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克強
摘 要:構建小學語文閱讀課“導學——品讀——訓練——檢測”的教學模式,旨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語文的學習規(guī)律,以讀為本,以問題引路,引導學生把對課文的理解感悟、對人物情感的體驗、對重要詞語及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有機地結合起來,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關鍵詞:語文閱讀課;導學;品讀;訓練;檢測;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3)12-0035-02
閱讀是語文教學之本。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是發(fā)展學生語文能力和素養(yǎng)的重要方式。
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專業(yè)委員會理事長崔巒講過:閱讀教學是干什么的?它是憑借文本的語言,著重培養(yǎng)感受語言、理解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同時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豐富精神世界,從而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學習做人?!睋?,閱讀課的重點應該落在三維目標的達成上。
閱讀課的改革是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新的課程理念要求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由被動的接受型學習轉變?yōu)橹鲃拥奶骄渴綄W習。同時,要求教師要轉變教學方式,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課堂的調控者。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構建和實施小學語文閱讀課“導學—品讀—訓練—檢測”教學模式,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構建小學語文閱讀課“導學—品讀—訓練—檢測”教學模式,旨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語文的學習規(guī)律,以讀為本,以問題引路,引導學生把自己對課文內容的把握,對人物情感的體驗,對重要詞、句的理解,以及對語言的積累與運用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到提高。
該模式能夠較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他們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提高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讓每個人都得到充分發(fā)展。
小學語文閱讀課“導學—品讀—訓練—檢測”教學模式,可以具體表述為:預習導學,整體感知——精講點撥,品讀探究——當堂訓練,拓展延伸——回顧總結,檢測反饋。
一、預習導學,整體感知
新舊教材的主要不同是:舊教材是線形結構,新教材是模塊結構。新教材一個單元就是一個模塊,一個整體,所以教學時要把一個單元作為一個整體。每一篇課文是這個有機整體的一部分。教師在教學中讓學生從整體上進行感知,給他們留下一個整體印象。
教師先引導學生了解整個單元的編寫意圖和知識結構,然后再導入新課,說明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在教師的具體指導或導學問題的引領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他們饒有興趣地讀課文,提問題,進行自主學習。
比如教學《生命 生命》這篇課文時,可以這樣導入:“請同學們讀課文,看本文作者寫了幾種生命現象。”同學們通過快速瀏覽,很快就歸納出三種生命現象,且分別說出了是什么。接著采用師生討論,歸納出文章的主要內容。
二、精講點撥,品讀探究
“精講點撥”是指教師對學生不能解決的問題、重點問題等進行精講,對學生理解不透、心存迷惑的問題予以點撥。教師在學生認真預習的基礎上,著重講重點、難點、易錯點、易混點、易漏點。學生通過自己學習能夠學會的不講,教師講了學生也學不會的不講。只有老師少講,學生多讀,才能把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積累、感悟、品味,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完成教學任務。
“品讀探究”就是讓學生在讀懂全篇的基礎上,抓住課文的精華之處進行深入的品讀。課文精華即本篇的絕妙之筆,或一段,或一節(jié),或一詞一句。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把時間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去讀、去談。讀的方式有很多,如通過理解而聲情并茂地讀,采用分角色表演而有滋有味地讀,帶著問題不出聲音慢慢地品讀等。讀的目的可以是對語句本身的理解,也可以是從讀中悟出情感。在學生反復地閱讀和交流中,彼此產生思維碰撞的火花,最終實現與作者產生心理的溝通和共鳴,知曉文章表情達意的方式和方法。
例如《橋》這篇文章,重點是要樹立一個親民愛子的共產黨員形象。教師根據這個寫作目的,在處理“父子情”這一文章情節(jié)時,抓住能夠突出人物性格的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以及比喻等修辭手法的運用,讓學生反復朗讀,深刻領悟,認真體會。分組討論時,引導學生積極發(fā)言,各抒己見,使學生入境入情。從而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有效的落實,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這一環(huán)節(jié)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要注重閱讀的個性化。
2.要給學生足夠的閱讀、思考時間。
3.要重視合作探究問題的設計。
4.要重視過程和體驗,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和求知欲望。
三、當堂訓練,拓展延伸
“當堂訓練”是指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背”等能力訓練。比如:在學生較為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之后,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認知、感悟進行點撥,相機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或是進行句式訓練,理解關鍵詞,寫話訓練等。比如學習《詹天佑》一課,教師在引領學生理解“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形線路”兩部分內容時,指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畫出開鑿居庸關隧道、八達嶺隧道和列車在“人”字形線路上經過的示意圖,進一步體會詹天佑的“杰出”。這些都屬于語文訓練。
“拓展延伸”是指引導學生進行拓展閱讀、讀寫結合、社會調查、資料查詢等。
1.拓展閱讀。精選一些與課文類型相似的文章供學生閱讀,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遷移,以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2.讀寫結合。閱讀與寫作有機結合,使課文的思想情感、寫作技巧得到延伸。如學完《給予是快樂的》一課之后,可以讓學生展開合理想象,以《保羅兄弟來到我們身邊》等為題進行習作。
3.社會調查、資料查詢。對相關問題搞社會調查或查閱資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這一環(huán)節(jié)需要注意的問題:
1.在訓練內容的設計上要注重實效性和趣味性,要精選代表性強的練習題,不要為練習而練習。
2.在拓展內容的設計上要注重層次性和開放性,要注意問題難易的梯度,循序漸進。
四、回顧總結,檢測反饋
本環(huán)節(jié)是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總結和檢測的過程,是檢查學生學習效果和教師教學效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目的是通過課堂小結,使學生獲得系統(tǒng)、完整的知識體系;通過檢測和反饋促進教與學的任務的實現。
“回顧總結”不一定由教師主宰,可以放手讓學生說說學習體會,交流學習心得。
“檢測反饋”可變換多種形式,比如由學生自己編題,教師補充,也不是單純一做即可,而是在同學之間、小組之間互測。學生要想出好題,要想準確地回答,必須用心去學,像老師一樣去鉆研教材。只是改變了一下形式,學生的主體性得以體現,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培養(yǎng),我們的語文課也就更加高效了。
在小學語文閱讀課教學中實施“導學—品讀—訓練—檢測”教學模式,需要教師努力實踐,共同參與。對此,我有如下想法:
1.教學前,教師要用心研讀文本,把握課標中的學段目標、單元目標、本課目標,領會文章的主旨。
2.教學中,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關注他們的需要,關注他們的成長,使不同層面的學生都有所收獲。
3.采取閱讀課教學該模式的目的,在于對教師的教學行為提供良好的引領示范作用,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老師們可以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學情和教師自身的教學風格,在基本模式的基礎上大膽創(chuàng)新,使教學模式呈現出個性色彩,進一步豐富小學語文閱讀課“導學—品讀—訓練—檢測”教學模式的內涵,促進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和語文教學質量的穩(wěn)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