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云龍
概念是客觀事物的共同屬性和本質特征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是客觀事物的抽象,是觀察、實驗和思維相結合的產物。物理概念的形成有利于人們認識客觀世界,在物理教學中,物理概念的掌握有利于學生思維活動的開展,因此概念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這就要求教師在物理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活動,排除各種次要因素的干擾,抓住事物的共同屬性和本質特征,理解并掌握有關概念。
一、物理概念的抽象概括
一是分析概括一類事物的物理共同屬性和本質特征。[2]如機械振動、平動、轉動、平面平行運動、圓周運動、落體運動、力、熱力學過程等物理概念,就是通過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出一類事物的物理共同屬性和本質特征。以機械振動概念的建立為例,我們經常觀察到這樣的物理現(xiàn)象,彈簧的一端系著一個小球,另一端固定,放在水平的桌面上,拉長或者壓縮彈簧,然后放開,小球將在某個位置(即平衡位置)附近做往復運動;繩子的一端系著另一物體,另一端固定在天花板上,拉物體使繩子偏離豎直方向,然后放開,系統(tǒng)將繞豎直方向做往復運動;在粗而深的直筒中裝滿水,在水中放一支比重計,使其浮在水面上,沿豎直方向向下壓比重計,然后放開,比重計將沿豎直方向做上、下的往復運動;圓環(huán)槽內的小球在豎直平面內繞平衡位置做往復運動等等,這些運動有一個共同的、本質的特征,即物體在某一平衡位置附近做往復運動。具有這一特征的運動成為振動。
二是抽象出物質、運動的某一屬性,得到表征物質或運動的某種物質的物理量。[3]如密度、速度、比熱、電阻、電場強度、磁感應強度、質量、光強等物理概念的建立都運用了這一方法。比值定義法是這一抽象概括方法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特別注意的是,用比值定義的物理量只反映了物質或運動的某一屬性,與定義式中的其他物理量無關。如電場強度E和F與電量q無關;密度與質量m和體積V都無關。
三是用理想化的方法進行科學抽象。物理學中的一切思想模型(如質點、剛體、理想流體、理想氣體、絕對黑體、純電阻等)、一切理想過程(如簡諧運動、準靜態(tài)過程、理想卡諾循環(huán)、光的直線傳播、自由落體運動等)都是用理想化方法抽象出來的概念。
二、物理概念的推導
1.概念組合
物理學中的概念組成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個概念之間存在密切的邏輯關系,一個物理概念,往往是一些物理概念的發(fā)展,又是另一些概念的基礎。因此,依據(jù)概念之間的這種關系,由一個或者幾個已知的物理概念可以組成另一個新的物理概念。例如,由質量和速度組合成動量的概念(ρ=mv),由力與時間組合成沖量的概念(I=Ft),由位置矢量和力組成力矩的概念(M=rF),由機械振動的概念發(fā)展成機械波的概念(機械振動在彈性媒介中的傳播)等,都是依據(jù)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將一個或者幾個已知的概念組合或發(fā)展成新的物理概念。
2.類比推導
運用類比推理的方法,可以借助已有的物理概念建立新的物理概念。例如:機械波、水波、聲波、光波、無線電波、地震波等各種波動,盡管它們處理不同的領域,甚至具有不同的物理實質,但是由于其間存在著相似性和可類比性,使得我們可以建立一些普適的物理概念,如波長、頻率、周期、波速等。
引力做功與路徑無關或其環(huán)路積分為零,說明引力是保守力,可以引入取決于系統(tǒng)相對位置的引力勢能。而彈性力、靜電力、分子力做功也與路徑無關,說明這些力是保守力,因此,可以類比于引力勢能,引入相應的彈性勢能、靜電勢能、分子勢能等。同樣,克勞休斯證明了熱力學系統(tǒng)在可逆過程中∮dσ/T=0(dσ是熱量,T是熱力學溫度),由此引入函數(shù)熵,使得熱力學第二定律得以定量表述。
比較庫侖定律與萬有引力定律的數(shù)學表達式,發(fā)現(xiàn)它們具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它們都服從平方反比定律,庫侖定律中的q和萬有引力中的m相當,庫倫定律中的k與萬有引力定律中的G相當。但是它們也有各自的特殊性:萬有引力總是引力,而庫侖力既可以是引力,也可以是斥力;庫侖力存在于兩個帶電體之間,而萬有引力存在于任何兩個物體之間。[4]類比于靜電場,我們可以在引力場中引入“引力場強”“引力線”的概念,從而用“引力場強”研究引力場中的力的性質,用“引力線”形象地描述引力場。
三、結語
總之,由于新的物理概念的建立往往是智力上的巨大飛躍,是從現(xiàn)實到本質的巨大跨越,故需要各種思維形式的參與,需要利用各種思維方法,根據(jù)問題的要求,以來當時的知識背景,充分發(fā)揮想象力,達到對客觀事物的物理共同屬性和本質特征的認識。高中物理教師要不斷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尋找出一條條適合學生學習的新道路。
參考文獻
[1]李池剛.高中物理教材中自感演示實驗的改進[J].教學管理,2011,(7):156.
[2]蔡靜.高中物理電動勢概念教學設計及建議[J].教學與管理,2009,(3):19-21.
[3]安素萍.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應用研究性學習的研究與實踐[J].山西師大學報,2004,(1):89.
[4]張國倫.怎樣搞好高中物理概念教學[J].才智,2009,(9):176.
(責任編輯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