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穎
為什么同樣的課,教師在不同的班級里實施教學會得到截然不同的效果?為什么同一班級的學生,一個教師教學時是其中一些學生接受好,而換一個教師教學時,卻又會是另一批學生進步顯著?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認知風格。
一、認知風格概述
所謂認知風格是指一個人在學習的過程中接收信息、保留信息、處理信息的主觀偏好。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偏好的學習方式,就像他智力的指紋,是獨一無二的,且不易變化的。
人類大腦的運作,主要是通過五官從外界接收不同的信息和資料,而其中絕大部分是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動作)獲得的。
視覺型的學生學習時,比較容易接受視覺信息,會把要學習的東西在腦海中組成圖像和片斷,他們的學習效率比較高。40%的學生能記得他們讀到或看到東西的3/4。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希望教師多寫板書,喜歡做課堂筆記,講話很快,眼睛在看,頭腦也轉得很快。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用圖片、投影、軟件等輔助教學,學生的學習效果會更好。
聽覺型的學生比較容易接受聽覺信息,知識經過教師講解后,他們就容易理解、記住,其學習效率也比較高,30%的學生記得課堂上聽到的75%的內容,在課堂上喜歡聽教師講課,但不愛做筆記,愛把剛學習到的東西,復述一遍。對這樣的學生,可以多講解,以幫助學習,如果在教學過程中,用對話討論的方式來輔助他們學習,則學習效果更好。
動作型的學生不善于從書本接受知識,他們的學習往往要借助實際操作進行,這樣學習的效率自然就差一些。對這類學生,可以讓他多動手,多實驗,從中獲得知識。同時也要訓練他們逐步習慣于從書本中吸收知識。
緘默-綜合型的學生,在課堂學習時喜歡改變姿勢,不能有相對穩(wěn)定的坐姿,學習時一般只能堅持15~20分鐘,就要停下來休息,休息3~5分鐘后再學習,記憶時喜歡閉眼睛,在頭腦中再現(xiàn)學習的內容。有時喜歡邊走邊記。
二、教學中應兼顧不同認知風格的學生
很多所謂學習困難的學生,其學生學習困難的主要原因是教師不了解學生的學習模式,用單一的教學方式教學,導致有些認知類型的學生用自己不擅長的學習方式學習。為了讓各類學習型的學生都能學得好,需要抓住不同認知風格的學生特點,運用符合他們學習的方法進行教學,這樣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正弦式交流電的教學為例,這部分內容的理論性、系統(tǒng)性較強,邏輯推論嚴謹,“數(shù)理”知識結合緊密。教師喜歡直接給出公式,然后用題海戰(zhàn)術來鞏固所學的知識,但學生常感覺這部分知識不易想象與理解,往往是短期效果好,長期效果差。筆者認為,應兼顧不同認知風格的學生,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讓學生實現(xiàn)耳、眼、口、手、腦“全頻道”式接受。
(一)創(chuàng)設實驗情境,讓不同風格的學生得到鍛煉和發(fā)展
教師出示小型交流發(fā)電機,簡介發(fā)電機結構,連接線路,挑選學生參與演示實驗,演示實驗非常成功,引起了全班同學的興趣。接著,教師圍繞實驗提出系列問題:(1)轉動搖把的速度減小,你能看到什么現(xiàn)象?說明什么?(2)外電路改為檢流計,看到指針的特點是什么?說明什么?
通過實驗不難得出這種電源的電流大小和方向都在發(fā)生改變,設問:這種電流和電池的直流電有什么不同嗎?接著讓學生分組實驗:利用示波器觀察直流和交變電流的波形圖,讓學生觀察與感知;
然后由感性到理性,由定性到定量,采取實物模型,介紹矩形線框在磁場中勻速轉動產生交流電的裝置,結合模型畫出平面圖,分析線圈在一周內在平行和垂直于磁場的四個較為特殊的位置的電流的特點,引導學生討論后明確以下問題:
(1)矩形線圈ABCD轉動過程中,哪些邊會產生電動勢?(分別展示線圈的五個特殊位置對應作出平面圖,后續(xù)問題在平面圖上分析;引導學生用右手定則判斷AB邊在
轉動的過程中電流的流向,強化學生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2)當線圈轉到什么位置時線圈中沒有電流,轉到什么位置時線圈中的電流最大?(通過示波器實驗所看到的圖形,讓學生動手繪圖,若取A到B電流記為正,反之為負,在橫坐標上標出
線圈以中性面開始運動一周四個特殊位置所
對應的時刻。)
從學生認知風格的角度來說,動作型的學生善于用動作來學習,他們喜歡參與實驗,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可讓這部分學生形成豐富的表象儲備;視覺型的學生,喜歡色彩、圖像、形狀、物體和會移動的東西,觀察示波器的波形圖、運用平面圖、圖表分析可促進其形成概念;聽覺型的學生在實驗中、平面圖的自主探討中與同學討論輔助學習效果更好。
(二)變化角度推理交變電流的規(guī)律,讓不同認知風格的學生有機會優(yōu)勢學習
在學生獲得交流電的方向周期性變化的感性認識后,可運用兩種方法推理交變電流的規(guī)律。
方法一:由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推論E=BLvsinθ,結合平面圖,推理公式E=BLvsinωt,通過看平面圖、動手繪圖(速度分解),由圖像語言上升到數(shù)學語言,由直觀上升到抽象,最后根據(jù)上述的兩個表達式直接給出e-t圖像,這樣與(一)中用實驗法得出結論相呼應??紤]到聽覺型和動作型學生的認知風格,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鏈并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若直接給出結論,工夫花在練習上,短期效果好,但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
教學設計片段:從中性面開始計時,t時刻線圈中的感應電動勢e的推導。
問題鏈:
(1)線圈與中性面夾角是多少?如何用角速度ω表示?
(2)線圈中哪一部分相當于電源?相當于電源怎樣連接?
(3)ab邊的速度多大?切割磁感線的有效速度多大?
(4)ab邊的感應電動勢多大?線圈中總的感應電動勢多大?
板書:如右圖。(要注意速度的分解圖要清晰明了。)
方法二:由基本概念磁通量和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直接導出。以前這樣做確實比較困難,因為要涉及導數(shù)的知識。可是現(xiàn)在中學數(shù)學課本里,已經有導數(shù)方面的知識,而且學生會求相關函數(shù)的導數(shù),因此通過求導的方法來處理問題,既簡捷又嚴謹,學生易于接受和掌握。
解:設矩形線圈由中性面開始運動,轉動任一角度θ=ωt,通過線圈的磁通量Ф=BScosθ,其中B為磁感應強度,S為線圈的面積,ω為線圈轉動的角速度。
(教師要清晰地板書推理過程,簡練描述思路。)
這樣設計,可兼顧各種認知風格的學生的特點:對于視覺型的學生擅長用圖表和喜歡記板書,聽覺型的學生喜歡問題鏈和講解,動作型的學生可多給一些板演機會。
總之,教師備課時應從備學生開始,具體分析學生的學習特征,清楚學生認知風格的不同,選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有目的地實施教學,這樣才能打造高效課堂。
(責任編輯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