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宇
2013年4月1日,復旦大學碩士研究生黃洋喝了宿舍飲水機里的水后出現(xiàn)中毒反應,后經(jīng)醫(yī)院救治無效于4月16日下午死亡。警方很快鎖定了犯罪嫌疑人,竟是黃洋同寢室的室友林某所為。
復旦大學的這起投毒案著實讓人聽了腦門子直冒冷汗。風華正茂的大學生轉(zhuǎn)眼間竟變成了嗜血的殺人惡魔,不禁給純潔的象牙塔蒙上了一層恐怖的陰云。人們不禁感慨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住在一個寢室里的兩個年輕人,究竟會有多深的仇恨才致于一定要把對方殺死?他們之間發(fā)生過多少不愉快的事情累積起來才能變成毀滅他人的力量呢?
公眾把焦點集中在了林某的投毒動機上,于是有了各種猜測。由于黃洋在校期間表現(xiàn)十分突出,恰好事發(fā)前剛剛通過了考博的初試,是復旦大學耳鼻喉科博士初試的第一名,因嫉妒生恨的說法普遍被認為就是林某的殺人動機。對方比自己優(yōu)秀,實在無法超越便心生殺念。但是,據(jù)警方最新公布的審訊結(jié)果,竟是一些瑣事引發(fā)的宿舍矛盾所致,并非完全出于嫉妒。例如共用飲水機分攤水費沒有達成一致,還有黃洋睡覺時愛打呼嚕等等,幾乎全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兒,類似的矛盾所有住學校宿舍或者住單位宿舍的人都可能會遇到。一時間,人們的情緒從驚訝轉(zhuǎn)變成憤怒,現(xiàn)在更多的卻是恐慌。
為何會引發(fā)群體恐慌情緒?
眾所周知,當我們控制自己的言行與社會規(guī)則以及道德約束盡量保持一致成為一個“好人”時,就會有效避免很多傷害。例如不允許拿別人的財物、不可以闖紅燈、就算ATM機自動吐錢也不能拿等等,違反任何一個都會遭到懲罰,遵紀守法則會平安無事。 黃洋既沒犯法也沒違規(guī),也就是說滿足社會大環(huán)境定義下的無過錯的,然而,只是與室友相處時產(chǎn)生的矛盾竟導致自己丟了性命。每個人對“過錯”的評價標準不同,如果打呼嚕、交水費也能惹來殺身之禍,那實在是防不勝防。
當人們沒有辦法通過控制自己的言行從而有效避免傷害時,每一個人都成為了潛在的受害者,這與心理學中“習得性無助”十分相似。正常的情況是,做出“好”的行為就會被獎勵,相反即獲得懲罰。大部分情況是,就算好的行為不被獎勵,至少不犯錯一定不會受罰??墒?,當人們搞不清楚什么時候才會被懲罰時,沒犯錯一樣難逃厄運,任憑是誰一定都會感到絕望無助,甚至恐慌。
復旦大學這起投毒案對于公眾影響極大,易引發(fā)由安全缺失導致恐慌的群體效應,從而使生活在這個社會的每一個人失去安全感,生活在恐怖之中。
宿舍矛盾不容小視
如今,黃洋被室友投毒身亡,使我們不由得想起10年以前一起類似的案件,清華女生朱令鉈中毒,兩次被人下毒,懷疑是同學所為,但兇手至今仍未查明。
鉈是一種劇毒重金屬,鉈中毒導致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傷以及肌體損傷都是不可逆的,也無法完全治愈。朱令自從1994年中毒至今,雖然經(jīng)過近十年的康復治療,但是智力、視覺、肌體和語言功能都沒有恢復,留下永久的嚴重后遺癥。這位曾經(jīng)前途無量的名牌大學女生,現(xiàn)在連最基本的生活起居都無法自理,著實讓人痛心,雖未查明真兇,難免還是會對宿舍矛盾毛骨悚然。
除了這兩起投毒殺人案,由于宿舍矛盾引發(fā)的殺人案件,在國內(nèi)還有2004年曾經(jīng)轟動全國的“馬加爵事件”,至今想起仍會不寒而栗。馬加爵殺人的動機似乎也不復雜。案發(fā)前幾天,馬加爵與同學玩撲克被懷疑作弊發(fā)生爭執(zhí),情急之中一位同學說的一句氣話深深地刺痛了他敏感的神經(jīng)。同學指責他:“你連打撲克都玩假,為人也太差了,怪不得龔博生日都不請你……”馬加爵聽后很絕望,因為說他人品不好的正是他在大學三年半以來最好的朋友。按照馬加爵的供述,他說自己在大學里一個朋友也沒有,他認為住在一起那么多年,自己把對方當朋友,他卻這么說自己。不僅如此,還一語雙關(guān),道破另一個同學也是這樣看待自己。隨后幾日經(jīng)過精心計劃,馬加爵2004年2月13日晚殺一人,14日晚殺一人,15日再殺兩人后出逃。直到2月23日,在云南大學學生公寓的宿舍柜子里發(fā)現(xiàn)四具被鈍器擊打致死的男性尸體……雖說馬加爵最終被判死刑,受到了應有的懲罰,但是那些已逝的年輕生命再也無法挽回,宿舍矛盾看似小問題,卻可能引發(fā)嚴重后果,著實應該引起重視。
人格障礙說缺乏依據(jù)
那么,這些被人唾棄的殺人惡魔難道就是天生的惡人?事發(fā)后,人們著急給林某扣上一個人格障礙或者心理疾病的標簽,以降低自己內(nèi)心的惶恐。那是因為我們太需要和惡魔區(qū)分開來,不僅如此,還要把自己周圍的朋友和這個兇手劃清界限。只有這樣才不至于過分不安,才會相信自己身邊不會出現(xiàn)這種人,相信我們?nèi)匀皇前踩摹?/p>
的確,人們很難接受正常人會做出如此極端的行為,可是,復旦大學投毒案中的林某在校期間表現(xiàn)并無重大劣跡,反而相當優(yōu)秀。林某的同學透露,林某平時性格很好,喜歡打籃球,與受害者黃洋沒有公開的矛盾,還擔任過學生會副主席。在復旦大學研究生院官方網(wǎng)站上,搜索林某的姓名會發(fā)現(xiàn)他曾獲得諸多榮譽,還拿過獎學金。敢問一個確診為人格障礙的患者,是否可以突然“發(fā)病”,以致于過去所有的表現(xiàn)均無劣跡可尋?
顯然,人格障礙的說法站不住腳。作為心理醫(yī)生,我更情愿相信林某是缺少解決問題的方法,存在嚴重的性格缺陷,一念之差斷送了別人性命,同樣也要了自己的命。
就算室友不交水費卻總是“偷”喝飲水機里的水,有很多種方式處理,甚至有很多辦法可以給對方一點“教訓”。例如放點白醋、白酒一類的有刺激性味道的東西酸酸他或者辣辣他,雖然我們并不提倡至少也無大礙,最好能當面談談;嘗試無效的話也可以申請調(diào)換宿舍;極端一些甚至可以停用飲水機……無論怎樣都不至于用投毒殺人這種毀滅性的方式來解決緊張的宿舍關(guān)系。
如何處理宿舍關(guān)系?
的確,只有高智商卻缺乏高情商的大學生,充其量不過是存在缺陷的半成品,而心理扭曲的高材生甚至可能成為貽害社會的危險品。尤其從高中步入大學,同學關(guān)系,尤其是同寢室室友的關(guān)系成為大學期間重要的人際關(guān)系。那么,宿舍關(guān)系究竟有多重要呢?
戈夫曼提出了前臺和后臺的理論。他認為每個人大部分時間都像在聚光燈下的舞臺上展現(xiàn)著自己好的一面,同時也需要后臺來補充能量休息調(diào)整。小時候,我們受了委屈回家躲起來哭,因為家就是個完全的“后臺”,不會輕易被人看到。而大學生宿舍也充當了后臺的角色,如果在前臺遇到挫折,后臺又不能療傷,反而與室友關(guān)系緊張,積累起來的心理問題應該小不了。
如何處理好宿舍關(guān)系?首先,悅納自己,才能寬以待人。如果我們不能接納自己,自然更難理解他人。有心理學家統(tǒng)計,絕對意義上的好事和壞事只占了我們?nèi)可钍录?%,剩下的95%也就是說絕大部分事件都是我們看問題的角度加工過,才會賦予了不同的性質(zhì)和意義。過分敏感的人會看到更多負面事件,吸收更多負性情緒。
其次,以責人之心責己。中國一句老話“一個巴掌拍不響”,在今天看來也是極有道理的,即很少有矛盾是一方的全責,而另一方完全無過錯。一個人的心理能量是有限的,看到自己全對,而對方全錯會消耗掉大量心理能量。然而一旦對方也持同樣想法,就會陷入惡性循環(huán),雙方都不讓步死扛到底。
第三,要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被抱怨和仇恨消耗掉了大部分,逃離困境的力量自然就會十分微弱,遇事積極去尋找解決辦法,總比干瞪眼兒欷歔生氣好得多。就算對方真是個不通情理之人,還有一計也很好用——即“走為上策”,換個宿舍總是可以的。
說到底,處理好宿舍關(guān)系只要一條原則就足夠——寬以待人嚴于律己。凡事多為別人著想任何事情都好解決,如果你是這樣做的,室友感受到了你的態(tài)度,隨之帶動大家都發(fā)生了變化,不再產(chǎn)生摩擦就不存在宿舍矛盾,若能如此還有必要談如何處理矛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