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非法誘供是指訊問人員以給犯罪嫌疑人某種利益許諾為誘餌,違背其自愿性非法套取口供的詢問方法。判斷“誘供”是否越界應從意志自由度、邏輯非難、道德限度、法價值等方面綜合判斷,并在立法中對非法誘供取證予以堅決排除,以保障人權(quán),提高取證活動的正義性和有效性。
關(guān)鍵詞 刑事訴訟 臨界誘供 法律規(guī)制
一、臨界誘供的“臨界”特點
非法誘供,是用一些不能實現(xiàn)或不準備實現(xiàn)的好處套取口供。在偵訊中,口供的底線是其內(nèi)在的合法性而而非許諾利益是否實現(xiàn)多數(shù)的誘供的同時具有脅迫性,合法誘供與非法誘供的界限很難涇渭分明。尤其是許多誘供的“臨界”特點增加了區(qū)分的困難性:
其一,利益臨界。實務中,偵訊人員許諾的利益主要有三:1、物質(zhì)利益,如香煙類癮癖性物質(zhì),由于耐受性、依賴性不同,導致引誘對象供述時的意志自由度不同;2、情感利益,利用人性情感弱點誘使罪供述,但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感情觀,很難判斷供述的目的是基于情感上的焦慮還是基于權(quán)衡思考后作出的理性選擇;3、訴訟利益,其與坦白從寬、政策教育在外觀上非常相似,且最終訴訟利益的實現(xiàn)與否帶有諸多原因的不確定性(如越權(quán)允諾、假意允諾、法律變更等),很難判定給予的承諾是否是做出有罪供述的唯一原因。
其二,方式臨界,言語許諾和行為暗示。在言語許諾中或是籠統(tǒng)地許諾,或是具體的明確的利益,如“我可以幫你判緩刑”。言語“臨界”時,代之明顯的“只要就”、“肯定能”,諸如“很可能”“機會很大”的誘導性模糊表達,即使允諾的利益沒有實現(xiàn),也找不到邏輯的漏洞。此外,偵查人員的語言、神態(tài)、動作對案件細節(jié)情況的指向性判斷,有可能影響或支配了偵查對象的供述,使偵查人員主觀主導下有不正當?shù)摹罢f服勸導”的嫌疑。
其三,效力臨界。新《刑事訴訟法》第五十四條“不符合法定程序”是否包括(非法)誘供,尚無司法解釋加以明確。盡管學理解釋普遍將“刑訊逼供等非法方式取得的口供應予排除”中的“等”囊括了以非法誘供取得的口供。但立法上僅僅規(guī)定了嚴禁非法誘供,對此舉法律后果的并未寫明,這種對非法誘供的實際允許助長了種種變相引誘方式的滋生。
三、臨界誘供的“越界”判斷
當前我國刑事司法領域偵查工作任務繁重,然而依然能夠保持較高的破案率,這在很大程度上是憑藉于現(xiàn)司法實踐對訊問策略的實際允許,滿足效率的同時帶來了冤假錯案率的上升和侵犯人權(quán)法治的副作用。在佘祥林案、杜培武案等案都能看到非法誘供的影子。合法的誘供是利用誘惑謀略訊問犯罪嫌疑人,使其在獨立權(quán)衡后作出自愿供述的選擇,只有當訊問人的引誘可能導致錯誤的自白時才會出現(xiàn)非法誘供,有必要將其排除。判斷誘供“越界”可參照以下幾個標準。
第一,意志自由度,即該訊問是否使犯罪嫌疑人喪失供述自主性、造成了“除了供述,別無他途”的威逼態(tài)勢,是否留有足夠的選擇自由。以煙癮為例,如果利用香煙對中毒煙癮者引誘造成威逼的態(tài)勢,即使利益最終實現(xiàn)了也不能排除非法誘供的嫌疑。
第二,邏輯非難性,引誘是否符合邏輯,是否使犯罪嫌疑人不客觀地迎合偵查人員的詢問意圖。誘問是開始并不刺激對方最敏感的神經(jīng),也不直接涉及實質(zhì)性問題,隨著問題的深入,造成對方的被動和鉗制。誘問的依據(jù)是對已知案件事實的把握,環(huán)環(huán)緊扣,使犯罪嫌疑人掉進自己的漏洞中;非法誘供是誘使被告人按照偵查人員的主觀意圖、設想或推斷進行供述,往往毫無根據(jù)。
第三,道德限度,當誘供對犯罪嫌疑人的人格尊嚴造成嚴重的損害,或為依社會一般公眾道德感難以容忍,應認定“越界”。美國、加拿大等國規(guī)定了訊問方法不能使社會和法庭“受到良心上的沖擊”,或者“使社會震驚”。若針對血親生命健康(如難產(chǎn)、車禍、絕癥)、人格尊嚴等社會人本身的價值給予重刑犯無法實現(xiàn)的誘惑(甚至威脅)使之招供,不僅有沖擊社會道德體系之嫌,也會使公眾對司法機關(guān)失去公信力。
第四,價值判斷,是否符合法價值一般原則。在法律條文因難以寫明而沒有明寫的情況下,合法誘供應符合法律價值的一般原則,如人權(quán)保障、公正原則、公序良俗原則等。在非法取證方式尚無具體明確的立法規(guī)定的情況下,應依據(jù)一般法律原則判斷,在背離法價值時,應當立場分明,態(tài)度明確。
四、臨界誘供的法律規(guī)制
盡管“臨界誘供”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違背刑事訴訟原則,但即使最注重程序的英美法系國家也不可能列舉出所有的非法誘供行為。筆者認為,臨界誘供的立法規(guī)制應著重于否定非法誘供的證據(jù)效力,絕不能在法條中含糊其辭。非法收集的口供即使是真實的,也不應采納,相應物證至少應當補強,除了司法制度和訴訟程序變革之外,偵訊人員的司法價值觀念必須進行根本性的轉(zhuǎn)變,誘供不可能被消除只可能被規(guī)制。
首先,避免臨界誘供最好就是少用誘供,將重點放于訊問思維的培養(yǎng),用事實證據(jù)、邏輯漏洞等瓦解其心理防線而不是考慮利用法律漏洞打擦邊球。其次,完善物質(zhì)保障,訊問同步錄音錄像可以清晰反映訊問情境,既有助于法官判斷誘供是否違法,也是防止偵訊人員被冤枉成違法辦案的保護。此外,樹立司法誠信也十分重要,重罪不誤導,允諾言出必行,不妄自許諾夸口。為了引出供述作虛假允諾反映了國家公權(quán)機關(guān)言而無信,違反了社會的基本準則和信用要求。
總之,臨界誘供是一種邊緣不清、曖昧不明的訊問方式,這種“走鋼絲”的行為,稍不注意,就會轉(zhuǎn)向非法誘供,將人權(quán)置于危險邊緣。在訊問中,引誘猶如“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之法,如何掌握度是個困難的問題。把握認定非法誘供的幾大標準,在立法上堅定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和任意自白規(guī)則,有助于我們從實質(zhì)上辨別臨界誘供中的非法行為。一種文明、科學、有效的訊問方法將使人權(quán)保障和犯罪控制獲得雙贏,保障犯罪嫌疑人受到公正的刑事追訴。
參考文獻:
[1]陳聞高.關(guān)于誘供問題的探討[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2(7):139.
[3]劉新力.談談誘問-訊問中提問的藝術(shù)[J].公安大學學報,1990(6):46.
作者:周慧(1991—),女,江蘇徐州人,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2012級刑法學碩士,研究方向:中國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