與梁體底部連接。
圖2 第1、2孔低高度梁預應力加固立面圖(單位:mm)
對第10孔梁采用粘貼鋼板加固方法,如圖3所示。每片梁底面粘貼3塊320mm×8mm×7500mm的Q235鋼板,鋼板與梁體用M10化學錨栓固定,采用A級膠進行壓力法注膠,鋼板粘貼完畢后對外露面進行涂裝保護。
圖3 粘貼鋼板加固(單位:mm)
對第9孔梁采用施加縱向體外預應力與粘貼鋼板相結(jié)合的方法進行加固,如圖4所示。梁體先施加體外預應力,預應力筋改用直徑32mm精軋螺紋鋼筋,張拉力不變;然后再進行梁體粘貼鋼板加固,每片梁底板粘貼1塊460mm×8mm×5300mm的Q235鋼板,其他同第10孔梁鋼板粘貼工法。
圖4 預應力+粘貼鋼板綜合加固(單位:mm)
專業(yè)檢測單位對加固前后梁體的豎向撓度、鋼筋應力變化、砼應力變化等進行了檢測,同時對加固施工過程進行了安全監(jiān)測。從4孔梁試驗工程的測試結(jié)果表明:
(1)采用體外預應力(鋼絞線)加固的第1、2孔梁上緣混凝土應力減少4.9%,張拉預應力時梁底鋼筋應力減少23.2MPa,加固后梁體裂縫擴展度減少26.8%,表明施加體外預應力對受壓區(qū)混凝土應力和受拉鋼筋應力釋放、減小梁體裂縫的擴展度作用較為明顯。
但加固后梁體的豎向剛度提高幅度為14.3%,效果不顯著,且加固后梁體撓跨比為1/1830,其剛度仍不滿足《檢規(guī)》規(guī)定的撓跨比不大于1/1900的要求。
(2)分別采用“體外預應力+粘貼鋼板”綜合加固和粘貼鋼板加固的第9、10孔梁,實測跨中最大撓度較加固前分別減小19.8%和22.8%;加固后第9、10孔梁換算至靜中—活載撓跨比分別為1/2568和1/2366,小于《檢規(guī)》規(guī)定的1/1900的豎向撓跨比通常值,表明梁體的豎向剛度已滿足《檢規(guī)》要求。
(3)外貼鋼板通過膠黏劑與梁體良好結(jié)合,已完全參與梁體的共同作用。加固后第9孔左右片梁實測鋼筋應力較加固前分別減小了26.3%和24.4%,第10孔梁分別減小了29.2%和31.2%,加固效果明顯。第9孔梁的剛度提高共有兩部分組成,其中體外預應力鋼筋提高12.8%(貢獻率約為69%),粘貼鋼板提高5.8%(貢獻率約為21%)。
(1)采用體外預應力的加固方法,對于釋放受拉區(qū)混凝土應力、閉合梁體裂縫有積極作用,豎向剛度和承載力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對于低高度鋼筋混凝土梁,因其結(jié)構(gòu)高度小,故加固中施加的預應力水平較低,使得加固效果受到較大限制。
(2)對于粘貼鋼板加固方法,理論和實測均表明加固效果較好,施工相對簡便。設計要求粘貼鋼板加固后梁體仍需滿足適筋條件,故此方法對于梁體剛度的提高幅度受粘貼鋼板的最大截面積制約。
(3)“體外預應力+粘貼鋼板”的綜合加固方法,綜合了預應力對提高梁體剛度、降低混凝土壓應力、減小裂縫寬度的優(yōu)勢,以及粘鋼對增大梁體剛度的補充作用,采用該方法可以通過調(diào)整預應力度和粘鋼面積,靈活控制加固效果,這是一種優(yōu)勢互補的理想加固方案。但該方法也存在施工工藝較復雜、工程造價較高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