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陽
摘 要:本文探討了如何靈活運用信息技術上好中職美術欣賞課的措施,滿足學生個體自我發(fā)展的需要,實現(xiàn)促進學生智力發(fā)展的目標。
關鍵詞:中職;信息技術;美術欣賞課
美術教育是以美術藝術為手段,讓學生在學習和欣賞中使性格、思想、情操乃至意志受到感染熏陶,從而達到育人無聲的德育效果。美術欣賞課是學校美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整體美術素質(zhì)、修養(yǎng)、審美能力和理解力,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有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擴大美術視野,符合素質(zhì)教育的根本要求。
媒體信息平臺的運用,恰如給每位學生安裝上了一副可以穿越時空的慧眼,我們可以穿越時空盡情的徜徉在過去與未來之中,充分感受到美術帶給我們的精神愉悅。多媒體信息平臺走進了每一所學校每一個教室,學生真正可以通過多媒體信息平臺體會到它從聲音、圖像、文字、影像以及網(wǎng)絡能等方面帶給我們的全新的感受,使美術欣賞課從一門“老師講,學生看、聽、理解的灌輸過程”,變成了一門“集聲音、圖像、動畫、電影等融于一體的視覺理解過程”。美術欣賞課是一門視覺造型藝術,多媒體信息平臺的運用,使美術教學手段向多元化發(fā)展,如實物展示、投影運用、多媒體音像的引進,大大地增加了信息量。從而使美術課的教學成為簡易、新型、交互、愉悅的學習方式,滿足學生個體自我發(fā)展的需要,實現(xiàn)促進學生智力發(fā)展的目標。
下面,談談筆者如何靈活運用信息技術上好中職美術欣賞課。
一、直接展現(xiàn)作品,拓展欣賞課內(nèi)涵
現(xiàn)行美術課是以“審美教育”為主旨教學過程,“美育的最有效手段是多接觸藝術”。事實上,我們很少有機會讓學生去感受真正的美術作品原作的魅力。而多媒體信息平臺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這種缺陷。教師通過多媒體信息平臺提供豐富的素材,可以讓學生看到更多的圖片、影像資料,便于學生對作品進行分析,拓展學生視野,提高學習興趣,真正達到培養(yǎng)欣賞與評述能力的目的,突出引導他們學會在網(wǎng)上瀏覽欣賞適合自己的藝術作品,利用課余時間學會在網(wǎng)上收藏自己喜歡的優(yōu)秀作品,反復感受、認識和理解,不斷提高學生的欣賞和評述能力。
例如:筆者在上外國風景欣賞和靜物畫賞析課時,先查找大師作品圖片,制作成精美的課件,其中對凡高的作品做了一個超鏈接,欣賞時點擊了超鏈接后,就直接連到了網(wǎng)絡上,學生可以通過網(wǎng)頁直接了解更多的關于凡高的生平事跡,從而加深對其作品的了解,更好地解讀大師,這是關于在線資料上的查閱,另一種更常用的方法則是:由于書本上的欣賞內(nèi)容畢竟有限,為了拓寬學生的眼界,筆者預先收集更多大師的相關作品,在欣賞完書上后,只需點下鏈接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7033236.html,相關其他作品就一一展現(xiàn)出來(如印象派大師莫奈的睡蓮系列),通過拓展內(nèi)容,使學生的思想感情得到更高的升華。
二、開發(fā)教學資源,豐富欣賞課內(nèi)容
教師要充分開發(fā)利用各種校內(nèi)外課程資源,而多媒體信息平臺的應用,為課程資源的開發(fā)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結合地方優(yōu)勢,積極挖掘校外資源,開發(fā)新的課程。例如筆者在上園林藝術欣賞課,由于我校正好比鄰潮州西湖公園,從教學樓的高處就可欣賞到西湖公園里的美麗景色。筆者讓學生利用周末課余時間,先去西湖公園里勘察,從地理位置,環(huán)境格局布置,人文精神等方面入手,讓每一小組合作學習,帶著任務制作調(diào)查報告,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了豐富多彩的幻燈片,在課堂上,學生代表上臺向全班學生介紹了不同角度欣賞下的西湖公園。欣賞教學中,教師注意引導,就能給學生一片絢麗的天空,學生就能插上想象的翅膀,成為創(chuàng)造的主人。但教室、教材、學校并不是知識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人類社會、豐富多彩的世界都是人生的教科書。優(yōu)秀的欣賞課應既充滿改革精神,又符合常規(guī)要求,注重教師講課,突出授課的主要性;注重學生欣賞,突出活躍性。根據(jù)實際情況對教材內(nèi)容加以補充和適當?shù)娜∩?,充分運用多媒體信息平臺教學的綜合運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知識理解和鞏固,提高學習效率。
三、解讀抽象思維,完成想象力培養(yǎng)
想象力是指在頭腦中將各種意象構思出來,并加以具體化。它使我們能超越現(xiàn)實的限制,進入一個無所不能的世界。而多媒體信息平臺的出現(xiàn),則正好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實現(xiàn)想象力,使抽象思維具體化。
例如:筆者在上外國風景欣賞時,其中一篇冰雪覆蓋的風景畫《雪中獵人》,畫家也畫了很多的人物點綴在畫中,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感受畫家的思想,筆者提前就把圖片經(jīng)過電腦處理,抹掉了所有的人。上課時,筆者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如果此畫成了一幅純粹的風景畫那會是什么感覺呢?學生紛紛猜想,這時筆者把早已處理好的圖片展示出來,學生看到自己設想的場景就呈現(xiàn)在眼前,就能更好的去品位敘說,通過差別感受也能更好地抒發(fā)感想。而在欣賞季節(jié)性的風景畫時,可以通過偏色的對比感受到不同季節(jié)帶來的視覺差別。如讓學生對著同一幅畫去想象在春夏秋冬的不同感受,這就可以通過偏綠色、偏紅色、偏黃色和偏灰色等等效果來感受。通過偏色還可以轉(zhuǎn)換畫家的情感,這點對于印象派和抽象派的作品來說效果更明顯。利用多媒體的強大功能,我們能更好地使想象思維成為具體化,加深對作品的更深層次的解讀。
四、整合多元學科,提升欣賞課深度
美術欣賞課要求從各個不同角度出發(fā),結合不同學科知識,全方面地來感受作品的美,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第一,促進美術與音樂的交融。音樂與美術盡管在審美特點上千差萬別,但在主題與意境的追求上常常是相似的。在美術欣賞時結合音樂,對學生進一步感悟美術作品中藝術語言將會起到良好的啟發(fā)作用。例如在欣賞一些反映窮苦人民悲慘生活或畫家悲傷情緒的畫時,配上《二泉映月》的哀傷調(diào)子,一下子就把學生帶進了凄涼的意境,而在傳統(tǒng)的書法或國畫欣賞時,配以節(jié)奏柔美、充滿古韻的古箏等民族樂曲如《高山流水》或《漁舟唱晚》等,可以更多體悟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內(nèi)涵與美妙意境。西方繪畫配以鋼琴曲或輕音樂,更能充分展現(xiàn)其色彩斑瀾的審美意象。在美術課件的制作中,音樂的運用可以起到拓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與聯(lián)想空間、深化主題的作用。這樣,不僅可以營造氛圍,視聽結合的方式更可以起到烘托主題、啟迪思想、增加欣賞深度的作用。
第二,促進美術與文學的交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講究詩書畫相結合,西方美術的發(fā)展與文學的發(fā)展更是息脈相通。如在中國書畫的意境造型欣賞時,通過多媒體課件,讓學生一邊欣賞吳昌碩的《雪梅》、徐謂的《墨菊圖》、石濤的《蕉菊圖》等作品,一邊配樂誦讀李清照的《永遇樂》等膾炙人口的詩句。這樣,學生更能體悟中國畫的意象之美和詩書畫相結合的悠遠意境。
第三,促進美術與政史等學科的交融。任何美術作品都是特定時代歷史文化的產(chǎn)物,是政治、經(jīng)濟、科技、宗教、文化生活及思想意識形態(tài)的反映。例如:不了解法國大革命歷史,就無法理解雕塑《馬塞曲》及油畫《自由引導人民》;不了解中世紀基督教文化,就不可能領略哥特式教堂建筑蘊含的濃郁的宗教精神,進而也就無法理解喬托《猶大之吻》等作品體現(xiàn)的世俗化與人文主義精神;美術欣賞課可以利用多媒體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充分整合政史等相關知識,以音樂、圖片、影視片斷等播放方式展示給學生,這比傳統(tǒng)的講述式教學更直觀、有效,這樣學生不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和藝術美感,還可以從美術作品所描繪的內(nèi)容獲得豐富的知識,認識世界、了解歷史,涵養(yǎng)學生的人文潛質(zhì)。
另外,如印象派畫家對光色的應用及透視學知識,美術作品構圖中黃金分割的應用等,無不說明美術與光學、幾何學等自然學科的密切關系。這些都可以利用媒體技術手段加以分析,直觀教學的同時也節(jié)約了有限的教學時間。
綜上所述,多媒體信息平臺的靈活應用,恰如給學生戴上了一副多功能的眼鏡,它直觀、形象、生動、多角度、立體式地全面展示美術教學的內(nèi)在規(guī)律,使美術欣賞有機地與其他學科聯(lián)系和交互影響,美術課堂教學讓人耳目一新,具有新的突破,欣賞教學化難為易,化復雜抽象為直觀形象。同時也為學生提供包括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樣化的外部剌激,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認知和學習途徑。在有限的時間里,加大教學密度,豐富教學內(nèi)容,提高課堂效率,同時通過投影屏幕,豐富直觀的感性認識,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加強了記憶力,開闊學生的視野,發(fā)散了學生的思維,也豐富了想象。當然我們也不要就此把現(xiàn)代信息技術當作萬能的法寶,要上好美術欣賞課,最終還是依賴于教師的專業(yè)素質(zhì)、課前設計、課堂組織以及語言引導等。多媒體信息平臺的靈活運用在中職美術欣賞課中的作用會更加突出。
(作者單位:潮州市湘橋區(qū)虹橋職業(yè)技術學校)
責任編輯 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