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小敏 崔如霞
摘要:大學教師一方面是社會支配階層的代言人,體現(xiàn)一定的行政性;一方面是社會公共的代言人,必須保持其作為知識人的獨立人格。這兩個角色體現(xiàn)出大學教師的學術性與行政性之間的悖論選擇,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大學教師對學術的追求,所以要合理對待大學教師的這一對角色矛盾。
關鍵詞:大學教師;角色沖突;學術性;行政性
一、大學教師職業(yè)的多重角色
大學教師在在從教的過程中扮演著多重角色,分別是社會成員、學校教師、社會化承擔者的教師以及社會化承受者的個人,這四個角色在社會化過程中承擔的具體內容也不一樣。就職業(yè)本身來看,教師這一職業(yè)較別的職業(yè)來說,承擔更多的社會角色。且這些角色本身由于不同的職業(yè)理想、社會期盼、社會文化等因素的影響,有不一致性。
綜觀大學教師承擔的這四個角色,可以看出大學教師這一職業(yè)就其他職業(yè)來說角色本身存在著相互背離的價值取向。而且還存在著多重角色的不斷轉換,因不同角色的內在價值選擇的不同使大學教師的職業(yè)生涯存在著很多的悖論選擇。
不同角色或同一角色的多重身份使教師本身表現(xiàn)出悖論性,其主要的悖論緣由即自己內心的教育與社會規(guī)定性的教育之間的沖突與協(xié)調。
二、大學教師角色的行政性與學術性的博弈
1.大學教師的學術性。大學教師文化的學術性與神圣性有內在的一致性。神圣性包括的面更廣些,大學教師文化的神圣性的最主要體現(xiàn)就是學術性。
大學教師的學術性可以說是大學存在的根本。理想的學術觀認為求知是人類的本性,是為了求知而追求學術,追求學術就是最終目的。除此之外,還應該關注學術的現(xiàn)實性,即學術應該放到具體的政治、經濟中才能有自身的價值,實現(xiàn)學術所具有的應用功效。但無論如何,大學首先必須是一個學術機構且具有學術性,并且大學的學術性是大學區(qū)別于其他組織的特征之一,學術性還是一個大學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如果大學不具備這個特征,那么大學沒有了靈魂,如同行尸走肉。大學教師文化的學術性就建立在大學學術性的這一基礎之上。試想,大學教師文化不具備學術性,大學的學術性從何談起?綜觀中國大學的發(fā)展,無論事實上大學教師在多大程度承擔著大學的學術性,我們都承認我們的大學有學術性,我們的大學教師追求著學術性。如果失去了與大學相伴而生的學術性,那么就失去了大學文化的賴以生存的根基和血脈,就失去了對知識,對科學和真理的執(zhí)著追求、獻身精神,這樣大學就會迷失方向,那理想的大學教師文化便不復存在。
2.大學教師的行政性。中國當代大學教師文化的行政性不僅有其特定的歷史淵源而且還受現(xiàn)實背景的影響。從中國古代周朝的“士”階層,春秋戰(zhàn)國的“游士”,直至清朝末年,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就走著一條與政治相關的路。其中,最具標志性的事件是在隋唐科舉制的產生并臻于成熟的過程中,中國古代的官學合一的體制一直貫穿始終。從讀書入仕、科舉選官到官學一體是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與政治之間的基本關系。隋唐的科考制度把士人與政治之間的這種密切關系制度化了。從此,讀書取仕不僅是社會對他們提出的外在要求,而且成為士階層所懷抱的普通理想。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子夏就說過“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論語,子張篇》),那時“優(yōu)”只是指“閑暇,即有余力”的意思,而到科舉制后,“學而優(yōu)則仕”已經成為讀書人的畢生追求。讀書就是為了進入仕途。在古代讀書進而做官深深積淀在中華民族的思想意識之中。始于19世紀晚期的清朝末年中國近代大學,從建立之日起,就是為了滿足少數(shù)統(tǒng)治階級政治的需要,這樣大學自然地也就依附于政治?!皩W而優(yōu)則仕”的思想對大學教師職業(yè)影響也不例外。
學術性要求大學教師有獨立的人格、批判精神、社會情懷等等,是一種相對獨立的社會角色,而其行政性要求大學教師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政治支配階層,具有一定的依附性。在大學教師多重角色上的矛盾就體現(xiàn)在當大學教師代表的這兩個不同階層發(fā)生了矛盾,該如何選擇。一方面學術的獨立性要求其站在理性的角度起到引領作用,另一方面大學教師的行政性要求他服從支配階層的意志,當二者發(fā)生沖突的時候大學教師該如何抉擇?,F(xiàn)在大學教師的行政性角色使他們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依附于政治。這樣他們就放棄了學術的獨立性,所以大學教師的學術性在一定程度上就淪陷了。
三、正確對待這一角色矛盾
1.大學教師文化——學術性與行政性的悖論。大學教師文化的學術性要求大學教師是一個為了真理而奮斗的獨立的人。在這層意義上說,大學教師是社會公共階層的一部分,有獨立的人格,并表現(xiàn)出一定的知識分子情懷。但是其行政性要求大學教師是支配階層的代言人,即傳播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或者擔當政府意志的代言人。同時擔任這兩個階層的代言人是大學教師文化行政性與學術性博弈的焦點,因為大學教師不可能簡單地從這者中擇其一,而只能在這兩種相悖的角色中進行權衡。
2.正確處理大學教師文化的學術性與行政性。綜合上面的分析,既然不能從兩個角色中選擇一個,那么中國大學教師應該擔當?shù)纳矸輵前牍仓R分子半支配階層代言人的角色。這樣做是對相對立的雙重角色做出的一種相對合理的選擇。
一方面大學教師要有知識分子的獨立人格,并很好地處理其職業(yè)沖突。理想的大學教師文化需要締造這樣的大學教師:扮演一種介于支配階層與社會公共階層之間的一種社會代言人角色。大學教師這一職業(yè)本身面臨著多重職業(yè)角色的沖突,使其無法成為純粹的社會階層代言人,也無法純粹做支配階層的代言人。所謂的獨立人格就需要大學教師正確地面對支配階層指令的執(zhí)行,還要對公共社會價值的吁求予以合理的回應,也就是說對于兩方面的需求大學教師都應該選擇有限擔當。大學教師應該扮演的不是也不能是一種極端的社會角色,但是又必須對大學教師這一職業(yè)相沖突的兩個角色進行平衡的社會角色。該角色是一種有張力的社會角色。
參考文獻:
1.吳康寧,《教師:一種悖論性的社會角色——兼答郭興舉同志的“商榷”》,《教育研究與實驗》,2003.4
2.胡金平,《大學教師與知識分子》[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