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采夫
上初一的時候,有個同學跟我玩得很好,我們每天一塊兒瘋,過著沒心沒肺的日子。一天我去他家,看到他臥室的墻上貼著一張紙,上面寫著我們班的成績排名,我第三,他第十幾,紙上有一個箭頭從他的名字出發(fā),畫了條弧線然后對準了我。同學偷偷定了一個趕超我的目標,我當時太過幼小,對此沒有任何反應(yīng)。一個學期后的某一天,班主任滿面春風地宣布我的這個同學考了全年級第一。那個瞬間我內(nèi)心的震撼是空前的,我被一塊玩的哥們兒直接擊倒,他站到了一個我望塵莫及的位置。雖然后來他的成績又掉下來了,但從此他“在我心里越發(fā)高大起來”。
我還有個同學,也玩得不錯,初中全混過去了,考高中才考了一百多分,他家在我們那個小城沒有任何背景,父母又在農(nóng)村,于是注定命運悲慘。他一直硬著頭皮掙扎,除了不參加黑社會,其他的活全干過,當重體力工人,開錄像廳,搞傳銷,給老板開車,拉我一塊批發(fā)毛片,差點被逮住,騎摩托車摔破頭沒錢包扎。后來他又幫人辦證,再后來開修車行,辦駕校,買車,買房子,再買房子?,F(xiàn)在想起來他經(jīng)歷過的苦日子,我還能想起《英雄本色》里的小馬哥,那個庸俗不堪的小城根本配不上他。
還有一個同學,只對數(shù)理化感興趣,整天佛一樣地微笑著,內(nèi)心十分強大,高中時他便把大學的課都自學完了,但他就是不學政治課,沒考上本科,上了本地一個專科學校,兩年后他專升本,再兩年后他考上研究生,又三年后他成了理論物理學博士,現(xiàn)在快當教授了。
大學時,有個哥們兒在我們班旁聽過,說一口聽不懂的方言,畢業(yè)后我們各有去處,也不知他在哪里晃蕩。一天在北京見到他,他成了推銷員,正在推銷奶糖,還讓我吃了兩顆,然后又沒了消息,當然我也沒認真打聽過他,總覺得他可能是回老家去了。又過了幾年,有人說,他推銷戶外廣告發(fā)了財,現(xiàn)在開著寶馬車做生意。
不用再舉更多例子了,他們肯定也存在于你的身邊。我在一天一天地混日子,我的這些同學每天都在跟自己死磕。我也常勵志,設(shè)想如果天天跟自己較勁,肯定能做很多事,這些事只要做出來一樣就能改變中國當代歷史。但是,在我的人生道路上,遍地都是爛尾樓,因為總不愿把自己置之死地,讓自己舒服不是人生理想,卻是每天的第一任務(wù)。我會找各種變態(tài)的理由騙自己,心里卻在為根本不去做而自卑。也由此,作為聽天由命的人,我對各種特想不開的死磕型人才敬重有加。
我喜歡所有跟夢想死磕的人,這個國度需要“評論轉(zhuǎn)發(fā)型人才”,而埋頭死磕型的人更值得關(guān)注,因為他們更有價值。無論是跟政府、時代死磕還是跟命運或自己死磕,只要付出了難以想象的努力,都可稱得上有英雄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