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詩言志”與“詩緣情”是關于詩歌本質(zhì)與功能的兩個命題,它們的出現(xiàn)在中國詩學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本文以陶淵明的詩為例,探析了陶詩是如何體現(xiàn)“詩言志”到“詩緣情”再到“言情并舉”的過程。
關鍵詞:陶詩 詩言志 詩緣情
“詩言志”與“詩緣情”是關于詩歌本質(zhì)與功能的兩個命題,它們的出現(xiàn)在中國詩學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啊娧灾九c‘詩緣情兩大學說相互交通,成為中國詩歌批評的兩大支柱支撐著中國古代的詩歌藝術大廈。從此,‘抒情言志成為中國詩歌的一面旗幟,高高飄揚在世界的東方?!睆摹霸娧灾尽钡健霸娋壡椤笔俏膶W自身發(fā)展客觀規(guī)律之必然:一方面,人們的詩學觀念不斷發(fā)展成熟,對詩歌的藝術本質(zhì)和審美特征認識不斷深化,從而邏輯演繹出新的詩學觀念;另一方面,詩歌創(chuàng)作實踐的發(fā)展需要新的理論來總結(jié)和指導。從“詩言志”發(fā)展到“詩緣情”有一個復雜的演變歷程,陶淵明的創(chuàng)作實踐及其詩歌成就就是其中一個異常重要的階段,可以說,陶淵明的詩很好地體現(xiàn)了從“詩言志”到“詩緣情”再到“詩言志”的過程。
一、詩言志
“詩言志”最早見于《尚書·堯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合聲?!蹦敲淳烤购沃^“志”呢?朱自清先生在《詩言志辨》中將“詩言志”稱為“開山的綱領”。聞一多《歌與詩》從詩的發(fā)展過程來分析,認為“志有三個意義:一記憶,二記錄,三懷抱”?!墩f文》云:“詩,志也。從言,寺聲?!庇衷疲骸爸菊?,心之所之也?!睆恼Z義學的角度來講“志”,從止從心,本義是停止在心上,即藏在心里的意思。所以,從總體方面來觀察,先秦人對“詩言志”中“志”的理解,主要是其思想、志向、抱負之義,同時也包含有情感的基因。
到東晉陶淵明的時代,他也多次作詩言志,此志或為抱負或為理想或為田園或為人生,包羅萬象?!皯浳疑賶褧r,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保s詩)陶淵明回憶自己的少年時代,即使沒有什么快樂的事每天也過得很高興,因為懷抱著一個遠大的志向,發(fā)奮地想張開翅膀向天外飛去。“騫翮”就是高舉翅膀,“遠翥”就是向遠處飛騰。他在少年時代就是具有這樣的豪情壯志,想要發(fā)奮為雄。于是他在《擬古》詩中講“少時”有豪情壯志,要“撫劍獨行游”絲毫不懼“張掖至幽州”路途的艱險??梢娫娙四贻p時也是一個熱血男兒一心想要為國建功立業(yè),擁有一副濟世心腸。只是時不我待,才吟出“白日淪西阿,素月出東嶺。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風來入房戶,夜中枕席冷。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聘。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保ā峨s詩》其二)詩人由秋夜的凄清、斗室的孤寂,寫到自己的輾轉(zhuǎn)反側(cè)夜不能寐,于是起身彈琴,對影獨酌。自然的氣氛,詩人的活動、情感,無不籠罩著一層惆悵、悲涼和憤懣。全詩的構(gòu)思、情緒頗似阮籍《詠懷》“夜中不能寐”唯“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聘”。二句挑明主旨,因而沒有阮籍詩的隱晦。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即使詩人頗多失望,可是理想并沒有因此被泯滅,沖淡平和中仍然藏有熾熱的愛與恨?!斑M德修業(yè),將以即時。如彼稷契,孰不愿之!嗟乎二賢,逢世多疑。懷沙寫志,感■獻辭。”(《讀史述》其六)面對多疑的人間世道,哪怕明知自己忠而被謗如屈原也“懷沙寫志”,彰顯大家氣魄。
陶淵明的詩并沒有鉆入一種狹隘的“言志”的犄角里,他不似古人言志多與政教有關,譬如阮籍作《詠懷詩》八十余篇,為世所重。如其摯友顏廷之所說:“嗣宗身仕亂朝、常恐罹謗遇禍。因茲發(fā)詠,故每有憂生之嗟。雖志在刺譏,而文多隱蔽,百代之下,難以請測?!薄爸驹诖套I”不失為一篇好的感諷之作,但“??诸局r遇禍”“故每有憂生之嗟”,雖題為“詠史”其實換為“言志”也未嘗不可?!霸娧灾尽痹谔諟Y明這里只是云淡風輕地明言自述己志,早已無關家國大事、社稷抱負,只留下“渾身是靜穆”,才能在《五柳先生傳》里說:“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他常常以寫詩作文章當娛樂,抒發(fā)自己的志趣。也只有這樣才能夠忘掉世俗的得失,詩人只愿這樣度過自己的一生。他志在田園,而又從田園中體驗人生。
我們與其說這是詩人“言志”的書寫,不如說這是詩人直指窮通之處——歌詠人生的“緣情”之作。
二、詩緣情
陸機《文賦》說:“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碑披文以相質(zhì),誄纏綿而凄愴。銘博約而溫潤,箴頓挫而清壯頌優(yōu)游以彬蔚,論精微而朗暢。奏平徹以閑雅,說煒曄而譎誑。”陸機在這里第一次鑄成“詩緣情而綺靡”這個新語,《文選》李善注云:“詩以言志,故曰緣情?!惫视腥苏f:“緣情”,尤言“抒情”。今人裴斐《詩緣情辨》解釋說:“緣情即源于情”一從詩的抒情功能來解釋,二從詩歌之來源來解釋都不無道理。又有“賦體物而瀏亮”簡明扼要地指出了“辭人之賦”的特征——也就是沈約所謂“形似之言”。朱自清先生因此強調(diào)說,從陸氏起,“體物”和“緣情”漸漸在詩里通力合作,他有意用“體物”來幫助“緣情”的“綺靡”。如陶淵明《飲酒》其五: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詩的前四句,寫詩人身居人世,并沒有什么凡塵俗世煩惱,要問他這樣做到如此的,便是詩人心境遠邁,脫出凡事的紛紛擾擾。這樣的心境可謂“大隱”。其下四句,寫出兩種境界:一是詩人采菊東籬,不經(jīng)意間抬頭看見了南山;二是詩人所見的日漸黃昏,云入山袖,飛鳥投林。詩人發(fā)乎事,源乎景,緣乎情,似無深意。但詩人緊接著說“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稍加點化,意境全出。在詩人筆下“菊”、“南山”、“山氣”、“飛鳥”都已不是尋常之物,而是賦予他們“瀏亮”的“體物”,他們承載了詩人主觀感情與個性,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在這里“詩緣情”被打上了深深的感情色彩,按陸機本意來講“詩緣情”的“情”顯然是指感情,即舊來所謂“七情”。 《文賦》說“信情貌之不差,故每變而在顏,思涉樂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嘆”,實以樂哀包舉“七情”,可見這“情”也并非像是有些人所理解的,只限于消極哀傷一個方向;再仔細分梳起來,陸機的“情”似是泛指感情的“性能”或“狀態(tài)”,即古人所謂“性”或“心”。陶淵明采菊時的悠然,即是南山的悠然;鳥的倦而知還,也是他的倦而知還;看似不動聲色無欲無求實則包含了詩人觀照萬物時所悟到的真意。只是這真意在于個人的心領神會,且多說無益。所以詩人不愿再浪費一字一句去解釋,只是醉心于這樣閑適的歸耕生活,他的心情是超脫的也是寂寞的。于是“詩緣情”發(fā)生了意義上的變異,“情”字不再是單指詩人的情感,還包括詩人的主觀審美情趣,它與情感有關又不同于情感。擴展了“情”的蘊含。《飲酒》中:
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
問子為誰歟,田父有好懷。
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
“襤褸茅檐下,未足為高棲;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p>
“深感父老言,稟氣寡所諧。
紆轡誠可學,違己詎非迷!
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p>
在以往讀到的有關陶淵明的詩賦里他總是知足,樂天安命,有物同他得語。這首詩讓我們看到另一個真實的陶淵明,他也有悲憤,他的感情世界里也充滿了深深的落寞,尤其是晚年。農(nóng)民拿著酒來勸他:穿得破破爛爛在茅草房下過著貧困的生活,算不得什么高尚的隱居。大家都去做官,那你為什么不跟他們一塊混呢?
鐘嶸在《詩品》里強調(diào)“凡斯種種,感蕩心靈”,就是指人類普遍的情感而言。感物而動,喜怒哀樂,人的情感無時不有、無事不有,但并非所有的情感詩人都用詩來進行了表達。而陶淵明感到要把馬的轡頭拉回來再走做官的路其實那也不是什么難事,只是那樣違反自己的意愿,豈不又陷入迷途。他歸耕田園不同于逃世,不是入山益深,而是遷居到靠近城市的南村,想跟素心人朝夕與共。只是他的朋友像顏廷之、羊長史都陸續(xù)離開了,就是原來隱居的周續(xù)之也出山講學去了,這讓他感到知己遠去,不免陷入一種深深的悲哀和自傷當中。在這里“詩緣情”不過是一種情動于中而發(fā)于詩之義。
再看看他在《詠貧士》中寫道:
朝霞開宿霧,眾鳥相與飛,
遲遲出林翮,未夕復來歸。
量力守故轍,豈不寒與饑?
知音茍不存,已矣何所悲。
朋友都像眾鳥出林那樣飛走了,只有自己遲遲出林,很早回來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知己假如沒有了,那就算了,還悲哀些什么呢?詩人以孤鳥自比,說他要量力守住“故轍”, 就是堅守正確的生活原則,即使遭到饑寒而又無“知音”,也不感到悲傷。形象地表示自己志趣高尚,不肯同流合污,使全詩充滿了一種悲愴之情。詩歌以感情為紐帶,情感就是詩歌的生命,感情凝滯,則意味著詩思的枯竭。于是我們看到一位落魄的長者在落日里悵惘,對著“飛鳥”發(fā)呆,只是為了抒發(fā)自己胸中知音難覓、志趣遠大之氣(情),這種濃烈的感情是同詩人個體對人生、命運的思考與感慨結(jié)合起來的。而不是我們一般意義上說的“詩緣情”,只講表現(xiàn)感情不講表現(xiàn)思想。
三、“言志”與“緣情”并舉
從“詩言志”到“詩緣情”,既是“詩言志”說發(fā)展演進的歷史之必然,又是人們的詩歌理念不斷發(fā)展成熟的必然趨勢,充分說明魏晉時代人們的詩學觀念和價值取向上的新的變革,說明人們對詩歌藝術本質(zhì)和審美特征的認識有了新的飛躍。而在陶淵明的詩中我們不難看出詩人在無形當中將“言志”與“緣情”并舉,即其所謂“抒情言志”正如詹福瑞、侯貴滿在《“詩緣情”辨義》中指出, “詩言志”是志中含情,所含之情主要是指帶有倫理道德的規(guī)范的情,是世情,且多為群體之情。它概括了詩學觀念從最初的只有志的內(nèi)涵,到發(fā)展為志中增加了情的內(nèi)涵的歷史。“言志”和抒情相比,“言志”是占主導地位的,而情,則不過是志的補充?!霸娋壡椤眲t是情中有志,其情主要是指物感之情,沒有明確的理性規(guī)范,多為詩人的一己之情。且“緣情”占主導地位,而志則處于從屬地位,甚至完全為情所代替,“志”的理性內(nèi)容被削弱和淡化。而“詩言志”、“詩緣情”作為兩大學說互通有無:“歸鳥戀故林,池魚思故淵?!保ā稓w園田居詩五首》)“懷良辰以孤往,或植仗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歸去來辭并序》)“寧固窮以濟意,不委屈而累已”,“心知去不歸,且有后世名。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保ā对伹G軻》)“識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保ā稓w去來兮辭》)“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挽歌》)“萬族各有托,孤云獨無依。暖暖空中滅,何時見余暉?!保ā对佖毷俊菲湟唬澳畲藨驯?,終曉不能靜?!保ā峨s詩》其二)……在他的詩里“言志”不再簡單的“人人都得自由講自己愿意講的話”,“緣情”亦不是狹隘的男女私情;當然這樣的詩句也有,如:“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保ā兑凭印菲涠巴恋仄綍?,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桃花源記》)
總之,陶淵明的詩很好地詮釋了“詩言志”到“詩緣情”再到“言志”“緣情”并舉,“言志”也罷“緣情”也好,其詩歌將其熔鑄成一爐,志中飽含深情,情中亦有脫俗志向,但更多的是一種生活方式抑或一種生活態(tài)度,讓讀者感受到的是不經(jīng)意間流露出來的一股神仙氣。
參考文獻:
[1] 龔霞.“詩言志”與“詩緣情”論[J].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8).
[2] 應愛萍. “言志”“緣情”“綺靡”與魏晉詩歌特性的自覺[J]. 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0).
[3] 趙靜,甘宏偉. 對20世紀以來“詩緣情而綺靡”說研究的回顧與思考[J].許昌學院學報,2008(4).
[4] 蔡鎮(zhèn)楚.中國文學批評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5.
[5]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2版)[M].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 郭預衡主編.中國文學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7] 周振甫.陶淵明和他的詩賦[J].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8] 朱自清.詩言志辨[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作 者:龍體欽,西北民族大學文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今少數(shù)民族漢文學研究。
編 輯:張晴 E?鄄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