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乃舉
中央作出轉變作風的“八條規(guī)定”之后,各地立馬跟進,轉變作風初見成效。然而,人們還是心存疑慮:此番轉作風會不會是“一陣風”,虎頭蛇尾,來得快走得也快?這種擔心不是沒有道理。因為,已往在一些地方和單位,作風問題年年講,作風建設年年抓,但年年都是老問題,轉來轉去,年年都是老樣子,群眾稱這轉作風像是小孩“過家家”。
“過家家”是小孩子模仿成年人玩的游戲。孩子們像模像樣地扮演各種角色,一本正經煞有介事地演繹他們理想中的家庭生活或社群生活。孩子們“過家家”只是玩?,F在,某些地方和單位的轉作風,很有小孩子“過家家”的味道。
寫到這,不禁想到美國著名物理學家費曼講的一個小故事:在太平洋島嶼上有一些土著人,二戰(zhàn)時美國把太平洋島嶼當作中轉站,飛機經常在那里升起降落,土著人看到那些戴著耳機的人指揮著,飛機就下來了,還空投了很多東西。二戰(zhàn)結束后,美軍撤出這個島嶼,飛機就不再來了。那些土著人琢磨飛機怎么不來了呢?我們是不是也能想辦法讓飛機飛過來呢?他們看到當時美國人戴著耳機對講,飛機就在跑道上降落了,于是就自己開辟跑道,把樹木砍掉一點,空出一條路,然后再用木頭造了個類似對講機的東西套在耳朵上,發(fā)出哇哇的聲音??上攵趺凑垓v也招不來飛機。
在我看來,土著人這樣做,很像小孩子“過家家”,他們缺乏知識,亦可以理解。轉作風就不同了,如果認識不到位,滿足于講話不超多少分鐘,文稿不超多少字,出行不搞迎來送往,會場不擺放鮮花、不打橫幅等,以為這樣就實現了作風轉變,顯然是不夠的。為什么礦泉水瓶裝茅臺、紅塔山盒藏“熊貓”、吃喝風轉向內部食堂和個人會館……就是因一些人做表面文章,沒把轉作風當回事。轉作風不能搞“過家家”,玩花樣。要認認真真地改,扎扎實實地轉,不能只說不做,陽奉陰違,人前一套,人后一套,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要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解決好“不以為然”和“只說不做”。堅決防止和克服“強調之時抓一下,強調過后放一下,出了問題緊一下,形勢好了松一下”的現象。防止虎頭蛇尾、半途而廢,以改進作風的實際成果取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