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力
摘 要:漢語中的量詞是所有語言中最豐富的,許多量詞本身就具有描摹事物、繪形繪色的功能,畫面感和審美感特強。古今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中,藝術(shù)家們精心錘煉,妙用量詞,使作品充滿詩情畫意,獨具魅力。文學藝術(shù)都是相通的,美術(shù)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文學作品時,可結(jié)合量詞妙用實例進行分析欣賞,讓學生體會漢語量詞的形象性和畫意美,既學習作家錘煉語言的方法,又提高綜合藝術(shù)審美情趣。
關(guān)鍵詞:詩情;畫意;意境;審美;欣賞
量詞,一般用來作計量單位,似乎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和詩情畫意。其實不然,漢語中的量詞是所有語言中最具表現(xiàn)力的,許多量詞本身就有描摹事物、繪形繪色的功能,如“一彎新月”和“一豆青燈”,“彎”和“豆”直接就把事物的形狀特征表現(xiàn)出來了,畫面感和審美感特強。下面僅以部分文學作品中的經(jīng)典范例加以評點賞析。
明末散文家張岱在《湖心亭看雪》中寫道: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往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
這一段話畫面感特強,作者把觀察點設(shè)在高處,頗像現(xiàn)如今的直升飛機俯視西湖雪景。天地蒼蒼,雪海茫茫,人鳥無聲,萬籟俱靜,真像一幅優(yōu)美靜謐的“雪舟圖”。在天地這個大背景中,一切人和物都顯得那么渺小?!昂?、點、芥、粒”都是表示微小的量詞,而這里卻用來形容“長堤”“湖心亭”“舟”“舟中人”,表面看來似乎很不相稱,然而全篇對雪景的描寫,正是集中在幾個量詞的精心選擇上。它以長堤、湖心亭、舟、人等客位之小來反襯“大雪三日,上下一白”之壯觀,使人感到天地之大;而“一痕”“一點”“一芥”“一?!?,又使人感到景物之小。大小相形,大者益覺其大,小者愈見其小,極富層次感、對比感地寫出了銀白世界中的景物。
我們再看,由“長堤一痕”到“舟中人兩三?!保溏R頭從大到小,從小到微,猶如攝像機的鏡頭在掃描,拍出一幅西湖雪景長卷,演示出小船在夜色中徐徐行進的夢幻境界,益加讓讀者感受到作者那種人生天地間,茫茫如滄海一粟的深沉感慨。
再從色彩方面來看,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嵌在這茫茫雪海上下一白中,黑白分明,我們可以閉上眼睛想象一下是什么效果。“痕、點、芥、?!保@幾個量詞除表示微小之外,還有一種特殊的藝術(shù)審美效果?!昂?、點”具有朦朧感,像中國畫的水墨渲染效果;而“芥、?!眲t具有堅實感,像國畫的焦墨點染效果,與全文感情基調(diào)和審美情趣是非常吻合的。
張岱在《湖心亭看雪》一文中對這幾個量詞的選用,詩意、畫意、語意三位一體,可以說取得了量詞錘煉的最佳修辭效果。
鄭振鐸先生有一篇散文《海燕》,其中有這么一段:
那邊還有飛倦了的幾對,閑散的棲息于纖細的電線上——嫩藍的春天,幾支木桿,幾痕細線連于桿與桿間。線上是停著幾個粗而有致的小黑點。那便是燕子,是多么有趣的一幅圖畫呀!
這里的“幾痕細線”很有畫意美。
首先,我們從文中可以看出,作者是遠望。燕子也只是“幾個粗而有致的小黑點”。電線更是隱隱約約,似有若無,用“根”或“條”嫌太實在,太清晰,既不符合遠望的情景,又顯得太直太露,一覽無余。而“痕”字就恰如其分了,一個“痕”字使人頭腦中很容易浮現(xiàn)出故鄉(xiāng)春天那淡而有味,虛中見實的溫馨畫面,從而洋溢著一種詩情畫意。
其次,這一段其實是一幅優(yōu)美雋永的寫意水墨畫,又像一幅清新動人的攝影小品?!昂邸弊职涯欠N朦朧而靈氣的美妙感覺體現(xiàn)出來了,富有韻味,意境很美,使人仿佛感覺得到“嫩藍的春天”所特有的濕潤清新的氣息。如果按量詞的常規(guī)用法,用“根”或“條”就顯得生硬,一點也不柔和,意境頓無。
葉紹翁《游園不值》一詩是這樣寫的: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guān)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這首詩是詩人春游訪友即景之作?!按荷珴M園關(guān)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極為形象地概括出了盎然春色,并富有深刻的哲理——春天是誰也關(guān)不住的。
有人問,寫百花齊放不是比“一枝紅杏”春色更濃嗎?這首詩妙就妙在這“一枝”。詩人在“小扣柴扉久不開”時,正要轉(zhuǎn)身離去,忽見一枝紅杏伸出墻外,傲然獨放,該是怎樣的欣喜?這里表現(xiàn)的是一種清新、寧靜、悄然的美,而不是熱烈、繁鬧、壯闊的美。同時這又是一種“猶抱琶琶半遮面”的含蓄美,一枝俏然,獨具精神,可以讓讀者去想象填充園中的如許春色。這正是這首詩的藝術(shù)魅力所在。
用來稱謂紅杏的量詞可以說有很多,如“一串”“一根”“一樹”等等?!耙淮钡摹按弊钟小暗酢钡囊馑迹菀资谷讼氲郊t杏往下垂著;“一根”又顯得孤單乏味;“一樹”呢,則又與詩中的意境相去甚遠。而“枝”給人的感覺就不一樣,挺拔向上,精神抖擻,仿佛還帶著早晨的露珠,清新喜人。紅杏綠葉青墻,色彩組合絕妙。
我們說“枝”字有畫意,還在于它有一種旁逸斜出的審美感覺,不是那樣平直無味。紅杏是如何的曲折有致,疏密適度,長短恰當,都可以從“枝”字上去體會。
我們來看詩圣杜甫的詩: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首詩描繪了草堂周圍的絕妙景色,表現(xiàn)了作者平靜喜悅的心情,詩中的量詞用得頗有詩意和畫意?!皟蓚€”是小點,舍邊的近景,黃鸝在翠柳上跳躍歡叫,生機勃勃。一個“鳴”字使兩個“黃鸝”活動起來,寫出了鳥兒爭相婉轉(zhuǎn)啼唱的生動畫面。黃和綠搭配,色彩和諧鮮艷。“一行”是長線,白鷺在青天上列隊飛翔,畫面優(yōu)美,一個“上”字表現(xiàn)出了強烈的動感。藍和白,形成強烈的對比,效果尤佳。“千秋雪”是說時間之長,窗里的遠景,作者用了一個“含”字,非常有韻味,頗像攝像機的取景框;“萬里船”則說的是行程遙遠,門前的景象?!安础弊峙c“萬里”相配,細想亦有深意。
短短的四句詩,由點到面,由小到大,由高到低,由近到遠,有聲有色,有動有靜,有實有虛,時間空間、過去未來都寫到了。而這一切,與作者巧妙地選取量詞是分不開的。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歷來被人們稱道,在量詞的選用上,他注意提煉畫意美和詩意美。散文《綠》中有一段寫瀑布的:
走到山邊,便聽見嘩嘩嘩嘩的聲音,抬起頭,鑲在兩條濕濕的黑邊兒里的,一帶白而發(fā)亮的水便呈現(xiàn)于眼前了。
這一段簡直就是一幅絕妙的山水畫。“花花花花”的聲音,使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白而發(fā)亮”準確傳神,質(zhì)感很強,使人如見其景。這里的量詞“帶”用來比喻瀑布可謂妙極,聲色俱佳,很有畫味。抬頭遠望,兩山如黛,一水如帶,既有“形似”,更重“神似”,一是準確地體現(xiàn)了人們遠處觀望的情景,二是形象地再現(xiàn)了梅雨潭瀑布的迷人豐采。
《荷塘月色》中有這樣一句:
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
這里的“帶”字,很有點中國畫里的大寫意味道,巨筆淡墨,輕輕一抹,把那種月色朦朧、山影隱約的幽靜意境體現(xiàn)出來了,真是山朦朧,月朦朧,充滿詩情畫意。
朱自清在描寫荷葉和荷花的動態(tài)美時,這樣寫道:
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
我們知道,作者主要是以自然的寧靜來襯托心中的“頗不平靜”,但自然的寧靜也只是相對的,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動還是為了襯托靜,所以作者用了“一絲的顫動”。這里的量詞“絲”用得很絕。葉子與花的顫動本是轉(zhuǎn)瞬即逝的動態(tài),“像閃電般的”難以捕捉。但作者用這個量詞“絲”,便把這微妙的顫動表現(xiàn)出來了,把它比喻成看得見摸得著的微細之物,讓人們?nèi)ハ胂筮@顫動的精妙。一個“絲”字,仿佛是高速攝影,把葉子與花的顫動精細地拍攝下來了,令人驚嘆不已,久久回味。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范仲淹《江上漁者》這首小詩,寫出了漁民生活的艱辛。這里的量詞“葉”很有味,極形象。人們在生活中曾看到過類似的畫面:枯葉在水面飄浮打旋,隨波起伏。一個“葉”字引起讀者豐富的聯(lián)想。
作者寫船是為了寫人?!耙蝗~舟出沒風波里”,表面看來,只是客觀描寫了捕魚時的情景,但只要細細一品,其憤慨不平之氣溢于言外:吃魚的人只知道鱸魚的鮮美,哪知道漁民搏浪的艱險?聯(lián)系到北宋時期的社會現(xiàn)實,我們還可以這樣理解,作者寫“一葉舟出沒風波里”,實際也就是寫人民生活在那個時代,生計無著落,就像一片枯葉隨波漂浮,稍有不慎,便舟覆人亡。這也可以說是作者一種深深的寓意吧。
蘇軾《前赤壁賦》中有一節(jié):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
這里的“葉”,不僅形象地再現(xiàn)了扁舟的形狀特征,而且賦予扁舟以動人的美感,使其與清風、明月、江渚、水波相映成趣,充滿詩情畫意,使人遐想無窮:仿佛自己蕩著蘇子那輕盈如葉的小舟,凌駕于茫茫無際的江面上,體驗著那飄飄然“羽化而登仙”的感受。
再則,“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的畫面與“一葉扁舟”相形對照,江面波光更顯浩渺無際,而水中小舟愈像風中之葉,輕微飄忽,似有若無,自然而然地引出作者“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等一系列的人生感嘆,這與《湖心亭看雪》有異曲同工之妙。
文學藝術(shù)都是相通的,我們美術(shù)專業(yè)教師應該在指導學生閱讀文學作品時,結(jié)合量詞妙用實例進行分析欣賞,讓學生體會漢語量詞的形象性和畫意美,留心觀察事物,開拓知識視野,提高審美情趣,既學習作家錘煉語言的方法,提高閱讀寫作能力,同時又提高藝術(shù)欣賞能力和實際創(chuàng)作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力.中國現(xiàn)代語法.商務(wù)印書館,1985.
[2]何杰.現(xiàn)代漢語量詞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
[3]呂叔湘.語法修辭講話.遼寧教育出版社,2005.
[4]郭先珍.現(xiàn)代漢語量詞手冊.中國和平出版社,1987.
[5]龔千炎.中國語法學史.語文出版社,1997.
[6]陳穎.蘇軾作品量詞研究.巴蜀書社,2003.
(作者單位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職業(yè)技術(shù)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