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淳上
人在旅途中,有兩件事情常常遇到,一是遇到不合口味的食物,二是聽到難懂的方言。
有一次我去維也納,去之前就食指大動,查好了一系列當地的名食名館,準備一路吃過去。
同車的還有個華裔新加坡籍的女孩,一路相談甚歡,她在歐洲已經住了快20年了??墒敲康匠燥埖臅r候就不見她,問起來說不是在房間里吃泡面,就是去華人餐館吃點簡餐。我開始以為她是因為經濟考慮,后來發(fā)現人家很殷實。于是就說到這個吃“鬼餐”(西餐)的問題,她說:“我移民過來十幾年了,到現在還是只能吃白飯白面(中國式主食),鬼餐一下肚就要嘔的?!?/p>
我于是和她說我在哪里吃了什么牛排、哪里吃了帶血鴨子……她聽得直生氣。
其實,不要說西餐未必合我的口味,就是不久前去大西北,腸胃也很是不爭氣了一回。風景好是一回事,能吃慣當地的東西是另一回事。
但我還是堅持吃目的地本地的食物。不久前在某旅游網站上看到一個征同行去東南亞的帖子,最后有條腳注很是有趣——“一路上只吃泡面、自帶榨菜、火腿腸的免應征”,心里大有知己之感。
須知,每一個地方的食物,不僅僅是一種風俗,更是當地文化的一種載體。螃蟹何以成席上之珍、蝸牛為何成老饕之寶……每一種食物都有由來。就連科學家考察周口店,也是從遺址中積累多少年的食物化石,來研究山頂洞人是如何征服自然的。
所以,當你拒絕一次當地的食物,就拒絕了了解一次當地文化的機會。
口味廣一點,胃口雜一點,還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對生活的興趣廣一點,對旅途的態(tài)度開放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