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響
在大多數(shù)城市的市中心廣場上,我們都可以看到美麗的噴泉。 這些水筑的花叢在廣場上,伴著燈光, 翩翩起舞。 走近噴泉, 霧蒙蒙的水汽撲面而來, 跳躍的水柱砸在水磨石板上, 發(fā)出清脆凝練的聲響,伴隨著一種在杯盤缸碗中永遠找不到的香氣—— 這是只有大片的水活躍起來時才能發(fā)出的香氣。 看見噴泉, 有人能想到云;有人能想到瀑布;還有人能想到大海。 在白天, 潔白的噴泉是浪漫和純潔的代言人, 它總能吸引成片的白鴿和情侶;在夜里, 噴泉就像永不消散的禮花, 演繹著火樹銀花不夜天的繁華景象。
噴泉始于古羅馬, 興于文藝復興, 流傳整個世界。
在古羅馬剛建成的時候, 城市的建筑者就發(fā)現(xiàn), 羅馬處在山窩窩里, 與其挖井打水, 不如從附近的山上開辟一條水道, 將山溪山泉聚攏起來, 讓山泉自動流淌到城市中。 于是, 建筑師們就這樣做了。 首先在山溪上筑壩修建水庫, 然后建造長長的引水渠, 將山泉引到市區(qū)的儲水池。 儲水池里的水面往往有五六層樓那么高。 最后, 建筑師們在儲水池底部挖出地下水管, 將水道接往城市廣場和公共澡堂。
于是, 噴泉就建成了——只要在地下水管上開個口子, 蓄水池中的水就在1 000 到 1 800 百帕的高壓下噴向天空。 加上一個帶裝飾的池子接水, 挖出一條下水道引出多余的水, 就是美觀又實用的古羅馬噴泉了。
在古羅馬, 噴泉不僅是景觀, 也是居民的水源, 與今天的自來水頗為類似, 唯一的差別就是它不是有氯水味的自來水, 而是甜甜的山泉。
古羅馬噴泉的工程原理和我們現(xiàn)在的自來水塔是相同的, 只不過古羅馬人沒有現(xiàn)代的電機和水泵來提供方便,現(xiàn)代人也沒有古羅馬那每天 1.4 億升的天然山泉可供揮霍。
噴泉被古代人認為是了不起的成就。 每一個去羅馬參觀的古代人, 都被噴泉的奇景深深地震撼。 北方來的日耳曼人和匈奴人往往以其為神跡, 于是在噴泉的感召下信仰了天主教; 南方來的迦太基人和希臘人認為這是工程學的杰作, 回家后決定制作更大更華麗的噴泉; 東方的波斯人則認為這夠華麗、 夠奢侈, 于是回到沙漠制作黃金仿制品, 即使在沙漠中也要綻放噴泉的水花。
我們也可以制作自己的羅馬式噴泉:拿一個水桶放在高處接滿水, 在水桶的底部開個洞, 接出一根管子, 你就可以看見從管子中噴出的大量的水了。 如果你抬高水桶, 就會發(fā)現(xiàn), 水桶抬得越高, 水壓就越大。 如果你有一根足夠結實、 足夠長的管子,你就可以將水桶提到10樓、20樓…… 它所噴出的水壓將越來越高。每 1 米高的水, 足以提供98百帕的壓力。 自來水的水壓, 一般只有1 400百帕到2 000百帕 , 市政主管道的水壓 , 也不會超過 6 900百帕。 也就是說, 當你把水桶提到 5 樓時, 就可以提供自來水水平的壓力, 如果你將水桶提到 24 樓, 就可以提供市政主管道水平的壓力, 這個壓力為一般的市政噴泉供水綽綽有余。
水塔和噴泉是完全相同的原理,通過水壓的差異, 水塔可以將自來水提供到任何比它低的水龍頭上。 高層大樓會有自己的水塔: 低層的用戶使用市政水塔供水, 高層的用戶使用樓頂上的水塔供水。 若是反過來, 高層用戶的龍頭會因為水壓不足而無法供水, 低層用戶則會因為水壓過大, 水龍頭變成徹底的噴泉。
在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已經(jīng)徹底掌握了噴泉和高層建筑的原理,于是每個有三五層樓的城鎮(zhèn),都建立了自己的噴泉。當時的人們用水車或風車,或者手提背扛,將水提到樓上的蓄水池,接上管子,一開閘,就產(chǎn)生了噴泉的效果。時至今日,噴泉對全世界任何一個施工隊已毫無技術難度可言,任何有需要的地方,都可以開出噴泉的水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