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茜 葛然
摘要:我國現(xiàn)階段,公民權利的實現(xiàn)障礙之一是觀念障礙,自古以來的等級觀念、儒家文化帶來的義務本位思想,以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群體本位的價值定位,都是阻礙公民權利實現(xiàn)的觀念障礙?;诖耍瑥慕逃椭贫冉ㄔO等幾個方面入手進行分析闡述,以期從根源上改變此現(xiàn)狀。
關鍵詞:公民權利;觀念;文化
中圖分類號:D920.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2(2013)12-0189-02
引言
當代中國,阻礙公民權利實現(xiàn)的最大障礙就是觀念的障礙,這種觀念障礙主要表現(xiàn)為權利意識和公民主體意識的缺乏。如果一種文化中缺少權利精神和主體意識,那么這文化必然是貧瘠的、先天不足的。曾經(jīng)很多人花了很多精力,試圖去考察探究中國古代的權利文化是否曾經(jīng)存在過,最后結果也是讓人失望的。
在西方法律文化中,特別的重視“公民”教育,極力地培養(yǎng)社會成員的公民意識;而公民、公民權這樣的字眼卻從不見于中國古代,在我們中國傳統(tǒng)的法律文化中,看重的往往是道德教育,這種傳統(tǒng)的教育致力于把人們培養(yǎng)成理想道德中代表理想人格的“圣人”,而并非遵紀守法的好公民。然而這種道德高尚的圣人,并非一般普通人所能企及,難以企及但又讓人強求,其結果只能是帶來兩種負作用:人們或者把自己偽裝成高風亮節(jié)的圣人,或者干脆自暴自棄,甘做在德業(yè)上不思上進的小人,前者導致道德上的虛偽,后者則造成道德上的墮落。無論是哪種后果,都值得我們認真反思。
在現(xiàn)階段,關于公民文化問題的研究也相對較為薄弱,與當今的民主法治進程很不協(xié)調(diào)??梢哉f,公民性品格尚未在全社會普遍確立,公民道德信念和積極守法精神尚未普遍形成,是導致目前立法數(shù)量較多而執(zhí)法效果較差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當下道德滑坡、法制觀念淡薄、社會失范現(xiàn)象突出的重要原因之一。為此,國家“二五”、“三五”及正在進行的“四五”普法規(guī)劃都把培養(yǎng)公民意識作為一項重要內(nèi)容,精神文明建設也一直以培養(yǎng)“四有”公民為重要目標,而國家最近推出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則是塑造公民性品格的重大舉措。這表明,只有加強公民性的研究和培養(yǎng),才能有效地推進依法治國和法治秩序、倫理秩序的建立,進而推進社會文明進步和加速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進程。
當前,要解讀我國公民權利意識淡薄的現(xiàn)象,要構建現(xiàn)代化的公民權利意識,就不能不對我國傳統(tǒng)的個人價值觀的表象和成因進行反思。
1當代中國現(xiàn)存的觀念障礙
1.1權力崇拜(權力拜物教)
權力的私化,使權力掌有者更為順利的通過權力的運用而獲得無限的利益,一旦握有權力,不但吃、穿、用、住不愁,而且奢華非常,不但擁有名譽,而且行動自由。于是中國人追求權力就像西方人追求上帝,中國人崇拜官吏就如同西方人崇拜神靈,這種情況,恰如宗教教徒們在自己所信奉的宗教面前一樣。我們把這種情況權且稱作“政治拜權教,”也是我們要談的“權力拜物教”。所謂權利拜物教,它主張的是以官本位為本位而不是以人們的權利為本位,是官僚作風而不是群眾路線,是英雄史觀而不是人民史觀,是尊重少數(shù)人而不是一切人,以權力為本位是官本位,是權力崇拜,是官僚崇拜,只見高高在上的少數(shù)掌權者而不見默默無聞的人民群眾。
皇權至上與行政支配的法律文化妨礙了人們主張權利。傳統(tǒng)的政治法律文化主張,天子或君王維系著國家的命運?!疤熳邮苊谔?,天下受命于天子”。與之相適應,傳統(tǒng)的法觀念認為,法自君出,君主為最高的法權淵源?!胺ㄕ撸沃艘?,君主者,法之原也。”法律的至高無上性被皇權的神圣所替代,法律成為皇權的附庸,喪失了其獨立存在的地位。
在權力的這座金字塔結構中,更形成了以所掌握的權力大小為衡量標準的“官階制”,官階越高,地位越高,權力越大,責任卻越輕。這便是中國人常言的“官大一級壓死人”的意蘊。
1.2等級觀念
所謂等級,是指按社會政治地位的高低劃分并被法律確認的不同社會集團。在古代中國,等級的劃分早期主要依血緣,后來與官僚制度相結合,加人道德、才能等因素。不管等級劃分的標準如何變化,以法律和其他強制措施否認平等、強化身份和地位差別、保護等級特權是等級制度的共同特征。所謂傳統(tǒng)等級觀念,有以下兩個要點:第一,人是有等級的而非平等的,所謂“天有十日,人有十等”。第二,每個人應按其所歸屬的等級行事,各安其位,各盡其職,享有相應權利,履行其應盡義務。
人們在社會地位上有尊有卑,有貴有賤。在儒家設計的以“禮”為核心的社會角色網(wǎng)絡中,在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這“五倫”里,除了“朋友”以外,其他關系都是以不平等作為基礎的,其表現(xiàn)就是尊長者可對卑幼者行使單方面的權力,而卑幼者卻不可以主張對尊長者的權利,只能盡其義務,這種單方面的權利與義務的行使,必然壓抑了人們的權利意識。
到了新中國成立后,社會階層的分化依然存在,在人民與敵人的兩大敵對陣營消失后,在人民內(nèi)部依然存在著界限分明的等級或職業(yè)身份,就等級而言,從高干到普通群眾之間,有許多分層,這些分層意味著不同的級別,彼此界限分明,級別越高,權力越大,身份越尊貴,享有經(jīng)濟利益和社會福利待遇越高。這使得,個人如要獲取更大的利益就要改變個人身份,但是這種改變身份的道路卻是狹窄的。因此,人們只能根據(jù)限定的身份進行活動。人們可期望的利益有限,權利實現(xiàn)障礙太大。
1.3義務本位
傳統(tǒng)的中國社會文化發(fā)展史,幾乎是一部儒家文化的影響史,儒家文化產(chǎn)生于“禮崩樂壞”的“亂世”。是應當時擺脫失序狀態(tài),治國理民需要而產(chǎn)生的。當時的許多有識之士和思想家從不同角度出發(fā)提出了不同的治國安民之策。儒家創(chuàng)始人是當時比較突出的一派。他們認為,社會秩序混亂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爭”,人人相爭,不尚禮讓,才引發(fā)了整個社會的無序。要實現(xiàn)社會和諧和人心和順的目的,制定克己禮讓、定分止爭的相應行為規(guī)則。也叫禮。這些規(guī)則的主要內(nèi)容是為社會中所有人安排了固定的角色,并設計了角色的行為限度。在規(guī)則的設計是從確定個人的義務出發(fā),比如臣對君的義務,子對父的義務,妻對夫的義務等等。在國家的范圍內(nèi)強調(diào)“忠”,講精忠報國,在國家危難之時,每個人都應挺身而出,舍身保國。在家的層面上突出一個“孝”,無論是“忠”還是“孝”,所突出的都讓人們盡義務,卑幼對尊長的義務。顯然,傳統(tǒng)中國社會的家國制結構不利于權利的意識的發(fā)展。在設計者看來,如果社會中的所有人都能按照自己的社會角色遵照禮的要求來對他人履行義務,就會社會和諧,國泰民安。
2以教育和制度建設促進觀念的更新
2.1公民意識的造就
公民權利的實現(xiàn),不僅意味著制度體系的建構和完善,更需要法理念、法文化的信仰。尤其是公民意識在此進程中有著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然而,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公民意識始終沒有成長起來,始終處于缺位的狀態(tài),因此,公民意識的造就已成為當前公民權利實現(xiàn)的首要任務。
2.2創(chuàng)造總好的政治、法制環(huán)境
應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大力發(fā)展市場經(jīng)濟,保障人民群眾的民主、自由和平等權利,激發(fā)社會成員形成自由理性、自主自律的主體精神;轉變法制教育導向,變單純的守法教育為公民意識和公民性品格的培養(yǎng);加強法制建設,貫徹法律至上、以法制權、依法辦事原則,形成良好法治環(huán)境,為培養(yǎng)普遍的公民意識確立正確導向,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2.3把握好價值導向
我們說“世界性文化”的軸心是一種主體自主自律的“公民文化”,對儒家文化傳統(tǒng),就剔除其與公民文化相悖離的糟粕,克服其對自主精神、個性追求的貶損及重德輕法這種“內(nèi)圣外王”式道德超越的消極作用,吸收其與公民文化相協(xié)同的合理成分,發(fā)揮其自律意識、共性體認、倫理整合及內(nèi)在自省精神的積極作用,使社會成員能夠在市場經(jīng)濟、民主和法治三元社會構造中,扮演好公民角色和樹立起公民意識。
2.4注重宣傳教育方法
國外對公民意識的強化教育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在一些西方發(fā)達國家,十分注重政治教育和政治社會化,特別是公民意識的教育和培養(yǎng)。法治國家的實踐證明,法律教育在培養(yǎng)社會成員的公民意識上是比較成功的,法律的教育不僅可以讓大家守法,做一個合格的“公民”,而且可以借助法制的強力機制來推行一種平易切實而又是人類所必需的道德規(guī)范,使廣大公民在學法和守法的同時也提升了道德素養(yǎng)。當守法成為公民的習慣時,一種良好的公民意識也就在社會上形成了。對具有較強自我意識的當代公民來說,空洞的說教是沒有效果的,因此,只有采取生動活潑、切合實際的方法,才有可能達到目的。為此,要通過宣傳媒介、文化藝術、思想工作及其他渠道,引導社會公眾領悟世界的發(fā)展趨勢,正確認識世界性文化的性質(zhì)和方向,并以其性質(zhì)和走向為尺度來審視、評判儒家文化傳統(tǒng),揚棄儒家文化價值觀。
同時,要為社會成員提供更寬松的生活條件和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環(huán)境,使社會成員通過豐富自主、寬容開放的社會實踐活動來觀察、體驗涌動發(fā)展的時代潮流,從而確立合理有效的“公民文化”價值觀,消減儒家文化傳統(tǒng)轉化過程中的陳腐和扭曲,促進公民意識的形成。
結語
時值今日,公民權利的實現(xiàn)問題在當代中國社會已取得了長足的進展,這與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是分不開的。如果單單從某一個角度或只通過社會極少數(shù)人的努力都無法取得今天的成就。我們應再接再厲,在鞏固已有成績的基礎上繼續(xù)努力,不斷完善我國公民權利的保護框架,為公民權利的實現(xiàn)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