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師平
在浙江省寧波博物館藏有一件國內(nèi)罕見的唐代秘色瓷荷花托盞,該托盞為1975年寧波市和義路遺址唐大中二年紀年墓中出土,包括茶盞和盞托兩件器物配套組合而成。茶盞高6.5厘米,口徑9厘米,造型猶如一朵盛開的蓮花,口沿作五瓣花口弧形,外壁壓出內(nèi)凹的五條棱線,形成五個花瓣的界線效果,茶盞內(nèi)外素面無紋。盞托高3.4厘米,口徑15厘米,仿荷葉形,薄薄邊緣四等分向上翻卷,極具被風(fēng)吹卷的動感。盞托中心內(nèi)凹,剛好穩(wěn)穩(wěn)地承接茶盞,看上去似一件不可分開的整體,構(gòu)成了一副輕風(fēng)吹卷的荷葉載著一朵怒放的荷花在水中搖曳的畫景。整個托盞釉色青翠,瑩潤如玉,釉面亮潔均勻,胎釉結(jié)合緊密,胎為淺灰色,造型設(shè)計巧妙,制作精致。
這件精美的荷花形托盞堪稱越窯青瓷代表作。“越窯”之名,最早見于唐代。唐代開始以所在州名命有名的瓷窯,唐代茶圣陸羽在他作著的《茶經(jīng)》中根據(jù)品茶的要求,對各地幾個重要瓷窯燒制的茶碗進行了排列,評曰:“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壽州、洪州次?!彼€說:“越瓷類玉,越瓷類冰?!碑?dāng)時,越窯的主要窯場在越州的余姚、上虞一帶。因此,越窯是指坐落在唐代天寶年間越州轄區(qū)(會稽、山陰、諸暨、余姚、剡縣、蕭山、上虞七縣)內(nèi)的窯場,以出產(chǎn)類玉似冰的青瓷而著稱。超出這個范圍的其他地區(qū)的窯場,盡管生產(chǎn)越窯風(fēng)格的青瓷,但不能稱之為越窯,而只能歸之為越窯系窯場。越窯自東漢開始生產(chǎn),一直到宋,延續(xù)千余年。唐、五代時期是越窯發(fā)展鼎盛時期,代表了青瓷的最高水平,博得當(dāng)時詩人紛紛贊美,如顏況“越泥似玉之甌”,許渾“越甌秋水澄”,皮日休“邢人與越人,皆能造瓷器,圓似月魂墮,輕如云魄起”,陸龜蒙“九秋風(fēng)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唐代中期,余姚縣上林湖窯產(chǎn)品因質(zhì)地超眾被朝廷錄為貢瓷,并置官監(jiān)燒,晚唐起至五代時期,越瓷中的貢品又得了一個千古絕唱的“秘色瓷”稱謂?!懊厣币幻钤缫娪谔拼娙岁扆斆傻摹睹厣狡鳌吩娭?,應(yīng)指稀見的顏色“千峰翠色”。1987年4月陜西省考古工作者在扶風(fēng)縣法門寺塔唐代地宮,發(fā)掘出16件越窯青瓷器,在記錄法門寺皇家供奉器物的“地宮寶物帳碑文”上,這批瓷器記載為“瓷秘色”,為鑒定秘色瓷的時代和特點提供了標準器。據(jù)宋代文獻記載,相傳五代時吳越國王錢繆命令燒造瓷器專供錢氏宮廷所用,并入貢中原朝廷,臣下庶民不得使用,故稱越窯瓷為“秘色瓷”。以上說明“秘色瓷”晚唐時開始燒造,五代時達到高峰,它是越窯瓷中最好的產(chǎn)品。越窯青瓷荷花形托盞,造型精美、釉色清亮、如冰似玉,被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無疑是越窯瓷中上品。
鑒賞一件文物,我們要善于透過其用途、器形、紋飾,去解讀其歷史文化背景,發(fā)掘其歷史、科學(xué)、藝術(shù)、情感、審美價值。這件越窯青瓷荷形托盞,就充分折射出唐代寧波佛教文化和茶文化的興盛,可謂是“禪茶一味”。
荷形托盞的蓮花、荷葉造型,烙上了深深的佛教文化印痕。蓮花為佛教的主要象征。據(jù)說后來成為佛祖的印度悉達多太子出世后,立刻下地走了七步,步步生蓮,所以蓮就成了他誕生的象征。從公元一世紀左右開始,佛祖的塑像便已常常是在蓮臺上的坐像了,他的坐姿,或為蓮花坐或為吉祥坐,成為佛教僧人打坐的典型坐法。按照大日經(jīng)的解釋:“左足先著右上,右足次著左上,名為蓮花坐;單足著右上,名為吉祥坐?!狈鸾掏较嘈派從芊从承扌谐潭龋J為高僧誠心念佛,則西方七寶池中即生蓮花一朵,若能精進,則其花漸大,倘若退惰,則其花萎落。又相信:“諸天人民以致蜎飛蠕動之類,往生阿彌陀佛剎者,皆于七寶池蓮花中化生?!?/p>
蓮隨著佛教,流傳到亞洲的每個角落。唐代將佛教立為國教后,蓮花倍受人敬愛。佛祖釋迦牟尼的家鄉(xiāng)盛產(chǎn)荷花,因此佛教常以蓮花自喻?!侗静菥V目》載:“釋氏用為引譬,妙理俱存?!狈饑仓干徎ㄋ又帲卜Q“蓮界”。佛經(jīng)稱“蓮經(jīng)”,佛座稱“蓮座”或“蓮臺”,佛寺稱“蓮宇”,僧舍稱“蓮房”,袈裟稱“蓮衣”等等。蓮花圖案也成為佛教的標志。佛教的建筑、裝修、器物也都有蓮花圖案。
蓮花是佛教四大吉花之一,又是八寶之一,也是佛教九大象征之一。大雄寶殿中的佛祖釋迦牟尼,端坐在寶座之上,慈眉善目,蓮眼低垂;稱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彌陀佛和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也都是坐在蓮花之上。其余的菩薩,有的手執(zhí)蓮花,有的腳踏蓮花,或作蓮花手勢,或向人間拋灑蓮花(如天女)。寺院墻壁、澡井、欄桿、神帳、桌圍、香袋、拜墊之上,也到處雕刻、繪制或縫繡各種各色的蓮花圖案??梢娚徎ㄅc佛教的關(guān)系何等的密切。
佛經(jīng)中還有一則“蓮花夫人”的美妙故事。有一只鹿生了一個美麗的女子,仙人將她撫養(yǎng)成人。她走過的地方,會有蓮花長出來。這便是“步步蓮花”一詞的由來,人們現(xiàn)在用它來比喻經(jīng)歷的輝煌。另外,“蓮”也作“荷”,“荷”與“和”、“合”同意,象征“和睦”;“蓮”又與“連”、“聯(lián)”同音,象征“連續(xù)”,比如蓮跟魚的圖案,就象征“連年有余”。由于“蓮”、“荷”具有的多重美好象征意義,因而在中國雅俗共賞,自古器物上多蓮荷造型、紋飾圖案。唐代閻立本畫的《蕭翼賺蘭亭圖》上,就有用荷形托盞敬茶的場面,而唐代詩人孟郊也有“越甌荷葉空”的詩句,贊賞越窯荷花形茶盞。
茶盞為飲茶用具,基本器型為敞口小足,斜直壁,一般較飯碗小,較酒杯大。據(jù)考古或文獻資料證明,瓷盞在東晉時已有制作,所見實物器形為直口直腹壁,餅狀平底足,施青釉。南北朝時飲茶之風(fēng)逐漸流行起來,唐代及五代時期的茶盞以南方越窯和北方邢窯最著名。唐時茶盞又稱“甌”,陸羽《茶經(jīng)》中說:“甌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淺,受半升而已。”越窯盞多配有盞托,其托常常設(shè)計成荷葉卷邊狀,上托蓮瓣狀茶盞。唐代飲茶方式主要為煎煮法,即將以茶葉制成的茶餅?zāi)氤刹枘┖笥瞄_水煎煮,煮濃后盛到茶盞中飲用,飲用時將湯及茶末一起喝下。為防止剛燒開的茶湯燙手,也為了敬茶禮節(jié)的莊重感,唐代流行“茶托子”——盞托,相傳為“建中(780-783年)蜀相崔寧之女”所發(fā)明。
據(jù)陸羽《茶經(jīng)》所述,至中唐時,全國種茶已遍及42個州和一個郡,其中包括明州(寧波)。唐代劉貞亮將飲茶好處概括為“十德”:“以茶散郁氣,以茶驅(qū)睡氣,以茶養(yǎng)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yǎng)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睋?jù)《寧波日報》2009年元月10日報道,不久前在日本金澤大學(xué)舉行的寧波余姚田螺山遺址自然遺存綜合研究日方成果報告會上,專家宣布田螺山遺址出土了6000年前人工種植的古茶樹,為世界最早種茶之發(fā)現(xiàn)!可見寧波種茶之悠久歷史。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后,很快與茶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茶經(jīng)》記載:晉代敦煌人單道開,在河南臨漳昭德寺不畏寒暑“坐禪”,??匡嫴鑱矸乐顾?。這是茶與禪相連的最早記載。佛教認為茶有“三德”:一是醒腦,坐禪通夜不眠;二是助神,滿腹時能助消化,輕腹時能補充營養(yǎng);三是清心“不發(fā)”,不亂性。眾多高僧對茶的推崇,使茶成了養(yǎng)生正心之物,眾僧視茶為“神物”,以茶養(yǎng)生,以茶供佛,以茶釋經(jīng),以茶祭祀,以茶正心。到唐代,“飲后三碗茶”成了“和尚家風(fēng)”,飲茶成了寺院制度之一,逐漸把茶與佛教清規(guī)、養(yǎng)心悟性、人生哲學(xué)融為一體,“吃茶去”成了禪林法語,使茶與禪在精神上達到互通而“禪茶一味”。唐僧人皎然詩中寫道:“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p>
寧波是“海天佛國”,唐僧鑒真由明州東渡日本,日僧最澄來天臺山研究佛學(xué),并帶回茶籽傳播到日本??梢哉f,是唐代的禪文化、茶文化,再加上冠絕當(dāng)時的越窯青瓷工藝,催生了這精巧絕倫的“越窯秘色瓷荷形托盞”。
(責(zé)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