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呂不韋是《史記》中的重要人物之一,雖然他步入秦國政壇的初衷是“謀利”,但他在位的二十多年中,功勛赫赫,在秦國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的歷史進程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最終他卻遭到統(tǒng)治者的排擠,不得善終,悲哉甚已!本文經(jīng)過深入分析,發(fā)現(xiàn)呂不韋的人生悲劇絕非偶然,而是一個必然的結(jié)果。這主要是由其投機政治的本質(zhì)、封建專制制度下的“人治”本質(zhì)和其政治主張無法適應秦國歷史和現(xiàn)實的需要而必然遭到歷史的遺棄三方面原因造成的。
關鍵詞:《史記》 呂不韋 人生悲劇 必然性
不少人說呂不韋的人生只不過是一個“以呂易嬴”,為己謀利的陰謀。然而,我們認為,雖然呂不韋最初步入政壇是一個投機行為,目的是謀利,但在他為相的這二十多年的所作所為,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史記·秦本紀》中記載“東周君與諸侯謀秦,秦使相國呂不韋誅之,盡入其國”;他還興修水利,鼓勵農(nóng)耕;廣招門客,組織編訂《呂氏春秋》,為秦國統(tǒng)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軍事、物質(zhì)和思想基礎。秦國能最終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呂不韋實在是功不可沒。他雖權傾朝野,卻并無半點貪圖享樂之意,而是鞠躬盡瘁、殫精竭慮,正如《史記》所記載:國內(nèi)大小事,悉聽呂不韋斷決。他所要謀的“利”,并非一己之“利”,而是寄寓在富國強兵、實現(xiàn)天下一統(tǒng)的人生理想中的“利”。因此呂不韋的一生是對歷史作出貢獻的一生,是值得人們肯定的一生。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功臣,卻最終“自度稍侵,恐誅,乃飲鴆而亡”①。魯迅先生說:“喜劇是把人生無價值的東西撕破給人看,悲劇則是把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币虼?,我們說呂不韋的人生正是一種悲劇。
造成呂不韋的人生悲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人認為■■“事連相國呂不韋”② 是造成呂不韋悲劇的直接原因;也有人認為“秦王恐其為變”③,進而將其逼死,所以呂不韋的人生悲劇應歸咎于秦王嬴政的殘暴多疑。但筆者認為,呂不韋的人生悲劇還有著更為深層的原因??梢哉f,他的人生在他決定要“居奇貨”以入主政壇的那一刻就注定了是個悲劇。換句話說,呂不韋的人生悲劇是有其必然性的。
一、失敗是投機的本質(zhì)和必然
失敗是投機的本質(zhì)。所謂投機,就是一種冒險性的游戲,即便是偶然成功了,那也只是憑借運氣,而非實力。任何一個沒有足夠?qū)嵙χ蔚某晒Χ疾豢赡苁情L久的。最終的結(jié)果只能是失敗?!妒酚洝尾豁f列傳》中描述了大商人呂不韋見到“居處困,不得意”的異人時的第一反應:“奇貨可居”④。這說明呂不韋傾家以助異人為秦國國君的行為,從本質(zhì)上講就是一個商人的投機行為。他把異人看做是“奇貨”,一個可以為自己贏利“無數(shù)”的“奇貨”。為了讓這個“奇貨”的價值發(fā)揮到極致,他不惜傾家以資之。先是“千金為子西游,事安國君及華陽夫人”,然后是“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使子楚逃脫趙國??梢娝阉械馁€注都押在了這個“奇貨”身上。如果成功,便會一步升天,萬一失敗,就是粉身碎骨?。∪欢?,前者只能是暫時的,后者才是必然的。雖然呂不韋有雄韜偉略,有過硬的實力,但面對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他也無法左右事情的成敗。他只能憑借運氣,賭一把。既然如此,那么他一度的顯赫、成功,必然不會長久。等待他的只有一個永恒的主題——失敗。正如周華文所說:“自從呂不韋得意洋洋地收獲其風險投資所帶來的巨大利潤的那一刻起,他的悲劇就已經(jīng)注定了?!雹?由此可見,呂不韋步入政壇的投機本質(zhì)造成了他人生悲劇的必然。
二、專制體制下的“人治”本質(zhì)的必然結(jié)果
封建專制的本質(zhì)就是“人治”,在這種體制下,統(tǒng)治者掌握著生殺大權?!熬妓?,臣不得不死”,君王的意志就是法律。在這樣的體制下,任何一個普通的人都可能“正嘆他人命不長,哪知自己歸來喪”,更何況是一個功高震主、權傾朝野的宰相。呂不韋自從擔任秦國宰相以來,為國家做了不少貢獻。就連呂不韋受■■事件牽連,秦王都“為其奉先王功大”而“不忍致法”⑥,僅免職而已,足可見他的功勞之大。然而,正當呂不韋隱居河南、不參政事時,卻突然遭到秦王的一番質(zhì)問:“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萬戶侯,君何親于秦,號稱仲父”⑦,以致逼得呂不韋飲鴆而死。這樣的結(jié)局在封建專制體制下是必然要發(fā)生的。“伴君如伴虎,防臣如防賊”深刻地揭示了這一結(jié)局的深層原因。司馬遷也看得很清楚:“諸侯賓客使者相望于道,請文信侯。秦王恐其為變,乃賜文信侯書?!边@就道破了呂不韋含冤而死的真相,也反映了封建專制制度下的一個必然現(xiàn)象: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封建統(tǒng)治者是絕對不會容忍一個功高震主、危及自身統(tǒng)治的人存活在這世上的。古往今來,多少名震千古的有功之臣都獻身于君臣斗爭暗算的殘酷斗爭之中,如:先秦的韓信,漢代的李廣,唐朝的長孫無忌……呂不韋就不應該去淌這政治的禍水,功臣的下場注定是失敗的。
三、順“時”者昌,逆“勢”者亡
從本質(zhì)上講,呂不韋與秦王政的矛盾沖突是分別以儒、法兩家思想為主要基礎的政治主張上的沖突。呂不韋是崇儒的,他的《呂氏春秋》雖然被定為“雜家”,但其中的多數(shù)政治主張還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同時還結(jié)合了道家的“無為”思想。正如《辭海》中釋《呂氏春秋》說:“內(nèi)容以儒道思想為主,兼及名、法、墨、農(nóng)及陰陽家言?!弊憧梢?,儒家思想在呂不韋政治思想中的地位。然而嬴政卻偏重于法家的政治主張?!妒酚洝だ献禹n非子列傳》中有云:“秦王見《孤墳》、《五蠹》之書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眳尾豁f的人生悲劇是其政治主張失敗的結(jié)果,而這一失敗又是必然的。因為當時天下大亂,國家四分五裂,亟待九九歸一。要想完成這一歷史使命,必須實行法制,采用武力。而以“仁”為核心思想的儒家教化思想是不合時宜的。因此說,呂不韋以儒家思想為主要基礎的政治主張不能順歷史發(fā)展的“時”,不能應秦國現(xiàn)實的“勢”。秦王則審時度勢,采用了以法家思想為主要基礎的政治主張。這是時代的選擇,歷史的必然。二人對治理國家的對立沖突集中表現(xiàn)為以下兩方面:
1.“天下為公”與集權的對立
呂不韋主張“公天下”;而秦始皇則主張中央集權?!秴问洗呵铩べF公》中云:“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這主要是繼承發(fā)展了儒家學說中“天下為公”的“大同”思想。呂不韋將這一思想付諸政治實踐中去,便提出了“誅暴而不私,以封天下之賢者,故可以為王霸”(《呂氏春秋·去私》)。這實際上就是反對君主獨裁,要求實行分封制。然而,分封制是奴隸社會的產(chǎn)物,和西周時期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低,政治不平衡,文化差異大的情形相適應。但到了戰(zhàn)國時期,隨著封建生產(chǎn)關系的產(chǎn)生和確立以及商業(yè)的發(fā)展,經(jīng)濟聯(lián)系加強,原來分封制度下,各自為政,相對閉塞的局面已經(jīng)逐漸不能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尤其是秦國,民富兵強,封建經(jīng)濟不斷發(fā)展,落后了的分封制度必然會遭到歷史的遺棄。另外“公天下”的最大弊端就是易導致諸侯割據(jù),列國爭霸的分裂局面。春秋戰(zhàn)國局面的形成就是很好的例子。而秦國總結(jié)歷史教訓,絕不會再步前人的后塵。始皇曰:“天下共苦戰(zhàn)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⑧ 為了順利統(tǒng)一六國,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秦王必然會排擠不能順時應勢的呂不韋,而去尋找一條新的治國之道。法家的韓非提出了“事在四方,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的中央集權主張,正好適應了秦王的需要,更適應了天下歸一的時代的需要。后來,秦王在此基礎上確立了至高無上的皇帝制和郡縣制等政治制度,鞏固了統(tǒng)一,也維護了封建經(jīng)濟基礎。正如王夫之所說:“郡縣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庇纱丝梢娗赝醯倪x擇是正確的,是符合時代發(fā)展需要的。
2.“德治”與“法治”的對立
呂不韋主張“德治”,而秦始皇則主張“法治”?!暗轮巍笔侨寮宜枷氲暮诵闹???鬃釉唬骸暗乐缘?,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泵献右嘤性疲骸安蝗识锰煜?,未之有也”。這兩句話可以視為是對“德治”思想的概括。呂不韋高揚“德治”傳統(tǒng),主張用儒家的“德政”“仁政”手段實現(xiàn)天下一統(tǒng)。他認為,“德也者,萬民之宰也……圣人形德乎己,而四荒咸傷乎仁”,“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未之有也”(《呂氏春秋·精通》)??梢哉f與儒家主張一脈相承。然而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這種德政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一方面是就秦國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來說,秦自古以來就遠離諸夏文化中心,“孔子西行不到秦”,秦受儒家思想影響甚少?!妒酚洝で乇炯o》中記載:“秦穆公曾向由余請教‘中國以詩書禮樂法度為政,然尚時亂,今戎夷無此,何以為治,不亦難乎?由余笑曰‘此乃中國所以亂也?!雹嵊纱丝梢?,秦國歷來就較為排斥儒說。相反,法家思想?yún)s與秦國淵源甚深。商君變法的成功更加堅定了秦人擁護法家思想的信心。另一方面就時代背景來說,呂不韋所處的時代是一個諸侯割據(jù)、弱肉強食的時代,要想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的局面,必須依靠強大的武力,“德”與“禮”都變成了一句空話。《史記·貨殖列傳》中,司馬遷引管子言:“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并認為“禮生于有而廢于無”。在那樣一個民不聊生的時代,還談何禮治,談何德治。相反,韓非主張:“一民之軌,莫如法”(《韓非子·有度》),這種言行重罰的“法治”主張反倒能彌補時代的空缺。
戰(zhàn)國末年是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zhuǎn)變的過渡時期,在這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大變革時代,無論是社會、經(jīng)濟還是思想文化都會發(fā)生巨大的變化以適應時代的發(fā)展。與此同時,時代也會優(yōu)勝劣汰,去選擇適合自己的進步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以法家思想為主要基礎的政治主張是大勢所趨,而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政治主張因不能順應歷史的潮流就必然會被歷史拋棄。因此,呂不韋與秦王政的斗爭注定了呂不韋就是失敗者。真可謂順“時”者昌,逆“勢”者亡。這就又深入一層地揭示了呂不韋人生悲劇的必然性。
無論是曾經(jīng)的叱咤風云、顯赫一時,還是最終的壯志未酬、含恨而死,那曾經(jīng)的狂風巨浪早已沉寂千年,留給我們的只有平靜而理性的思考。呂不韋的人生悲劇是他風險投資的必然結(jié)果,也是封建專制制度的受害者,更是特定時代儒、法斗爭的犧牲品。他的命運歸宿必將是沉痛而慘烈的失敗。這在他偷喜于“奇貨可
居”的那一刻,就是注定了的結(jié)局。他每前進一步就是向悲劇的終點靠近一步,他越是成功就意味著最終的失敗將會越慘烈。人生最可怕的事莫過于:當你正躊躇滿志之時,卻不知,前方已早已為你布下了通向萬丈深淵的不歸路!始終相信事在人為、人定勝天的呂不韋一生鞠躬盡瘁、功績累累,卻最終無法改變飲鴆而死的悲慘結(jié)局。■
■
①②③④⑥⑦⑧⑨ 司馬遷撰.瀧川資言考證.史記會注考證[M].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1955:3875-3889,440-441,360-361.
⑤ 周華文.呂不韋十講[M].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7:257.
參考文獻:
[1] 司遷原著.姚■田選評.史記精華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 洪家義.呂不韋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
[3] 張玉春,李勁祥.史記人物新傳[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3.
[4] 王啟才.呂氏春秋研究[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
[5] 陳秉才譯注.韓非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7.
[6] 趙瀟.呂不韋及《呂氏春秋》悲劇命運探源[J].山東大學學報,1993,(02).
■
作 者:王婧妮,暨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傳播學語言。
編 輯: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