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靜
摘 要: 文學作品作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化精髓,既是一個民族(國家)對世界認識的體現(xiàn),又是一個民族(國家)思維模式的體現(xiàn)。通過閱讀英語文學作品研習英語思維模式,對提高英語寫作能力有很大的幫助。本文通過分析英語文學作品的基本結構,呈現(xiàn)“英式思維”的運用。
關鍵詞: 英語文學 英式思維 表現(xiàn)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英語學習者的數(shù)量急劇增加,越來越多的英語學習者已經不滿足于對英語語言表象的認知,滿足于聽懂,而是開始用英語表達自身思想的需求。下圖為某英語培訓機構編制的宣傳圖:
要想學好英語,研究分析英語使用的思維模式顯得十分重要。文學作品作為民族思維模式的一種體現(xiàn),理解和分析它對提高英語水平有極大的幫助。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少英語學習者發(fā)現(xiàn)在交際過程中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或理解別人的感情,鬧出不少笑話。常見的錯誤類型如下:
1.按照字面意思逐字翻譯
比如,中國人常用的一個口號——“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直接被翻譯成了“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
2.語言的單一性和無功能性
一些學生總愛背誦外國人寫的句子,卻不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事物,表達情感。比如,外國人說了一個單詞“airplane”,有人當時沒有想起這個單詞的意思,就問他:“What is airplane?”這個外國人的回答非常鮮活生動:“A big metal bird flying in the sky.”雖然語言有一點夸張,但是讓人一下子就明白了,天空中飛著的一個金屬的大鳥肯定是飛機。
3.不了解英語文化的背景
例如:Tom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對我們公司進行了重大的改革。有人就直接翻譯成:Tom is the first person to eat the crab of making a great revolution for our company.
實際上中文“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指敢于冒險的人;在英文中想表達“冒險的人”這個意念,則有它另外的典故:很久以前,有一片西紅柿地,沒有人知道西紅柿是什么東西,有一個人大膽地嘗試,吃了一個。所以,敢于冒險的人按照英語的文化背景應該翻譯成“first person to try tomato”。
培養(yǎng)英語思維格外重要。莎士比亞的很多作品在文學史上的偉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他對英格蘭民族思維模式的反映和總結很少有人提及。他的成就不僅表現(xiàn)在戲劇上,在十四行詩上的成就也是相當偉大的。意大利式的十四行詩為相互應答的前八行和后六行結構,但是英式的十四行詩由“three quatrains and a rhymed concluding couple”組成。莎士比亞的作品都是遵循三個四行加一對雙行體的英式十四行詩模式而創(chuàng)作的。同時,其結構表達了組織文章的思維模式,如其第18首十四行詩:“
Sonnet 18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ei/a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eit/b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ei/a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eit/b
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aiz/c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ed;/imd/d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aiz/c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untrimmed/mi d/d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eid/e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 st;/ust/f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s t in his shade,/eid/e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 st:/ust/f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i/g
So long lives this,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i/g
其中“/”劃分出了五個音步,每個音步中前一個音節(jié)弱讀,后一個重讀。在莎士比亞體的十四行詩中,前十二行每隔一行押韻,后兩行尾韻相同,形成abab,cdcd,efef,gg的押韻格式。從句法線索分析,Sonnet 18全詩共十四行,但每一行的字數(shù)和長度各不相同,這其實也是英語詩歌美的一種獨特呈現(xiàn)形式。從語義線索看,言語交際的話語通常依賴它們的語義表征解釋,這些語義表征給了聽話人識別作者信息意圖的語義線索。正如Gutt所言,話語的語義表征構成了需要在推理中得到充實的設想圖實,這些設想圖實際是形成可以判斷真假的話語命題形式的前提,其用處在于它們可以幫助聽話人對說話人的意圖做出設想,也就是可以提供交際線索。通過對Sonnet 18原詩進行語義推理,我們得出以下主要信息:莎士比亞將友人旺盛的生命與魅力與夏日相媲美,表達了他對友人的一種深深的愛意和對旺盛生命力的追求。
在英語作品中有很多優(yōu)秀的作品都展現(xiàn)了英式思維魅力。比如,丁尼的“Break,Break,Break”,雪萊的“Ode to the West Wind”等都呈現(xiàn)了英式三段式思維結構。
如果說上面的結構通過分析才能知曉的話,那么《致羞怯的情人》通過句子的結構應用直觀地給讀者詮釋了英式三段式思維模式的精要,其主題是勸人“及時行樂”,分為三節(jié)。第一節(jié)是典型的選學派的“爭辯”開頭,第二節(jié)說,“可是在我背后我總聽見/時間帶翼的馬車急急追趕……”,第三節(jié)是詩人規(guī)勸,趁著青春還在,一定要玩得盡興。通過以上的文本解讀,三段式結構躍然于紙上。與前面的詩歌相比,這是一首辯論性詩歌,詩人在每節(jié)的開頭都有著“but”,“therefore”等轉折性詞語,盡管這首詩沒有前言、正文和結尾,但是結構的三段式已經非常明顯。所以說,三段式思維模式不僅都是前言、正文、結尾,還有其他形式。
英語文學作品在文化傳統(tǒng)的傳承過程中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思維模式,文學作品是作者思想的反映,文本結構是作者思維模式的再現(xiàn)。
參考文獻:
[1]周永啟.英詩200首賞譯.海南出版社,2003.
[2]錢兆明.莎士比亞全集.商務印書館,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