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瑋
在中國的諸多古代寓言里,有一則不大起眼,但卻是如今都不敢說讀懂了的故事,這個故事名字叫“牛缺遇盜”。
這故事的大意是:
牛缺是位大儒。他在出門遠行時,遇上了一伙強盜。強盜搶走了他的車和隨身衣物,把他丟在路上走了。牛缺很有涵養(yǎng),什么也沒說,又接著趕路。
本來事情該到此為止了,可是強盜們走著走著,越來越覺得這個人不尋常:沒有反抗,沒有哀求,甚至也沒有哭哭啼啼張皇失措的表現(xiàn),這么有深沉有定力的人,他們從沒見過。于是這些家伙琢磨開了:這是一個賢人??!既是賢人,將來就保不齊有飛黃騰達的一天,到了那個時候他再來找我們算賬,那可就慘了,干脆還是斬草除根吧。
于是,這伙強盜追上牛缺,把他殺了。
這則故事簡單明了,而且符合寓言故事一貫的如果A,則B的特征。但是非但沒有給當時的筆者任何的引導感,反而增添了諸多惶惑與不安全感。而且,這和更為人熟知的一位西方大人物的故事是根本沖突的。
凱撒沒有發(fā)跡的時候,曾作過海盜的俘虜,海盜要拿他當籌碼,要求付一筆贖金,他生怕人家不知道他是大人物:我才值這么點錢?不行,你們必須加倍要,要少了我不答應(yīng)。臨了還扔下句硬話:抓我算你們倒霉了,我會讓你們死得很難看。海盜們沒當回事,還以為這個冤大頭很好玩。凱撒被贖回之后,馬上弄來一支艦隊,追上海盜把他們?nèi)細⒘恕?/p>
凱撒的表現(xiàn),比牛缺要夸張多了,如果說牛缺錯了,他更是錯的離譜,怎么倒沒有死呢?
沉著冷靜,臨危不亂無疑是美德,然而這些美德并沒有成為可靠的應(yīng)對措施,反而成為了取禍之道,這在不分東西方所有的古代寓言里都是罕見的,或者這才是這則寓言給人不安全感的根本。
長大后,發(fā)現(xiàn)有相似感覺的人不在少數(shù),在《呂氏春秋》、《淮南子》等古代典籍里都提到過這個故事,并且把這個倒霉的牛缺作為反面教材,可是他們也只能肯定牛缺錯了,卻不能為他找出一條可靠的活路——讀書人的驕傲讓他們拒絕承認美德與修養(yǎng)是取死之道。在這些人中最損的是《列子》一書的作者,他給“牛缺遇盜”補了個后傳:
牛缺的故事傳到故鄉(xiāng)燕地,族人們都從相反的方向吸取教訓,一次他的弟弟又遇到盜賊,想到他哥哥的教訓,就苦苦向強盜哀求索討財物,結(jié)果還是被怒起心頭的強盜殺死。
這個補完版的寓言從邏輯上完整了許多,而且似乎更具有“塞翁失馬焉知非?!钡恼軐W思辨意味在,然而仍然沒有解決一個問題——“牛缺”的活路在哪里?
或者這個寓言的本意就是世間本無一條必通的活路,天上沒有一個超自然力量在罩著你,并且根據(jù)你的某種行為按照某種標準基于獎懲或最終審判。一切只好靠自己勇敢面對。當然這也許也并不是這個預(yù)言的本意。但只有這樣的寓言,看起來才真正像個寓言。
(梁海涵薦自《燕趙都市報》)
責編:天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