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1年開始到不久之前的《最后一代》,程然在麥勒畫廊的三次展覽主題都是從某個概念的點出發(fā),并以此擴展出整個展覽的表達結構的。如在《物各有時》中以一段不完整的手機錄音為線索的情景重構、用馬的三種性格比喻來剪接出的《熱血,溫血,冷血》中未知的影像空間等。而這次《最后一代》的展覽名稱則是直接引用自美國作家Steffan Postaer于2003年發(fā)表的同名小說,并圍繞著程然的原創(chuàng)小說《晝夜之漸》展開。
在展廳中搭建起的木質裝置,首先將《晝夜之漸》中15萬字的文本作為定語陳列進螺旋型的“閱覽室”結構中,同時抄錄在程然于不同地方旅行及工作期間收集的大量廢紙片上的小說片段,也在介質的多樣性中—火車票、演唱會門票,帳單等—強調著文本功能和被隱蔽的生活間,偶爾交合又時刻背離的多重關系。它們與展覽同名的作品《最后一代》(織有小說開篇英文的羊毛地毯)共同連接起,程然對于處在不同時空層次中的文本片段進行追溯和變異的嘗試。與《最后一代》中改編自查爾斯·狄更斯小說《雙城記》開篇段落的手法類似。在影像作品《最后一句話》中,程然將經典電影《飄》中的對白重新編排為記錄著自然影像的畫外音,并與其他聲音并行展開在作品中。而在《潮汐對話》中,程然將自己在海邊撿到的各種石頭分散排列開,并為每個石頭賦予一句寫在紙片上的臺詞,這些臺詞同樣是以《飄》中男女主人公的對話為藍本的。
在本次展覽中,確切的印刷品、動態(tài)的影像、轉瞬即逝的聲音和實物的呈現(xiàn)等,均作為文本的轉換過程并最終落實了文字本身的抽象特性。當可視的真實手段和文字的引申意義相互交織在一起時,亦真亦幻的結構混搭也會讓觀眾對展覽的時空關系產生新的聯(lián)想。(郝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