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江海
初為人父信心滿懷
1998年11月12日,女兒誕生,楊照為其取名“李其叡”。一是希望她與眾不同,活出自己的獨特;同時,這個名字比較中性,他不愿意用一個女性化的名字框住女兒。
初為父親,楊照信心滿懷,他和妻子都是靠文字為生的人,便也理所當然地認為,女兒一定也會喜歡文學。為讓孩子從小就接受文學熏陶,夫妻倆在家里的書架上擺滿各類精挑細選的書籍。可是,讓楊照奇怪的是,他一次也沒看到女兒主動地翻看過那些書,除非大人要求她閱讀。
一天下午,楊照看見女兒讀一本童話書時打呵欠,他忍不住走過去坐在女兒身邊:“其叡,這本書不好看嗎?”“唔……沒什么意思?!迸畠亨僦煨牟辉谘傻卣f。楊照拿過書看一眼書名,便有些驚訝地說:“這本書的故事很精彩啊,你看……”楊照一邊翻一邊講解書里的內(nèi)容給女兒聽。可是女兒根本沒有聽。見女兒開小差,楊照住了口,心里卻一個問號接著一個問號涌上來,他開始疑惑,難道女兒和自己預想的不一樣?她難道根本不喜歡文學作品?
其叡小學五年級時,有一次放學回家,一進家門就把書包往椅子上一扔,對著楊照喊:“老爸,我們今天寫作文了,題目是《生活中最快樂的三件事》,你知道我想到了什么事嗎?”還沒等楊照開口,其叡就迫不及待地控訴起來:“我一下子就想到生活中最痛苦的三件事!其中一件就是‘你爸不是楊照嗎?為什么你不會寫作?!”
楊照和妻子聽完女兒的話,對望愣怔片刻,隨后便不禁捧腹大笑。楊照覺察到,對他來說,寫作和閱讀是他表達自己和感受世界的重要方式。可是,女兒卻感受不到這份快樂,因為女兒是和自己完全不一樣的人!她是一個獨特的生命,該有自己與眾不同的地方。
此后,楊照開始調(diào)整自己的父親角色,他放下曾經(jīng)對女兒的種種設(shè)想,試著只是單純地陪伴她——陪她玩耍,陪她快樂。
楊照喜歡看女兒和她的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樣子,雖然他們常常玩些大人覺得沒趣的游戲,還經(jīng)常玩著玩著就吵起架來。但是,楊照卻也能從中感受到女兒的快樂。楊照寫道:“我經(jīng)常驚訝,你那么容易快樂。而我在你的快樂里,也得到了本來不屬于我的快樂?!?/p>
這樣的快樂,讓楊照心生感激。原來,不是他在引導女兒生活,而是他通過女兒的眼睛,發(fā)現(xiàn)了與自己完全不一樣的世界和不一樣的快樂!他不再預設(shè)任何想法,只是好奇地期待和女兒一起遇見她想要的人生。
讓女兒尋找最適合的路
其叡六歲那年,有一天傍晚,楊照開車載她回家。車里播放著舒曼的《兒時清景》鋼琴曲中的一支,聽著聽著,女兒說曲子沒回到主音。楊照也留意地聽了一下,到最后一小節(jié),音樂果真沒有回到主音,而是在空中飄忽了一下就突然結(jié)束了。
后來,楊照查詢該曲子相關(guān)資料,原來,作曲家譜寫這支曲子的用意就是要表達一種未完成的感受。少了一個音符,女兒竟然能聽出來,這讓楊照非常驚訝,同時他感覺到,讓女兒五歲時學鋼琴,是一個對的選擇。
當時,之所以讓女兒學琴,不是希望她成音樂家,只是想盡自己所能給她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和更多的選擇機會,讓她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路。而女兒接觸音樂之后,表現(xiàn)出越來越大的熱情。有時,她正在和小伙伴們打鬧,突然一陣美妙的音樂傳來,她會立刻停止玩樂,開始安靜且專注地聆聽。
有一次,音響里正播放柴可夫斯基G小調(diào)第一交響曲,女兒滿臉向往地聽完,然后跑到楊照身邊,趴在他肩膀問:“老爸,你知道我的夢想是什么嗎?”楊照回答:“是不是也能彈一手好琴?”
“不對!”女兒狡黠地眨了眨眼睛,“我最大的夢想就是,不用練琴也會彈!”說完大笑著跑開了。
楊照笑著評價,說:“其實喜歡音樂是一回事,練琴是另一回事。喜歡音樂絕對不等于喜歡練琴?!?/p>
其實,剛開始學琴時,每個人都會經(jīng)過長時間無聊的基礎(chǔ)練習,度過這段時間,學習者才會嘗到音樂帶來的快樂和成就感,其叡自然也要經(jīng)過這個階段。
為了幫助女兒度過這個難挨的階段,他可是想了不少招!
學鋼琴第一年,除了剛開始學習時那股新鮮勁以外,大多數(shù)練琴的時間女兒都覺得相當無趣。為讓女兒能坐得住,楊照每天都陪伴她在身邊,想法子哄她。有一次,女兒又不想練琴,楊照靈機一動,想出一個主意,他對女兒說:“如果你能把這支練習曲彈完,爸爸就畫一個你最喜歡的哈姆太郎送給你,你看怎么樣?”女兒眼睛里突然閃爍起光芒:“哇,太好了,我彈琴,你為我畫哈姆太郎!”說著就坐起來,興沖沖地開始彈琴。楊照也不食言,他找來紙筆,開始勾勒起哈姆太郎的形象。
從此,女兒彈琴爸爸畫畫就成了家里一道固定的風景線。等到女兒品嘗到彈琴的快樂時,楊照的卡通人物畫也畫了厚厚一本。
看到女兒越來越愛彈琴,越來越愛音樂,楊照心里也樂開了花。一天晚上,到了該睡覺的時間,可女兒還是興奮地拉著楊照聊天。她問楊照:“老爸,你最喜歡的作曲家是誰?最討厭的是誰……”
起初,楊照擔心女兒睡太晚第二天起不了床,可看著她好奇的大眼睛,還是心軟了。于是,他回憶起自己的童年:“我小時候最愛的音樂家是貝多芬。我現(xiàn)在都記得好清楚,那天我第一次聽貝多芬的《春之奏鳴曲》,開頭第一句就把我迷住了,整整一個禮拜那個音樂都在我腦海里回蕩。那一刻,我第一次覺得學琴還滿幸福的……”
楊照說著,女兒笑著。那個晚上,父女倆A聊到凌晨才睡覺。雖然知道第二天女兒一定會沒精打采,可楊照覺得,他沒辦法強迫自己和女兒停止對話,因為這對于他們來說,是父女倆交換共同興趣的寶貴時光。
做個“沒有主見”的家長
隨著女兒漸漸長大,她的鋼琴也越彈越好,不再需要楊照督促,每天都會主動練琴。她癡迷地聆聽大師的作品,對于喜愛的音樂也會反復聆聽和練習。
2011年,13歲的其叡和另外兩個同學舉辦合奏音樂會。接著,她又舉辦了個人獨奏音樂會。2012年3月,參加臺灣音樂大賽,在所有參賽選手中她年齡最小,卻獲得了全臺灣第二名的佳績。同年8月,她參加美國的泛美音樂營,在協(xié)奏曲比賽中又獲得第二名的好成績。
看到女兒在音樂方面取得的成績,楊照非常欣慰。
雖然女兒沒有按照自己預想的那樣熱愛文字,但楊照卻用文字記錄下女兒成長的點點滴滴。因為楊照發(fā)現(xiàn),女兒小學之前的事情,她基本都不太記得了。有時一家人在一起聊天,楊照和妻子說起女兒小時候的趣事,女兒就驚訝得大呼小叫不敢相信,她常常纏著他們問自己小時候的事。為了幫女兒留住兒時的記憶,女兒讀小學三年級時,楊照就開始提筆為女兒記下童年時光,還有自己在陪伴女兒成長中的心靈感悟。到2011年女兒小學畢業(yè),這些文字已經(jīng)有一本書的分量,便是現(xiàn)在出版的《我想遇見你的人生》。
寫作的過程充滿樂趣,每寫完一篇,楊照都會給女兒“審閱”,他對女兒說:“這是寫你的,有些事情你不喜歡或者覺得不對,你可以說,我就不發(fā)表。”
女兒會很認真地看,然后說自己的想法,她還真給“斃掉”幾篇!而且,就是在這樣和女兒的互動中,楊照的寫作靈感也不斷涌現(xiàn)。不過,楊照卻說:“這本書是我和女兒共同完成的,書名是她媽媽想的,書里的很多照片也是她媽媽挑選的,所以,這是我們一家三口合作的成果呀!”
在做爸爸這件事上,楊照一直不斷學習新“本事”。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我所要做的,就是因著女兒的改變,不斷地改變自己父親的角色。因為,做一個青少年的爸爸比做一個小女孩的爸爸更難、更有挑戰(zhàn)性。而且,我不知道未來會發(fā)生什么事,我也不知道女兒會不會遇見更有趣更值得她追求的事,我所知道的只有一點,在她的世界里,我沒有主見,她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