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學探究既是科學課程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課程學習的方式。小學生的科學探究的科學性包括探究材料的科學性、探究方法的科學性、探究過程的科學性等。只有關(guān)注探究活動的科學性,才能使學生的科學活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guān)鍵詞:小學生;科學探究;科學性;材料;方法;過程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3)02-0070-02
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科學的核心是探究,教育的主要目標是促進學生的發(fā)展,科學課程應當體現(xiàn)這兩者的結(jié)合,突出科學探究的學習方式,給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讓學生通過手腦并用的探究活動,體驗探究過程的曲直和樂趣,學習科學方法,發(fā)展科學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進對科學探究的理解?!笨茖W探究的核心價值是“探究”,前提是“科學性”。所謂科學探究的科學性應包括探究材料的科學性、探究方法的科學性、探究過程的科學性等。只有關(guān)注了探究活動的科學性,才能使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探究材料要科學
在《摩擦力的秘密》教學時,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固體與液體之間的摩擦力的研究時,針對“物體不同的形狀在同樣的液體中下降的快慢”與“在稠、稀不同的液體中相同形狀的物體下降的快慢”進行研究實驗。實驗中,有2組學生將大小和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入稠、稀不同的液體中,物體在稀的液體中慢慢下沉到量筒的底部,而在稠的液體中,物體經(jīng)過學生的多次擺弄,始終漂浮在液體的表面……交流匯報時,教師引導學生總結(jié)出“固體在稠的液體中摩擦力大”的結(jié)論。
課后,聽課的幾位老師了解到執(zhí)教教師提供給這兩組的液體是稠、稀不同的蜂蜜,放入液體的物體是橡皮泥。我們認為,這個探究活動在材料的準備上出了問題,影響了探究活動的進行:由于橡皮泥的密度相對較小,而稠蜂蜜的密度比較大(據(jù)了解,稠蜂蜜的密度大約為1400千克/立方米,橡皮泥的密度大約為1333千克/立方米),橡皮泥在稠蜂蜜中受到的浮力比較大,橡皮泥漂浮在稠蜂蜜液體表面的時候,應該是靜止狀態(tài),這時物體應該是受到兩個力的作用,重力與浮力,而且這兩個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根本就沒有摩擦力的存在。如果在這個探究實驗中再強調(diào)漂浮在稠蜂蜜中的橡皮泥還受到摩擦力的話就違背科學性原理了。
二、探究方法要科學
在上《神經(jīng)》一課時,教師為了讓學生感受皮膚里的神經(jīng)的敏感性,給每組準備了兩根牙簽,要求學生用兩根牙簽的尖輕輕觸碰手指尖、手心、手背、肘關(guān)節(jié)處、膝關(guān)節(jié)處等不同部位,體驗哪個部位可以感到有兩根牙簽,哪個部位感覺只有一根牙簽。學生紛紛在實驗盤中拿起牙簽,根據(jù)老師的要求在身體不同部位實驗?;顒咏Y(jié)束后匯報結(jié)果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誰也說服不了誰……
究其原因,我們認為主要問題出在科學探究的方法上。我們觀察到三個細節(jié)問題:其一,學生在手拿兩根牙簽時,有部分學生拿的方法不對,導致兩根牙簽的尖端伸出長短不同,與皮膚接觸時不在一個平面上,不管在哪個部位都是一根牙簽接觸皮膚(另一根牙簽可能微微接觸到皮膚),因此給學生的感覺始終只是一根牙簽接觸;其二,有些學生手拿牙簽在不同部位實驗時,有時兩根牙簽的間距比較小,有時兩根牙簽的間距比較大(分得比較開),這樣,學生有時感覺是一根牙簽接觸皮膚,有時又感覺兩根牙簽接觸皮膚;其三,有部分學生是自己試驗自己,意念在作祟,主觀性強……所以實驗的結(jié)果是五花八門。假如教師在提供材料之前,將兩根牙簽之間適當間隔、尖端露出一致,并用細線捆扎一下,就能確保學生在實驗時兩根牙簽的尖同時接觸到皮膚了。另外,在實驗時要強調(diào)學生在對方部位相互試驗,這樣,實驗的結(jié)果就可能接近真實了。
三、探究過程要科學
在《空氣》一課教學時,教師在讓學生對“空氣是否有重量”進行了猜測后,就在平衡尺的兩端各掛上一個充滿空氣的氣球,調(diào)整配重使其保持平衡。再讓一個學生手拿著縫衣針去刺破氣球?!芭尽钡囊宦?,氣球刺破了,并應聲飛出了兩塊小碎片。杠桿失去平衡,破氣球那端高高地翹起?!翱諝庥兄亓?!”“ 空氣有重量!”教室里一片歡呼,教師面露微笑,和學生一起享受著成功的喜悅。
教師在設(shè)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時,是花費了很大的心思,但其探究過程的科學性本人卻不敢茍同:此探究實驗,教師忽視了爆飛出的氣球碎片的重量(或許就根本沒看見),沒有把氣球刺爆會產(chǎn)生爆飛的碎片這一因素考慮進去,導致“空氣有重量”的證據(jù)明顯不足。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學生們在實驗中往往希望出現(xiàn)和自己假設(shè)相一致的結(jié)果,如果探究實驗中出現(xiàn)與期望不相符的答案,他們也寧愿相信常理,而否認自己的實驗所得。這就提醒我們在科學課中一定要訓練學生根據(jù)科學事實說話,根據(jù)科學事實作出判斷,得出科學結(jié)論。如果把探究的過程僅僅作為教學的手段,作為上科學課的模式和程序,把探究的結(jié)果作為教學的目的,而忽略探究過程的科學性,那是不可能培養(yǎng)出具有高科學素養(yǎng)的人才的。
總之,科學探究是一種讓學生理解科學知識的重要學習方式,而探究活動是讓學生自己動手去體驗,創(chuàng)造更多感性認識的機會,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獲得知識、培養(yǎng)能力、技能。只要教師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遵循小學科學探究活動的特點,在設(shè)計具體活動時,關(guān)注實驗方法、實驗操作和實驗條件等,使之符合科學原理,能夠反映客觀事實和規(guī)律,使活動盡可能貼近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就有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培養(yǎng),有助于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更有助于課堂探究效率的真正提高。
參考文獻:
[1]徐敬標 編著.有效教學: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7.
[2]蔡鐵權(quán),姜旭英,胡 玫.概念轉(zhuǎn)變的科學教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3.
[3]李文忠.實驗的準備需科學而嚴謹[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8,(2).
[4]胡久華,支 瑤.促進學生科學概念理解的教學設(shè)計[J].中國教育學刊,2006,(9).
[5]喻伯軍 主編.小學科學教學案例專題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