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一種文學風格的“京味”,指以北京特有的人文景觀為主要文學敘事,并在其中蘊含著北京文化的風采和神韻。因創(chuàng)作題材和語言與北京地域文化有著共同的聯(lián)系,老舍和王朔都進入了“京味”文學的譜系。但與老舍所建構(gòu)的"京味"敘事比較,王朔的敘事題材和語言風格與其存在著明顯差異,二者創(chuàng)作所蘊含的“京味”也不盡相同。本文將對二者京味小說中的典型性作品進行對比,從人物塑造手法、語言風格等方面淺析其京味小說的異同。
關(guān)鍵詞:京味 老舍 王朔
著名作家趙大年為京味文學提出了四項標準:一是語言上,必須運用北京語言即北京話進行創(chuàng)作——這也是第一要素;二是要描寫生活在北京的人和發(fā)生在北京的事;三是作品的環(huán)境必須是北京的環(huán)境,民俗必須符合北京的民俗習慣;四是作品必須要發(fā)掘北京人特有的素質(zhì)。
如果具備上述四個要素才可以稱得上是標準的京味文學,那么老舍和王朔的作品應該是最為符合條件的了。這兩位作家都是生于北京長于北京,不僅說著一口“京腔”,同時在寫作時也是將京味口語落筆成文的。他們對北京的民俗文化、風俗習慣都有著最為直觀、詳細的了解,所描寫的對象也大都是記憶里眼中所見、耳中所聞的北京人北京事。當然,最重要的是老舍和王朔都極其熱衷于將“京味兒”作為自己文學作品最純的味道。
在文學史上,老舍的作品被公認為“京味兒小說”,而王朔的小說也被人稱為“新京味兒小說”,他們二者的作品在題材和語言上都與北京這一獨特的地域文化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本文將從作品的語言、作品中的人物塑造、作品的價值取向來對這兩位“京味兒”文學作家和他們的作品進行比較,試圖探究出二者的同與異。
一、老舍與王朔作品的相似之處
首先是在語言上的相同。老舍與王朔在進行寫作時所運用的都是北京話,這一點是相同的,或者說是具有一脈相承的關(guān)系的。這也是他們的作品之所以被稱為“京味文學”的最基本要素。在老舍十萬多字的《駱駝祥子》中,有六百四十一處用到兒化韻;在王朔十五萬字的《看上去很美》中,也有多達五百六十處運用了兒化韻。董汀教授在一篇名為《老舍和王朔的“京式”幽默對比》中表示:“兒化韻弱化了濃重的鼻音和鏗鏘生硬的語言,使作品帶上了濃郁的‘京味?!?/p>
其次是描寫對象的平民化。老舍塑造的主角都是像王利發(fā)、常四爺、松二爺、祥子、張大哥這樣的平民。而這一點在王朔的作品中表現(xiàn)得更加明顯,甚至可以說更加極端。王朔“拼命躲避莊嚴、神圣、偉大也躲避他認為的酸溜溜的愛呀傷感呀什么的”。像《頑主》中的于觀、楊重、馬青,《過把癮就死》中的方言、杜梅這樣的平民受到了作者的大書特書。
再次則是塑造的人物形象平民化背后的“貴族化”的精神氣質(zhì)??讘c東在《北京文學的貴族氣》中說道:“北京文學既有鮮明的平民氣,又有鮮明的貴族氣,二者彼此融合相映生輝,而這正是北京文化兼容并包的特征?!币字刑煲苍凇蹲x北京》一文中說道:“北京的容量不僅在于建筑空間,更在于文化空間?!北本┰跉v史上漢滿蒙回各族交融,儒釋景(基督教)道各教并存,又由于北京在老舍和王朔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的時期及其前后各個階段都作為中國政治中心,生活在這座城市里的人們,無論是王公貴族還是官宦世家,抑或是平民百姓,都會自然而然地沾染上王者氣概。這種貴族氣體現(xiàn)在老舍筆下就是人物講究至極的生活。老舍在其未完成的自傳體小說《正紅旗下》第二章所說的一句話將北京平民百姓的講究生活說得十分到位:“我們創(chuàng)造了一種生活方式,有錢的真講究,沒錢的窮講究。”《正紅旗下》是老舍未完成的史詩巨著,王朔在《我看老舍》一文中曾表示過對于老舍未能完成這部作品的惋惜之情:“如果《正紅旗下》完成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也就不會這么寒磣了?!薄墩t旗下》寫的是北京最貧窮最下層的旗人,但是正是在作者對于這些最窮人群生活的描寫中,我們卻可以看到那樣的精致而優(yōu)雅的文化和情趣。比如大姐的公公“雖然是武職,四品頂戴佐領(lǐng),卻不大愛談怎么帶兵打仗”,他“把畢生的精力都花費在如何使小罐小鏟、咳嗽與發(fā)笑都含有高度的藝術(shù)性從而隨時沉醉在小刺激與小趣味里”。老舍甚至更明確地說明了這樣的下層旗人父子的生活觀念:“生活的意義,在他們父子看來,就是每天玩耍,玩的細致、考究、入迷。”當然,這也是《茶館》中松二爺們的生活觀。這足以使我們感受到老舍盡管描寫的是一群北京最普通的市民,但在“平民氣”之中蘊含著極強的“貴族氣”。
而王朔《動物兇猛》中的“我”時刻幻想著“中蘇開戰(zhàn),‘我將出落為一名舉世矚目的戰(zhàn)爭英雄”,時刻提醒自己“對于世界的解放事業(yè)具有不可推卸的職責”。
當然,盡管在王朔小說中的人物沒有了老舍筆下封建遺老遺少講究至極的生活與玩味,但是這群北京軍隊大院的子弟都懷有著對于“解放世界人民”“保衛(wèi)祖國
安全”等貴族式的職責與信仰,并對此深信不疑。這也讓讀者可以很強烈地感受到這些最平凡的年輕人身上所具有的使命感。
最后,老舍與王朔的作品雖然寫的都是市井平民的生活小事兒,但是標記這些事件的時間進度都以重大歷史事件為刻度。比如寫一個茶館的變遷,確實以戊戌變法、軍閥混戰(zhàn)、國民黨專制統(tǒng)治為刻度尺。與此同時,老舍和王朔都喜歡將很多十分正式甚至是用于宏大敘事的詞匯、語句用于生活中的細節(jié)。比如《頑主》中的“晚上睡覺別蓋太厚的被子,別穿過緊內(nèi)褲,早睡早起,多想想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再比如《玩的就是心跳》中,吳胖子等人稱飯后打牌為“黨小組活動”。這些略帶調(diào)侃的話語也只有在北京這片政治色彩極其濃厚的土地上才會存在,體現(xiàn)了與其他城市不同的鮮明特點。
二、老舍與王朔作品的不同之處
從語言上看,盡管老舍和王朔進行各自創(chuàng)作時使用的都是北京話,都是成功地將北京話這種口語運用于書面創(chuàng)作的語言大師,但是兩者所使用的語言卻有著不同之處。在老舍行文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北京方言比如“吧唧”“嘁喳”“大赤包”“白吃猴兒”等,更多地屬于北京話中的地方土語范疇。而王朔的作品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北京話詞匯諸如“催碎”“主兒”“吊膀子”“拍婆子”等,則應該屬于北京話中的流行語范疇。王朔在某訪談中曾談過對于他自己與老舍所用語言的不同,他戲稱:“老舍他們用的是‘主子話,我用的是‘奴才話?!碑斎唬跛返倪@番話是戲說,但卻表現(xiàn)出老舍的語言是相對“文雅”的,而王朔則承認自己的語言更加“粗俗”,或者說更通俗化。進一步探究,則可細分為以下兩點:
首先,老舍和王朔的作品中所展現(xiàn)的時代和社會面貌不同。老舍的作品描寫的是清末民初時期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后一段時期,大概是19世紀末期到20世紀60年代,其時間跨度與老舍的一生大致是一致的。而王朔筆下描寫的是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一直到2007年出版的《我的千歲寒》,在時間上與老舍是相互獨立的。而這種時間的區(qū)別也承載著動蕩的舊社會與和平、平等的新時期的差別。
其次,作品中的人物命運有著截然不同的動蕩方式。眾所周知,老舍的作品和王朔的作品所描寫的都是平民百姓和他們的生活。這些人物不是革命戰(zhàn)斗中的英雄,也不是達官貴胄,盡管老舍筆下寫過一位武林大俠沙子龍,但是反而讓人覺得這位武術(shù)家比普通老百姓更加窩囊。
通過之前的介紹和分析,我們可以大致總結(jié)出老舍筆下的動蕩與王朔筆下的動蕩有著微小卻最大的區(qū)別。老舍筆下的人物是一群最平凡的人物,他們畢生的追求就是過著最正常最平凡的生活,但是因為處在動蕩的年代、黑暗的時代,每一位平民的人生都在動蕩飄搖的時代里不由自主也極不情愿地動蕩了。而王朔作品中的人物生活在新中國成立之后的和平年代和改革開放后經(jīng)濟發(fā)展的大好時代,但是這些年輕人不愿意過自己本可以過上的平靜生活,紛紛為了追求不平凡而人為地制造出動蕩。盡管看起來有些“沒事找事”,但是卻也真實地記錄和反映了一段時期里年輕人的精神狀態(tài)和社會風氣。
在近百年的歷程中,許多作家對于京味小說進行了很好的傳承與發(fā)展。這些作品都細致描寫了北京在各個時期的風俗民情,反映出了各個時期人民生活的不同面貌。老舍和王朔在現(xiàn)當代京味文學史上是兩面高揚的大旗,他們用北京話創(chuàng)作發(fā)生在北京的事、刻畫生長在北京的人。盡管由于兩位作家自身所處時代各異,使得他們的北京話、寫作手法有著一定的不同,再加上他們作品所描寫的時代對象不同,因而他們筆下的平民有著各自不同的經(jīng)歷和遭遇;但是這種相異是
事物正常的發(fā)展變化,相異的背后存在著自《紅樓夢》《兒女英雄傳》以來的京味文學的本質(zhì)精神的傳承。
參考文獻:
[1] 董汀.老舍和王朔的“京式”幽默對比[J].文學教育(中),2011(1).
[2] 王蒙.躲避崇高[J].讀書,1993(1).
[3] 易中天.易中天文集·卷七[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1.
作 者:胡磊,安徽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文藝學。
編 輯:趙斌 E-mail:mzxs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