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清帝的文字游戲
文/王國祥
不說漢字嘆為觀止的書法藝術(shù),單說單個漢字涵蓋信息量之大,也是其他文字望塵莫及的。一個漢字多一筆少一筆,意義就迥然不同。有時增減一個字的筆畫,或寄寓一種愿望,或展現(xiàn)一種情感,或產(chǎn)生一段傳聞。清朝的康熙、雍正和乾隆這祖孫三代,各有增減漢字筆畫的故事。
康熙勤奮好學,酷愛書法,仰慕當時書法大家趙涵。然而趙涵是隱士,不肯見官,更不愿向皇帝磕頭??滴跹瞿叫那?,便以秀才身份到趙涵的家鄉(xiāng)周至縣私訪。面對該縣的美景,康熙興奮不已,當街揮毫,寫下“鷹歸燕去長悄然,春往秋來不知年”的字幅,故意少寫“然”字右上角上的一點,便沾沾自喜地問圍觀群眾:“諸位,我寫的字與趙涵寫的字相比,誰居其上?”話音剛落,一長者提筆在那“然”字的右上角上添上一點。這一點,不偏不倚,渾厚遒勁有力??滴跻姞睿@問:“老先生尊諱?”旁人笑告曰:“此乃趙涵是也!”康熙立即恭恭敬敬拜趙涵為師。
無獨有偶,七八十年后,康熙的孫子乾隆卻用少寫一點的方法,來表達別樣的情懷。據(jù)說,乾隆下江南時,曾到杭州西湖游玩。在西湖花港,乾隆看到魚群游來游去,愜意歡快,于是揮毫寫下“花港觀魚”。繁體字的“魚”字,底部是四點,在漢字里四點為“火”;三點為“水”。崇尚“好生之德”的乾隆,故意把“魚”字底部的四點少寫一點,把“火”改為“水”,意在讓魚得水,永遠自由自在地生活。
據(jù)說順治因求一女子未得而看破紅塵,把江山交給年僅八歲的兒子康熙,去五臺山出家??滴蹰L大后,思念父親,多次以禮佛之名到五臺山尋父。有一次,在菩薩頂見一掃地老僧,心有感應(yīng),即詢其姓名,老僧曰:“出家人無姓無名!”又詢其法號。老僧曰:“法號八叉!”待康熙悟到“八叉,八叉,上八下叉,即為父”時,老僧早已無影無蹤??滴鯇じ笩o果,郁悶至極,在為菩薩頂門外的一座水牌樓題寫“靈峰勝景”時,把“峰”字右下部的“豐”少寫一橫,以此表達尋父未果是他一生最大的遺憾。
六十多年后,康熙的兒子雍正卻被是否加了一橫,招來了許多質(zhì)疑。傳說,雍正是在“傳位十四阿哥”的詔書上的“十”上加了一橫,改為“傳位于四阿哥”,才得以繼承皇位。其實雍正是十分冤的,因為清朝歷代帝王傳位的詔書,除了寫漢字外,還要附上相應(yīng)的滿文。漢字加一橫可以改變意思,那滿文怎么能加,如何能改?
“太監(jiān)”與“宦官”
人們大多把“太監(jiān)”與“宦官”當成同一回事,其實這是一個誤區(qū)?!盎鹿佟币辉~至少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有了,而“太監(jiān)”直到遼代才出現(xiàn)。
“宦官”制度起源較早,周王國和各諸侯國大都設(shè)置了“宦官”。當時的宦官一般由身份卑微的人充當。其來源或由以宮刑的罪人充任,或從民間百姓的年幼子弟中挑選。秦漢以后,宦官制度更加詳備。宦官,又作“宦者”、“宦人”,從“宦”字的字義分析,本應(yīng)包括臣隸和仕官在內(nèi),通常人們所言宦海、宦途、宦游,其實仍舊是由“官”而言的。早期的宦官可以不是閹人,宦官“悉用閹人”是東漢以后的事情。
而太監(jiān)和宦官發(fā)生聯(lián)系則是明朝以后的事情,以“太監(jiān)”作為宮中閹人的通稱,是明朝是明朝時代的事。太監(jiān)本是古代職官的名稱,晚到唐宋時期,朝廷中仍有太監(jiān)官職的設(shè)置,所任者并非都是閹人。明代的宮廷中設(shè)置了有宦官所領(lǐng)地方二十四衙門,各設(shè)掌印太監(jiān),顯然太監(jiān)是宮廷中上層宦官。在明朝,太監(jiān)是高級宦官,他們直接管理普通宦官。所以,在明朝,太監(jiān)和宦官的關(guān)系可以這樣界定:太監(jiān)必須是宦官,而宦官不都是太監(jiān)。到了清朝,太監(jiān)和宦官才成為同義詞,才成為可以互用的兩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