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5月,香港遍地吹起藝術熱,不僅是亞洲,更成為了全球當代藝術的焦點,來自世界各地的策展人、美術館館長、藝術媒體、拍賣行代表、收藏家及藝術家聚集于此,參觀一連串藝博會、亞洲藝術周及拍賣活動。自ART HK成功躍出,繼而被Art Basel收購,一段時間之后我們看到了香港藝術環(huán)境的變化,世界頂級畫廊不斷進駐,新藏家和畫廊的交易高企,媒體的關注度提升,躍躍欲試的新藝術家,扎堆的藝術活動,讓曾經是“文化沙漠”的香港一下子變得繁華起來,亞洲藝術中心的頭銜不斷被加冕。今年,來自全球35個國家和地區(qū)的245間頂級畫廊云集于Art Basel in HK,為觀眾帶來了近3000位藝術新秀及大師的精彩作品,全球重要的藝術機構,如洛杉磯亞洲藝術博物館、紐約亞洲協(xié)會、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達拉斯美術館、倫敦當代藝術研究所、邁阿密MoCA、香港M+、深圳OCAT、英國皇家美術學院、倫敦泰特美術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沃克藝術中心、悉尼白兔收藏等機構代表都出現(xiàn)在了展覽現(xiàn)場。
香港這座國際化城市在藝術世界的地位,也因為這一季的活動得以進一步鞏固。
亞洲國際都會:香港的藝術環(huán)境
香港其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自不必多說,其“亞洲國際都會”的稱號,從城中琳瑯滿目的國際美食便可見一斑,在這里可以找到任何一種環(huán)球佳肴,從地道的本地小吃到米其林星級餐廳。世界級豪華酒店林立,頂級奢侈品店鱗次櫛比。香港的語言環(huán)境多元,即使深藏街巷中一家小餐廳,服務員都可隨口英語交流毫無障礙。背靠亞洲,面向世界的地緣優(yōu)勢明顯,如果悉數(shù)羅列亞洲地區(qū)最能勝任經濟、科技、文化的東西方溝通橋梁這一角色的城市,香港自然是不二之選。在這里每年平均有超過200個國際性博覽會舉行,近年來發(fā)展最為興盛的當數(shù)藝術博覽會,各方面的優(yōu)勢集合使得香港成為藝術進出口的重要基地。難怪2007年創(chuàng)辦的香港國際藝術展,僅用四年時間便被國際博覽會龍頭Art Basel瞄準,并迅速收購其六成股份,使得原本立足亞洲本地的ART HK成為Art Basel全球策略的重要一環(huán)。
近年藝博會的興盛,為香港本地的當代藝術發(fā)展帶來了極佳的契機,也產生了巨大的變化。藝術展的成功,配合物流及稅金的優(yōu)惠政策,使香港迅速成為國際當代藝術的重要市場,聚集了觀賞亞洲藝術的觀眾,也為香港本地藝術家提供了接觸世界一流藝術品的機會,各國的藝術家在此交流對話。香港政府推出的優(yōu)勢文化政策,打造的M+藝術博物館和西九藝術區(qū)都極大的提振了香港的文化氛圍。近年來國際畫廊巨頭進駐香港,搶占了中環(huán)多個黃金旺地,間接推高了地價租金,不少原本落戶中環(huán)、上環(huán)的本地畫廊無奈另覓新址,從而催生了工業(yè)區(qū)展場和酒店空間等新的展出形式,進而影響了本地創(chuàng)作的多樣性。
與大陸藝術背負沉重意識形態(tài)訴求不同,香港本地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更貼近個人生活,探索生命自身的悲喜和日常生活中的矛盾,以及針對不斷轉化的都市文化,探討本土身份、國籍、都市等話題,訴說香港的真實故事,呈現(xiàn)出較為深厚的香港特色,原本被視為文化沙漠的香港逐漸在藝術上幻化出自我的面貌,而有關香港核心價值的討論隨著香港市民對自身政治、經濟地位的爭取,一并在文化和藝術上有所反映。
香港,逐漸從一個扁平化的文化城市,成長為一個多元、立體、有根、有性情的藝術綜合體。
Art Basel in HK的亞洲特質
在Art Basel收購ART HK伊始,曾有各方焦慮擔心將就此失去原本以亞洲藝術為定位的特性,然后從Art Basel的全球策略看來,針對地區(qū)特性,強化不同展場的文化屬性是明確的,例如在瑞士巴塞爾舉行的Art Basel,超過50%的畫廊來自歐洲,并且針對的主要是周游各國的收藏家;邁阿密海灘博覽會的畫廊中有超過半數(shù)來自北美洲及拉丁美洲,并且針對經驗豐富的藏家規(guī)劃結構;而作為首屆舉辦的Art Basel in HK實行獨立委員挑選展覽單位,其中超過50%來自亞太地區(qū),并且藝委會通過調整頂級畫廊數(shù)量控制了展覽的整體水平。
Art Basel in HK仍舊是一個著重推出亞洲藝術的平臺,除卻“畫廊薈萃”環(huán)節(jié)較大比例的亞太地區(qū)參展單位外,特別設立的“亞洲視野”環(huán)節(jié),用于展示47間亞洲及亞太地區(qū)畫廊的最新策展項目,包括來自成都的千高原藝術空間、香港馬凌畫廊,以及日本、菲律賓、韓國、土耳其、印度尼西亞、臺灣等地區(qū)的畫廊都重磅推出了組合策展項目。
Art Basel in HK為地區(qū)提供的未來性
北京現(xiàn)在畫廊在其官方微博上總結參加Art Basel in HK之后的收獲中提到:“以往的藝博會,在VIP日之后就鮮有銷售了,而這次在香港,從開幕到結束,天天有銷售,而且參與者眾多,海內外藏家都有,他們對年輕的藝術充滿熱情。我們沒有帶一件所謂的名家作品,但帶去的年輕藝術家作品幾乎售罄,第一次參加藝博會的姚朋就售出二十多件?!?Art Basel in HK的高人氣和旺盛的藏家購買力,所反映的不僅是一場商業(yè)活動的成功。從長遠來看,其對中國內地乃至整個亞洲地區(qū)成熟商業(yè)平臺搭建的影響將逐漸展開。如同巴塞爾藝術展亞洲總監(jiān)兼執(zhí)行董事會三名成員之一的Magnus Renfrew所談到的:“香港巴塞爾的一項重要使命,并非單純?yōu)闋幦∫淮涡缘恼逛N,能夠協(xié)助亞洲藝壇打造完整網絡,讓藝術家能長遠發(fā)展才華,達到全球藝術交流的目的?!?/p>
從全球藝術市場格局來看,近十年來西方對亞洲,特別是對中國藝術的興趣和關注持續(xù)遞增,越來越多歐美一線畫廊和機構攜成熟悠久的制度和經營理念進駐亞洲,紛紛在香港、北京和上海開辦新空間,為中國乃至亞洲帶來全球藝術資源的同時,更為亞洲本土藝術生態(tài)提供了近距離的學習機會。巴塞爾收購香港藝博會的舉動,一方面說明成熟的西方藝術世界將在亞洲展開持久的資源搶位賽。另一方面,其正面積極的意義,或對中國大陸、香港乃至亞洲其他地區(qū)的藝術繁榮產生難以估量的公共意義。
Art Basel in HK的存在,實際上可以為良性的中國內地藝術市場機制的建立樹立一個標桿,例如在選擇參展商時,巴塞爾一直堅持以畫廊為中心,圍繞一線畫廊的買和賣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和支持。因為在一個健全的市場體系中,畫廊是連接藝術家和收藏家的關鍵,畫廊業(yè)的興盛實際上就是整個藝術市場繁榮的保證。而對于大多數(shù)中國藝術家而言,尋找一家好的畫廊代理其作品的銷售無疑會成為未來發(fā)展的一個方向。巴塞爾以其品牌號召力、嚴謹準入、對藏家群體的專業(yè)服務配套,能吸引藝術消費力較高的參觀者,令參展的藝術家具有被全球頂級藏家關注和收藏的可能性。
一個藝博會的成功,為本地藝術生態(tài)甚至整個地區(qū)帶來了什么?對于藏家或畫廊來說,像Art Basel in HK這種大型藝博會,是促進商機的場所;對于藝術家來說,可以為自己的作品爭取更多的曝光機會;對于一般的藝術愛好者來說,可以透過藝博會這扇窗口,觀看到不一樣的藝術風景。而對整個亞洲藝術而言,透過香港,或將迎接到藝術全球化的全面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