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盈娜
摘 要:“德吉”作為積淀在蒙古語言中被固化了的一種表示禮儀習俗的語言單位,它標志人際交往中的身份認同。生活在青海海西州的蒙古族人稱自己為衛(wèi)拉特蒙古人,幾個世紀以來,有意識地固守著自己部落古老的傳統(tǒng)和生活方式。“查干薩日”里的“德吉”作為蒙古族傳統(tǒng)的習俗之一,得到了青海省海西州蒙古族人繼承和發(fā)展。
關鍵詞:查干薩日;德吉;青海蒙古族;習俗
中圖分類號:C9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1-0164-02
“德吉”書面語是(degeji),原本是蒙古語中的一個普遍名詞,表示飲食的“頭一份”的意思,后來,由這個意義又引申出“良”、“精華”、“珍品”、“圣潔”等義。在其后綴以動詞附加成分—Jile,變?yōu)閯釉~,表示“先享用”、“初獻”、“取其精華”等意義。生活在青海海西州的蒙古人稱自己為衛(wèi)拉特蒙古人,他們對自己的部落有著強烈的認同感。幾個世紀以來,從他們的祖先起,就有意識地固守著自己部落古老的傳統(tǒng)和生活方式。 “德吉”作為蒙古族傳統(tǒng)的習俗之一,得到了青海省海西州蒙古人繼承。
一、青海省海西州蒙古族概況
青海蒙古族自治地方有兩個,即海西蒙古族自治州與河南蒙古族自治縣。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是以蒙古族、藏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地區(qū),地處青藏高原北部,位于青海湖以西,故稱海西。青海省海西州北鄰甘肅省的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玉門縣,西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的若羌縣;西南部與西藏自治區(qū)接壤,東連接海南、海北藏族自治州。全州面積325 787平方公里,占青海省總面積的45.2%,下轄二市(格爾木、德令哈市)、三縣(烏蘭、都蘭、天峻)以及茫崖行政委員會、大柴旦鎮(zhèn)。他們以牧業(yè)生產(chǎn)為主,少數(shù)散居于烏蘭縣的香日德、察汗烏蘇以及烏蘭縣的希里溝、尕巴、賽日克等小塊農業(yè)區(qū),從事農業(yè)兼營畜牧業(yè),與漢、藏、回等民族雜居。
蒙古人最早進入青海地區(qū)是在成吉思汗時期。1227年成吉思汗親自率大軍西征,占領甘肅的臨洮、河州等地之后進入西寧、積石(今青海循化一帶)。蒙古部落大批入青是在俺答汗執(zhí)掌蒙古政權的時代(即明萬歷元年,公元1573年。)1628年西蒙古四衛(wèi)拉特內亂,噶爾丹的勢力不斷增強迫使和碩特人失去了衛(wèi)拉特的盟主地位并且處境十分危急。于是,固始汗以衛(wèi)藏地區(qū)的教派斗爭為契機率兵進入青海全殲了卻圖汗的軍隊,青海高原上的少量蒙古部落和黃河以南的藏民部落相繼投降了固始汗。從此青海高原上黃河河源以北的非農耕草原地區(qū)全被衛(wèi)拉特蒙古的和碩特部占領,形成八臺吉統(tǒng)領青海的局面?,F(xiàn)在生活在青海省海西州的蒙古族大多都是固始汗時期來到青海的和碩特蒙古族后裔。
二、“察干薩日”(即春節(jié))中的“德吉”
蒙古族將春節(jié)后的第一個月稱作“察干薩日”(漢語譯為“白月”),這是蒙古族的一個盛大而喜慶的傳統(tǒng)佳節(jié)之一?!安旄伤_日”的產(chǎn)生與蒙古族古代游牧生產(chǎn)方式有著密切的關系。古代的蒙古歷法與中原農歷和現(xiàn)行公歷是不同的,從13世紀的一些史書記載看,當時的蒙古人把現(xiàn)行的九月定為一年之發(fā)。九月的蒙古草原正是喜獲豐收的黃金季節(jié),此時也是該地域一個自然周期和生產(chǎn)周期的交替點,故此,古代蒙古族人的“察干薩日”實際上就是現(xiàn)代的九月份。13世紀下半葉,蒙古族建立了統(tǒng)一的王朝——元朝,元世祖忽必烈根據(jù)中央集權的需要,用中原歷法取代了蒙古歷法,從那時起,蒙古族的“察干薩日”就改在農歷正月,一直延續(xù)至今。青海蒙古族因地處較閉塞的區(qū)域,與外界接觸較少,故保留了很多蒙古人的古老習俗,如在語言、民間文化、風土人情等方面,仍不同程度地保留著早期的、其他地方較少見到的一些文化遺存?!安楦伤_日”里“德吉”的敬獻,就不同程度的保留及繼承了古老的習俗。其具體內容筆者概括為以下幾點進行論述。
1.早茶“德吉”的敬獻
初一清晨,早起。男女老少身著節(jié)日盛裝,女子在蒙古包內燒茶,男子在包頂四面(東南西北)用青稞?;蚯囡疵娈嫾閳D案,在包外祭臺和祭叉(煨桑的三角架子)上,用柏枝煨桑,吹海螺。女子將新燒年茶的“德吉”(早晨熬的第一壺茶)拿來敬天即女子左手托盛有“德吉”的容器,右手拿手掌大小的柏樹枝在男子煨桑時邊用柏樹枝沾“德吉”灑在桑上一邊圍著煨桑臺轉三圈,轉完煨桑臺后面朝東面用干凈的勺子舀點“德吉”口中念著贊詞向天空灑三次。結束煨桑儀式后,回包內敬奉佛龕,為佛獻“德吉”(將早茶“德吉”盛入專門的容器中敬獻在佛龕前并念贊詞)、凈水、貢品(從節(jié)日里要食用的所有食品中挑出一塊敬獻,這些食品在敬獻給佛像之前不允許任何人食用。表示用新年的第一份食物的“德吉”敬獻給佛祖和圣祖成吉思汗),并點香膜拜。接著,全家按照蒙古族傳統(tǒng)的習俗以佛龕為上按照左尊右貴的順序依次做下。女主人給每個人斟酥油茶,碗內放紅棗,謂之年茶。人們接過茶,須互相敬“茶德吉”,年歲最長及身份最尊貴的老人首先將自己的年茶遞給身邊的人品嘗(這里的品嘗一詞即“德吉”的動詞形式,不允許使用其他的詞語代替),他品嘗過后繼續(xù)傳給下一個人以此類推直到所有的人都品嘗完,最后年齡及身份較低的那個人要用雙手將年茶送回到長輩手中并向長輩表示感謝(因為人們認為每個人的“茶德吉”中都有自己的福壽在其中,能夠分享到其他人的這份福壽是件大好事。所以大家在過年時都會把茶喝干凈,如果留下就可能會使自己的那部分福壽流失)。品嘗年茶意在相互分享新一年的福氣。然后開始拜年,小輩給長輩拜年必須站在長輩前面左邊膝蓋跪地(長輩必須坐在原位)雙手將自己的哈達從長輩的哈達下面送到長輩的手腕上,長輩則是將自己的哈達從小輩哈達的上面放到小輩的手腕上。然后在以上面的方法將哈達換回來,接受時必須將哈達觸前額,然后起立接著給下一位拜年直到與在場的所以人拜完。除了用哈達拜年還有一種是用互相交換鼻煙壺的形式問候的。
2.“查嘎德吉”的敬獻
“查嘎”對于青海蒙古族來說是節(jié)慶及日常待客時必不可少的食品。如在牧區(qū)來客要出帳迎賓,接韁繩問好,客人下馬后,主人分男左女右,掀開門簾讓客人進帳。請長者坐于氈包正中佛龕下方(如有喇嘛或德高望重的人在場,就會坐在長者的上座),其他人依次坐于左側,所有男士按輩分先入座后女士便可同樣依次按輩分入座(在蒙古語中蒙古包中的位置都有專門的詞匯)。敬以奶茶、油炸餅后,家中年紀最小的小孩需穿戴整齊(要求必須要頭戴帽子,袖子不能夠上卷等),用雙手兩個小拇指和無名指托起碗、中指和食指固定碗身、大拇指緊扣碗口邊緣(忌諱將拇指放入碗中的食物里)端起碗,用當場人都能聽到的聲音說:“請大家品嘗我們家‘茶嘎的‘德吉”,然后送到位于最上座的長者手中。長者在接過“茶嘎”前要整理衣裝戴好帽子用同樣的手勢接過來,放在右手上,隨后用左手無名指蘸三下碗中的酸奶或用食指和大拇指夾起碗里的奶疙瘩向天空撒三下。隨即將“茶嘎”換到左手用右手食指和大拇指夾起一點點碗里的奶疙瘩送到自己嘴里品嘗,品嘗完畢后用雙手捧起(大家端碗的手勢都一致)“查嘎”送給位于自己右邊的人品嘗。其余的人品嘗“查噶”時,只需省去用左手蘸“查嘎”的步驟安長者的方法來品嘗其中的“德吉”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客人在遇到自己的輩分在某一主人之下時要主動將“查嘎”遞給主人先品嘗。
3.“艾日克(酒)德吉”的敬獻
“艾日克德吉” 的敬獻,即酒的最初的、最尊貴的部分。現(xiàn)在它是用家中最好的酒開封在瓶口上面放瓶蓋大小的酥油即可。據(jù)老人回憶酒一般都是飼養(yǎng)馬群的牧民自己釀造的馬奶酒,其容器有用傳統(tǒng)方法羊皮或牛皮制作而成外形與現(xiàn)在的酒容器相似,這種容器多由普通牧民使用;還有一種金屬容器多為貴族使用。家長會找來家中年齡及輩分最小的孩子讓他(她)穿戴整齊(必須戴帽子)將“艾日克那德吉”交給他(她),隨后他(她)就要在男主人的指引下按照年齡及輩分的高低順序給人們敬獻。男主人不僅承擔說明大家年齡及輩分的職責還要將每個人像小孩做一個簡要的介紹并且教會他如何稱呼大家。敬獻“德吉”時要求小孩要身體前傾雙手舉“艾日克那德吉”送到每一位長輩身前,長輩要左手托住瓶底用右手的無名指在蘇木爾頂上的黃油中稍稍地蘸一下,把無名指稍微觸摸一下上額,略欠身表示感謝。敬獻德吉的人用左手擎著上額,略欠身表示感謝。
4.蒙古油炸餅“德吉”的敬獻
第四項是主人將新做的蒙古油炸餅舉起并說“請大家品嘗”這時大家就會雙手伸向前方并一起說“好的”。隨后家中地位和年齡最長的一位老人要起身將蒙古油炸餅最頂上放有酥油的那一塊(第一塊)交給主人并且當場就要把它獻給佛祖,然后大家才可以開始進餐。
5.“須木爾德吉”的敬獻
敬獻“須木爾”,它是進行“德吉”儀式中最尊貴的食品,其制作方法為:在巴戈布爾(即帶蓋木制器皿)內把用青稞做的熟面(藏族稱之為“粘巴”)捏制成棱角型山體狀放置,然后棱角型粘巴的四角上立放四個長方形烏日莫(即奶皮子) ,頂端橫放兩塊烏日莫 ,在其上面豎放一塊烏日莫。這一項要在所有人進餐結束后舉行,具體步驟與敬獻“艾日克那德吉”大致一樣。到這里一個“白月”第一天的“德吉”儀式就算結束了。
綜上所述,“德吉”作為積淀在蒙古語言中被固化了的一種表示禮儀習俗的語言單位,它標志人際交往中的身份認同。生活在青海海西州的蒙古人稱自己為衛(wèi)拉特蒙古人,他們對自己的部落有著強烈的認同感。幾個世紀以來,從他們的祖先起,就有意識地固守著自己部落古老的傳統(tǒng)和生活方式。他們出生在蒙古包,在很小的時候就接受世代相傳的部落傳奇故事和特有的生活習俗的教育和熏陶,他們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部落的合格成員自發(fā)地推崇那些端莊的禮節(jié),用習俗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和穩(wěn)固自己的社會秩序在習俗中營建和諧的生存環(huán)境。“德吉”作為蒙古族傳統(tǒng)的習俗之一,得到了青海省海西州蒙古人繼承。
參考文獻:
[1]文化(蘇依拉).衛(wèi)拉特·西蒙古文化變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2]納·巴生,李愷,劉昆黎.和碩特蒙古史[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許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