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登甲
從建筑玻璃到精密的科學儀器,從古文物到當代玻璃藝術作品,來自世界各地的玻璃,齊聚一堂,炫麗奪目。置身上海玻璃博物館,仿佛來到了玻璃的天堂。
一個曾經火、熱交融的玻璃工廠,經德國設計師設計和博物館團隊的建設,孕育出一場熔爐車間到藝術空間的非凡轉變,成為靚麗時尚的上海玻璃博物館。作為國內最早的玻璃主題博物館,它收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玻璃藝術作品。館內不僅有工匠現場吹制玻璃,進行玻璃燈工工藝表演;還有DIY創(chuàng)意工坊,游客可親自動手,制作心儀的玻璃制品。
非凡的空間
博物館的造型就像黑色的水晶魔方,時尚前衛(wèi)。其外表由U型玻璃經過特殊烤瓷工藝制作而成,每條玻璃上整齊地排列著各國文字,都與玻璃有關。當你跨入正門,猶如來到了玻璃世界。
臨展廳和主館之間是大型的玻璃裝置藝術——彩色斑斕的竹林。穿過介紹玻璃文化的長廊,一樓豁達的展廳躍入視線。從古埃及的神秘容器、到波西米亞精致的飾品,再到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的蜻蜓眼、漢代耳鐺……空間里展現了玻璃悠遠的歷史魅力和日漸醇熟的工藝,讓人目不暇接。其中有一種叫“七竅塞”的古代玻璃器具,用途是塞住逝者的七竅,以此希望死者靈魂不散,得到重生。七竅塞非常精美,如同玉石一般。
館內最有創(chuàng)意的要屬“涂鴉墻壁”,由瑞士著名插畫工作室Jacques&Brigitte創(chuàng)作。巨大的繪畫墻上標著醒目的問句,“玻璃能飛得多高?”“玻璃如何能說話?”問號下的光標分別指向烤箱、電視機、高樓大廈等涂鴉畫作。這些壁畫都有把手,打開“烤箱”,里面裝的是耐高溫玻璃器皿;而打開“大廈”,里面則是介紹玻璃外墻的展品和圖片。
前往二樓,一棟通體透亮的玻璃小屋尤為引人注目。玻璃屋原是舊工廠熔爐所在地,它既是一座館中展館,又是一件非凡的藝術品。小屋側面展柜擺滿各種形狀的銀色玻璃瓶,每個瓶子下方都有一單詞,合起來讀居然是一個故事,不禁讓人對此館的創(chuàng)意理念暗暗稱贊。
無限的分享者
玻璃博物館除了向人們展示玻璃的文化、歷史、工藝外,它還是一個重要的交流平臺。近期,館中正在舉辦名為“Keep it Glassy”的國際創(chuàng)意玻璃設計展。
涵蓋了世界各地50多位設計師、逾200件創(chuàng)意設計作品歡聚展廳。這些作品的共通之處是:用愛設計、用心保護。藝術家AndresBasurb。的破碎玻璃骷髏頭、Anna ter Haar的“灰姑娘系列”等,掀起了品鑒玻璃藝術的高潮。
博物館的玻璃吹制表演很受歡迎,游客能與玻璃工藝零距離接觸。表演區(qū)干凈寬廣,擺放著制作玻璃工藝品的器具。師傅從熱爐中提取適量玻璃原料,然后放入顏色粉末,再將其放在長管前端吹形、放入模具中定型,經過打磨最后送進火爐,出來后就是一件精致的玻璃南瓜。
除了看表演,在DIY創(chuàng)意工坊,游客也可以選擇喜愛的玻璃制品,通過特殊的玻璃顏料在上面作畫,制作彩繪玻璃制品。或者預約熱玻璃吹制課程,燈工制作課程,熱熔玻璃課程,親自上陣體驗玻璃的火與熱。
當手拿心愛的玻璃紀念品離開博物館時,天色已暗。此時博物館外的LED燈全部點亮,燈光閃耀,如同夜色星空,美感勝過白天。相機咔嚓一閃,博物館存在機中,更留在了心靈深處……
對話
(方靜:上海玻璃博物館市場、運營總監(jiān))
請談談玻璃博物館的運營模式?
方靜:上海玻璃博物館是非營利公益組織、民辦私人博物館。上海輕工玻璃有限公司作為博物館的發(fā)起人和舉辦人,同時也是博物館的最大資助方。我們的年報每年三月份左右就會公布在官網(www.shmog.org),公眾可以了解博物館的支出和營收。
博物館是靠什么方式來提高人氣的?
方靜:我們的市場推廣和營銷不是靠傳統(tǒng)的密集廣告,而是以一種文化和藝術滲透的方式來逐步提高博物館的影響力。首先博物館不斷舉辦各種展覽,如藝術家個展、學院派玻璃藝術展、玻璃音樂會等。其次提升服務質量。2011年底,玻璃博物館被CNN評為中國不容錯過的三大博物館之一,和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并列。
博物館除了辦展,還舉辦什么樣的活動?又是如何與他人開展合作的?
方靜:除了展覽,我們還和眾多公關公司合作,承辦高端的公關活動,如瑞銀集團500人晚宴、MOVADO新品發(fā)布會、強生亞太創(chuàng)新會議等。博物館目前只是作為場地租賃方和這些公司合作,這些租賃費用也成為博物館重要的補給資金。此外,博物館也不斷和慈善機構進行公益事業(yè)合作,以體現博物館對社會的關懷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