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閩生
十年前,我在本地古玩市場上淘得一件清代青花瓷罐。2011年7月11日,“CCTV《尋寶》專家走進連云港”鑒寶活動在連云港市博物館舉行。該罐經(jīng)著名古陶瓷鑒定專家邱小君先生鑒定為真品。
此罐(見圖)高23.5厘米,口徑11厘米,腹徑28厘米,底徑19厘米??谘夭坷L有14個乳釘紋,罐內(nèi)腹壁上因柴窯燒制而自然形成的5個雞爪紋,罐底圈足無釉處露出火石紅,青花發(fā)色純正,青翠欲滴。罐外壁繪通景山水圖。畫面上群山逶迤,層巒疊嶂,起伏跌宕;古木參天,偉岸蒼勁,枝葉繁茂;秀水環(huán)山,清澈蕩漾,漣漪波光;亭臺樓閣,石橋民舍,一派生機。山水天地之間,繪有十余人物,有官宦或商賈帶一書童踏橋拾階,行色匆匆,歸心似箭;有漁舟泊岸,怡然獨釣,或村夫搖櫓擺渡,逍遙自在,或漁歌唱晚,漁家滿載而返;有高士或同鄉(xiāng)攜杖訪友,彬彬有禮,謙謙君子,交談甚歡。畫中人物雖身份不同,形態(tài)各異,卻都神態(tài)自若,瀟灑飄逸,山水的壯麗秀美使得生活其中的人們變得仙風(fēng)道骨,如若徜徉在世外桃源一般令人神往。古往今來的山水畫,幾乎都以寫景為主,人只是作為點綴或點睛之筆,寥寥幾筆,一帶而過。而此罐所畫,景中有人,人在景中,人景交融,相映成趣,使得畫面富有生活氣息,更加生動親切感人。
整個畫面氣勢恢弘,境界幽深,精工刻畫,渾然天成。遠山濃淡渲染,脈絡(luò)分明,近處山石樹木勾畫采用披麻皴法,筆法精道,一絲不茍。山石的轉(zhuǎn)折處多用留白的方法來表現(xiàn)陰陽向背,峰巒畫得富有自然神采。數(shù)株樹木,造型不同,神態(tài)各異,葉的畫法多變,或雙鉤畫夾葉,或中鋒畫介字點,或側(cè)筆隨意點刷,疏密聚散,秩序井然。
縱觀中國繪畫史,山水作為獨立的題材和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發(fā)端于兩漢,成型于魏晉,成熟于隋代。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雖然是人物畫,但是畫中的云天、云車、神龍、玉鸞、山石、樹木等一應(yīng)俱全,已初具山水畫規(guī)模。隋展子虔《游春圖》,在遼闊、平遠的山川景色中點綴著人馬舟船和樹木繁花,描繪了一派明媚的春天氣息和士人踏青郊游的情景。此畫已脫離了前代“水不容泛,人大于山”的稚拙階段,由萌芽走向成熟,這是現(xiàn)知的最早一幅真正意義上的山水畫。然而,將山水刻畫于瓷器上,則在千年之后。山水在宋瓷上幾乎未見,在元瓷上僅作為人物故事圖中的背景襯托,直至明代,才有獨立的瓷上山水,但以寫意為多,清代才是瓷上山水大發(fā)展、大繁榮的時代。由此罐可見一斑。
該罐無論是制作、品質(zhì),還是釉色、畫工,當為清代民窯青花之精品。(責(zé)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