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記者柴靜出了本新書《看見》,一上市就火得不行,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至1月底,發(fā)行量已超過100萬冊,創(chuàng)近年國內(nèi)書籍出版又一奇跡。難怪有人將其稱為出版界的《泰囧》,也難怪到京城各書店打聽,此書竟處處大賣,一再脫銷。
《看見》好在哪里?概因有三:其一,人們看見了作者不懈的“奮斗”。柴自2001年進入央視,雖然年紀不大(時年25歲),資歷淺,又是女子,但她天生一股不服輸?shù)木髲姡?003年4月,剛到“新聞?wù){(diào)查”報到即遇非典流行,立即主動請纓,成為第一位進入病房現(xiàn)場報道的央視記者。2008年5月,四川地震當天,正在美國出差的她立即回國,直接轉(zhuǎn)機成都,并在余震不斷的山溝搭起帳篷,與災(zāi)民一起親歷抗震救災(zāi)日日夜夜。
其二,人們看見了作者創(chuàng)造的“奇跡”。從“時空連線”到“新聞?wù){(diào)查”,從“24小時”到“面對面”,再到一套欄目“看見”,短短10余年間,這位留著清湯掛面短發(fā)的文弱女子經(jīng)歷并主持了央視幾乎所有最有影響的新聞名牌欄目。從一個出生于山西臨汾、默默無聞的地方媒體人,迅速成長為活躍在國家電視臺新聞一線、全國觀眾家喻戶曉的著名主持人。頗具傳奇色彩的經(jīng)歷,自然會鼓舞千千萬萬同樣懷揣夢想的年輕人。
其三,人們看見了作者親歷的種種“故事”。央視是個盛產(chǎn)故事的地方。柴靜進入此地后,除親歷并報道每年發(fā)生在全國各地的熱點焦點事件,還會和人們感興趣的央視各名牌欄目、各新聞采訪編輯團隊相伴,并與大名鼎鼎的陳虻、時間、崔永元、白巖松等成為同事,10余年間種種曲折故事,經(jīng)作者生花妙筆描述,自然會引起讀者興趣。
當然,除看見這些外,也有人別具慧眼,“看見”了柴靜的另一面。鳳凰衛(wèi)視記者、人稱“戰(zhàn)地玫瑰”的閭丘露薇在一篇“探討電視記者專業(yè)素養(yǎng)”的博文中,對柴靜的采訪方法及表現(xiàn)提出質(zhì)疑,認為“如果一個記者做新聞只關(guān)心新聞中的人,那就變成了一個單純的傾聽者,這是不稱職的”。與柴靜同樣供職央視、也當過主持人的董路,則從書中“看見”了柴靜的“表演”和“裝”。董稱,柴靜的成名“依托于央視平臺和老男人飯局”,并認為其采訪依靠以情緒為主的表演,“和于丹之間就差一本《論語》”。
新聞報道究竟應(yīng)該以人為主還是以事件為主?這是一看似截然分開實則無法分開的問題。人,當然只能是事件中的人,事件,也必然是圍繞人所發(fā)生的事件,二者怎么可能人為隔上一層屏障?至于以人為主還是以事件為主,恐怕還得因時因地而異。事件重要則以事件為主,人物重要則以人物為主?;蛘?,人們更關(guān)心事件,則以事件為主;人們更關(guān)心人物,則以人物為主。沒有必要將人與事人為割裂甚至對立起來。
至于董路對柴靜的不以為然和譏言諷刺,在旁觀者看來,似乎帶著些許醋意。作為電視主持人,既然與被采訪者共同出鏡,一起完成全部新聞,其言談舉止自然要注意分寸,采訪時亦須做出必要的克制和修飾,至于這是否就算“表演”和“裝”,那也真是見仁見智的事。
好在柴靜對別人的議論似乎并不在意,仍然隨性而專注地到各地簽售并繼續(xù)做自己的節(jié)目。她曾如此解釋自己的名字,“柴靜,火柴的柴,安靜的靜?!?/p>
詹國樞
全國政協(xié)委員、人民日報海外版原總編輯。
www.ceweekly.cn/special/zhanguo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