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楊
摘 要:蒲松齡的小說《鳳陽士人》吸取了唐代白行簡《三夢記》的主要故事,還借鑒了宋代《太平廣記》中《獨孤遐叔》和《張生》的情節(jié)模式。但是,在具體表述方面這部作品又與其前代作品存在明顯差異,當代文論進行文本研究時特別重視這種互文現(xiàn)象。通過對這四個文本的比對與闡釋,我們發(fā)現(xiàn)蒲松齡在戲仿前代作品時體現(xiàn)出明顯的表意焦慮,這與其面對自身的境遇和清代的社會規(guī)范所產(chǎn)生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有密切關聯(lián)。
關鍵詞:《鳳陽士人》 戲仿 焦慮
《鳳陽士人》是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的重要作品,講述的是一個異人同夢的故事。我們發(fā)現(xiàn)在唐代白行簡的傳奇《三夢記》和宋代《太平廣記》中就有對這類故事的記述,小說《鳳陽士人》的大體框架也基本上取材于這些作品。然而,通過蒲松齡的成功改寫,這部作品又呈現(xiàn)出不同的樣貌,我們可以看出后世作家的創(chuàng)作與前代文學成就的矛盾關系,這一文學現(xiàn)象正是當下文學本體論的研究熱點,下面我將用戲仿和焦慮等概念對《鳳陽士人》加以分析。
一、故事層面的戲仿。
小說《鳳陽士人》講述的是異人同夢的故事,妻子由于思念遠在他鄉(xiāng)的丈夫而產(chǎn)生了一個夢境:她夢到一個漂亮的婦人引領自己去尋找丈夫,卻發(fā)現(xiàn)丈夫在和這個女子調(diào)情,對自己毫不在意,而且放肆到和這個女子同床的地步,妻子忍無可忍,只好向弟弟三郎求助。弟弟非常氣憤,在窗外投一巨石擊斃了丈夫。后來丈夫歸家,當夫妻談到此事的時候,發(fā)現(xiàn)他們做了一樣的夢。
唐代白行簡的傳奇《三夢記》也出現(xiàn)過異人同夢的故事,在他所講述的三個故事中,第一個故事和《鳳陽士人》十分相似:武則天時代,朝廷官員劉幽求夜晚回家的途中看到佛院里自己的妻子和十數(shù)人歡飲,劉擲一瓦于席間,驚散眾人,等到他回家,他的妻子說剛才也做了一個這樣的夢。①《太平廣記·獨孤遐叔》與《鳳陽士人》就更加相似,它描寫的是一個落第的貧困書生離家兩年,歸家的途中發(fā)現(xiàn)妻子與公子女郎十數(shù)人飲酒,其中有一少年調(diào)戲自己的妻子,遐叔以磚擲座,驚散眾人,回家與其妻子談論,妻子的夢境竟也與其相似?!短綇V記·張生》的體制和《鳳陽士人》也幾乎一致,描寫離別五年的張生歸家途中在草莽中看到妻子與賓客對飲,其中夾雜著許多對酒酬答的詩句,其中有一紫衣少年調(diào)戲張妻,張生大怒,用一瓦打長須者,一瓦打妻。待回家發(fā)現(xiàn)妻子正好做了同一個夢。
我們可以從兩個層面對這一系列故事進行互文研究:共同的基礎敘事框架和形象的可改變性。藝術作為人類審美經(jīng)驗的一種典型的物化形態(tài),一種特殊的文化存在形式,它從內(nèi)涵到外延都不是也不應該是抽象一般的、絕對同一的。②從最早的對于現(xiàn)實世界的模仿再現(xiàn),到對主觀精神的抒情表現(xiàn),再到當下的對自我的指涉,刻畫人類生存的歷史與境遇實際是確定人在這個世界中的坐標。這個目的的達成需要一些基本的手法,最主要的是戲仿。它的存在價值是對空間的突破,文學自身的價值也在突破的進程中得以實現(xiàn)。為了確定新價值就得把傳統(tǒng)的敘事進行拆解和改造,這是在文學演進中的一個重要方向。由此,作品可以在確定自身的過程中呈現(xiàn)現(xiàn)實和批評過往。
《鳳陽士人》的故事也是對前代作品的修正、位移和重構,是作家對于前代作品的批評和再思考。當前代作家都在關注怎樣把故事講得更細致的時候,蒲松齡卻逆轉(zhuǎn)了思維,他要發(fā)現(xiàn)作品中的矛盾,并給予合理的闡釋并挖掘其深度。所以當《獨孤遐叔》和《張生》在偏激地描寫妻子的不檢點時,蒲松齡卻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就是在故事的開頭都有丈夫失約的行為?!丢毠洛谑濉返拈_頭是:“貞元中,進士獨孤遐叔,家于長安崇賢里,新娶白氏女。家貧下第,將游劍南,與其妻訣曰:‘遲可周歲鬼矣。遐叔至蜀,羈棲不偶,愈二年乃舊?!雹邸稄埳分懈x譜,“有張生者,家在汴州中牟縣東北赤城坂。以饑寒,一旦別妻子游河朔,五年方還。”④蒲松齡思考的是丈夫離家遠行不歸,他們?nèi)チ四睦铮隽耸裁?。為了突出丈夫的背誓,他在《鳳陽士人》中做得更加徹底,“鳳陽一士人,負笈遠游。謂其妻曰:‘半年當歸。十余月竟無耗問,妻翹盼綦切?!庇捎趯φ煞虻纳顩]有任何交代,這就造成了一個空白,蒲松齡做的事就是填補這個空白。在以往故事都在譴責妻子的共名情況下,他卻在挖掘丈夫身上的問題。
妻子通過麗人的唱詞解釋做夢的原因:“黃昏卸得殘妝罷,窗外西風冷透紗。聽蕉聲,一陣一陣細雨下。何處與人閑磕牙?望穿秋水,不見還家,潸潸淚似麻。又是想他,又是恨他,手拿著紅繡鞋兒占鬼卦?!薄而P陽士人》中的這段曲詞實際是描繪思夫的妻子的焦灼心情,以及她日常的一些行為。她把自己做到了夢中,在夢中自己看自己的行為。由于對丈夫的渴盼,所以心生憤恨,十多個月的離別,沒有一點音信,在丈夫的身上發(fā)生了什么?是不是去鬼混了?如果丈夫在外面生活不檢點,自己應該如何應對?整個故事以“鳳陽士人”為題目,但是主角卻是這個婦人,寫她的心理,把她現(xiàn)實的心理轉(zhuǎn)化成夢境,“在本能的影響下使自我脫離現(xiàn)實”⑤,并用一種內(nèi)互文的方式道出婦人的心聲。
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鳳陽士人》只是大體上保持了故事的講述格局,其中的細節(jié)有很多不同。前代的故事都是丈夫看到了妻子的夢,而蒲松齡則改為不同的人做了同樣的夢。而且其中有一個最大的不同,就是前代作品都是丈夫借夢打妻,而《鳳陽士人》是妻子借夢殺夫,這與前代的故事相比寓意更加豐富。
二、表意層面的焦慮。
在文學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后世具有野心的作家面對前代的文學成就會產(chǎn)生極大的焦慮。他們想在文壇獲得名聲,必然會采用新的創(chuàng)作手法,或者否定前代的作品。哈羅德·布盧姆認為,所謂強力詩人在開始創(chuàng)作時,必然和俄狄浦斯一樣,身處先弒父后娶母的境遇。就是說,詩人之于前輩的關系,或詩歌文本之于前代文本的關系,也是一種愛恨交織的俄狄浦斯情結。詩人總有一種遲到的感覺:重要事物已經(jīng)被人命名,重要話語早已有了表達。因此,當強力詩人面對前輩偉大傳統(tǒng)時,他必須通過進入這個傳統(tǒng)來解除它的武裝,通過對前文本進行修正、位移和重構,來為自己的創(chuàng)造想象力開辟空間,文學也由此擁有了自己獨特的進化邏輯。
盛時彥在《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跋》中引述紀曉嵐的評價:“《聊齋志異》盛行一時,然才子之筆,非著書者之筆也?!裱嚓侵~,狎之態(tài),細微曲折,摹繪如生,使出自言,似無此理,使出作者代言,則何從而聞見之,又所未解也?!雹摁斞赶壬J為其“蓋即訾其有唐人傳奇之詳,又雜以六朝志怪者之簡,既非自敘之文,而盡描寫之致而已”⑦。我們可以看出紀曉嵐強調(diào)蒲松齡的作品有唐代傳奇詳細記錄的特點,又融會了六朝志怪小說的用墨儉省。但是他認為這些作品不是出自作家個人懷抱,只是在描寫方面做得非常到位而已。這可謂是當時正統(tǒng)文人對蒲松齡的酷評了,但是他們處于相似的話語系統(tǒng),可以見出當時的藝術鑒賞標準及價值指向。此外,這段評價還清晰地表達出蒲松齡對于前代文學表達的優(yōu)勢方面的繼承,并透漏出其作品在政教之外的藝術追求。
蒲松齡的藝術造詣在于他能夠突破前代文本的限制,進行個性化的寫作。尤其在《鳳陽士人》的篇末提出一個難解謎題:“三夢相符,但不知麗人何許耳?!蔽覀円矐撍伎?,這個美貌的姑娘到底是誰,是虛指呢?還是真有其人?從文章的整個結構來說,這個“麗人”非常重要,他是文章前進的線索,而不單單是為了刻畫妻子的心理。我們從故事中的線索可以發(fā)現(xiàn),這個“麗人”或者是個狐妖鬼怪,或者是個賣弄風騷的歌妓。這部作品有著對自身其他作品的指涉,也有對社會狀況的指涉。在蒲松齡的這部小說中,有一種士人情結,就是落魄的書生不想承擔感情的責任,所以塑造了許多主動投懷送抱的狐仙,而正是由于她們不是我們的同類,所以也不存在始亂終棄的問題,士人可以對其呼來喚去。這里面的“麗人”似乎也具有這樣的特點,與鳳陽士人初次見面就可以簡單地茍合,她應該是作者有意設計的夾在夫妻之間的第三者,用以呈現(xiàn)人物的符號意義及倫理價值。
對于妻子的運命文中也有闡述,她一方面對丈夫的這種可恥行為施加懲罰,但是又不想超過一定的限度。所以當夢中三郎用巨石擊斃丈夫時,她又不知所措:
三郎舉巨石如斗,拋擊窗欞,三五碎斷。內(nèi)大呼曰:“郎君腦破矣!奈何!”女聞之,愕然,大哭,謂弟曰:“我不謀與汝殺郎君,今且若何?”三郎撐目曰:“汝嗚嗚促我來,甫能消此胸中惡,又護男兒、怨弟兄,我不貫與婢子供指使!”返身欲去,女牽衣曰:“汝不攜我去,將何之?”三郎揮姊撲地,脫體而去。女頓驚寤,始知其夢。⑧
三郎的話交代了封建社會女性共同的尷尬心理:“汝嗚嗚促我來,甫能消此胸中惡,又護男兒、怨弟兄,我不貫與婢子供指使!”她們沒有經(jīng)濟基礎,丈夫是她們生活的重要依靠,而自己的家庭是不能為其提供經(jīng)濟保證,所以才有“女牽衣曰:‘汝不攜我去,將何之?”造成娘家和婆家兩不收容的境地,這與《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的悲劇命運十分相似。
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作家的敘事又會加入個人對藝術的理解,尤其是特定歷史時期的主導價值的影響。因此互文引語從來不是純潔的、清白的、直接的,它總是由于個人的審美經(jīng)驗的介入而被改變、被曲解、被位移、被凝縮。因此,作品的現(xiàn)實形態(tài)總是為了適應言說主體的價值體系而經(jīng)過編輯的。也可以說,互文引語具有明確的藝術野心和意識形態(tài)傾向。
三、審美層面的暗示。
藝術是把握世界認識自我的一種方式,小說《鳳陽士人》通過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逼近人物的心理現(xiàn)實,用夢境的辦法去檢驗現(xiàn)實生活,反觀自我。與前代作品相比,這部小說的人物形象更為豐滿,而且人物之間的矛盾關系更為具體。我們可以看出清代小說的敘事水平已經(jīng)遠遠地超越了前代。這與晚明世情小說對清代文學的影響應該有很大的關聯(lián)??梢姡读凝S志異》正是汲取了前代的文學成就才使得文言小說達到了這一時代的頂峰。
實際上,這些作品的共同原型應該是“莊生夢蝶”的故事,這是中國文化史上對于現(xiàn)實與夢境的第一次辯證的思考。而這一思考的終極源頭是中國的天人合一思想,它在莊子那里表現(xiàn)為“齊物論”,這也是后來“濠梁之辯”的緣起。中國的藝術精神也由此添加了朦朧的色彩,這為我們后來的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了一個特殊的視點。
《鳳陽士人》之前的作品以其強烈的傳奇色彩突出了夢的可視性,而且也突出了它的真實性,在《太平廣記·張生》中,張生曾飛瓦打妻,而妻子夢后覺得疼痛。這就會使讀者在接受時產(chǎn)生一個錯覺,認為張生真的進入了妻子的夢中。而《鳳陽士人》不是以“看夢”為主要表達方向,它主要突出的藝術效果是三人做同一個夢,并且在夢中添加了人物之間的對白,使人物之間的矛盾更清晰地展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我們可以將其復原為人物之間的現(xiàn)實關系,實際上是人物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確定位置。
夢的“一致性”在《鳳陽士人》那里強化了人物的這種位置關系,這突出了禮教系統(tǒng)或社會規(guī)范的一致性,社會生活中集體認同的內(nèi)在暴力被柔性表達出來。這部作品沒有直接表達女性命運的悲慘,因為她們也認同使她們處于窘境的社會規(guī)范。但是,我們?nèi)匀豢梢詮哪袡嘀行牡纳鐣?guī)范看到隱含在文字背后的無聲的凄苦?!拔淖直旧淼囊饬x就在于它的暗示”⑨,尤其是作者沒有涉筆的地方更是值得我們仔細玩味。蒲松齡最擅長描寫男女之間的真摯愛情,但是在這部作品里面卻相對冷靜,沒有正面建立起這種關系。這種有意識地回避實際上使整個文本張力十足,為我們提供了廣闊的闡釋空間。人物身上的不確定性更能突顯確定的社會關系,由此我們也可以填充的人物的命運。所以郭沫若才會評價《聊齋志異》是“寫人寫鬼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突出地評價了這部作品的藝術性和斗爭性。
文學是顯現(xiàn)在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這也是在強調(diào)文學作品的語言力量。但是,文學審美功能的發(fā)揮還依賴于作品自身的結構,因為小說“外部形勢像外殼或骨架那樣被隱蔽起來的一種敘事意識形態(tài)素,在其寄主消失后很久仍然不斷發(fā)送意識形態(tài)信息”⑩。根據(jù)不同時期的文化特點以及文體的成熟程度,我們很容易辨別出這幾部作品大體產(chǎn)生的年代,越是傾向天人合一的具體表達且?guī)в形仔g性的,一定是早期的作品,而對社會進行反思的則是晚近的作品。
面對前代的文學成果,蒲松齡絕對想超過他們,在他的《聊齋自志》中有這樣的話:“集腋為裘,妄續(xù)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嗟乎!驚霜寒雀,抱樹無溫;吊月秋蟲,偎闌自熱。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間乎!”我們可以在這段兼有血淚的文字中感受到,這本書對于蒲松齡來說具有不凡的意義,他要把自己的懷抱寄托在文字中,里面有他對現(xiàn)實生活的感懷。《鳳陽士人》就是吸收了前代的優(yōu)秀文學成果,以戲仿的態(tài)度對其進行了改造,以創(chuàng)造性的鑲嵌模式對前代文本進行藝術整合,在新的結構體中展現(xiàn)出對于社會人生的新的思考。
① 林驊、王淑艷編選:《唐傳奇新選》,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69頁。
② 曾繁仁主編:《文藝美學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96頁。
③④ 李昉等編,華飛等校:《太平廣記》,團結出版社1994年版,第1329頁,第1333頁。
⑤ [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劉福堂等譯,姚錦清校:《精神分析綱要》,劉福堂等譯,安徽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第74頁。
⑥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53頁。
⑦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版,第137頁。
⑧ 蒲松齡:《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89—190頁。
⑨ [美]埃德蒙·威爾遜著,黃念欣譯:《阿克瑟爾的城堡——1870年至1930年的想象文學研究》,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76頁。
⑩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遜:《政治無意識》,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