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裴萱
摘要:陶淵明是第一個“用詩人的眼睛發(fā)現(xiàn)勞動”[1]并表現(xiàn)勞動美的詩人。他用“躬耕”深透地詮釋了——其不同于魏晉時期一般士大夫對待勞動的態(tài)度和人生意義的認知,他以酒言志,以酒為樂,在飄飄然的“酒味”中創(chuàng)造出了人們理想的桃花源。
關鍵詞:陶詩;躬耕;酒味;意義
陶淵明喜愛田園,樂在躬耕,把勞動看作是人們獲取生存資料的基本手段和途徑,體現(xiàn)了個體與自然和諧。他不僅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把農耕勞動作為審美對象寫進詩篇的田園詩人,同時也是自先秦以來第一個確立酒詩地位的詩人。他在“躬耕”的詩篇中,真誠地贊美勞動人民,彰顯勞動美。他筆下的田園勞動生活,在的“酒味”蘊育下,既充滿平凡艱辛,又能情趣盎然,為世人描繪了一幅理想的桃花源圖畫。
一、陶詩中的“躬耕”與“酒味”
在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fā)展過程中,人們只有靠勞動解決了基本的生存問題時,才能靜下心來思考人與自然,進而是勞動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中國古話說“民以食為天”,這是最樸素的“天”“人”關系,陶淵明是這一思想的忠實實踐者。試看陶淵明的一生,自其做彭澤令始“真正是在仕途的時間也不過五六年,而且就是身在仕途時,他也終沒有完全擺脫生產勞動,他也至少要過問生產勞動?!盵2]他直接描寫農業(yè)躬耕的有“種豆南山下”(《歸園田居五首》之三)“春秋多佳日”(《移居二首》之二)“聊為隴畝民”(《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保ā陡鐨q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饑者歡初飽,束帶侯鳴雞”(《丙辰歲八月中于下潠田舍獲》)“夏日長抱饑,寒夜無被眠?!保ā对乖姵{示龐主薄鄧冶中》)“疇昔苦長饑”(《飲酒二十首》之十九)“代耕非所望”(《雜詩十二首》之八)等等,凡此達17首之多。這些詩篇,一方面展現(xiàn)了陶淵明對勞動和謀食重要性的認識——“隱士的勞動傳統(tǒng)主要是躬耕自養(yǎng),借勞動來保持高潔的情操。政治重農傳統(tǒng)實質上就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以農為本的為政傳統(tǒng)?!盵3],他把農耕勞作看成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根本。另一方面他也在“躬耕”中積極找尋“安頓生命的終極意義”[4],他更向往一種飽含“道”和至仁至善的“傲然自足,抱樸含真”生活——即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躬耕生活。
在《陶淵明集》的142篇詩文里,說到飲酒的約有56篇之多。如“君子死知己……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詠荊軻》)“厭厭閭里歡……促席延故老,揮觴道平素”(《詠二疏》)“人皆盡獲宜,……且為陶一觴”(《雜詩十二首之八》),“清歌散新聲,綠酒開芳顏”(《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忽與一觴酒,日夕歡相持”(《飲酒二十首》之一)“試酌百情遠,重觴忽忘天”(《連雨獨飲》)“何以稱我情?濁酒且自陶”(《己酉歲九月九日》)“平生不止酒,止酒情無喜”(《止酒》)“酒云能消憂,方此詎不劣!”(《形影神三首》)“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歸去來兮辭》)“在世無所需,惟酒與長年”(《讀山海經十三首之二》)“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移居二首之二》)“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和郭主簿二首之一》),“或有數(shù)斗酒,閑飲自歡然”(《游斜川》)“在昔無酒飲,今但湛空觴。春醪生浮蟻,何時更能嘗?”(《挽歌詩三首》)等等。這些詩篇以酒入詩,充分展現(xiàn)了詩人以酒言志,以酒感懷,以酒解脫,以酒快樂的逸世品格?!熬莆丁痹谔赵娭?,飄飄然為人們刻畫出了一副理想的田園美景——桃花源。
二、“躬耕”、“酒味”入陶詩原因探析
陶淵明長期從事農業(yè)生產勞動,“勞動,第一次在文人創(chuàng)造中得到充分的歌頌。他的一些田園詩還表現(xiàn)了只有一個勞動者才可能體會的思想感情……不僅表現(xiàn)了與剝削階級寄生觀點鮮明對立的依靠勞動生活的思想;而且表現(xiàn)了不辭辛苦、堅持躬耕的頑強態(tài)度。……他的田園詩閃爍著進步的思想光輝。”[5]首先,陶淵明對勞動有切身的經歷和體驗。他在農村中長大,對農村生活有一種“靜念園林好” “性本愛丘山”的本能親近,后因家庭陷入困境,他把勞動作為自己一生追求的“結發(fā)念善事”?!疤諟Y明之參加農耕至少在二十六歲,他接觸田野勞動至少可以追溯到十五歲”[6]即使在幾次短暫的仕宦生活中也不例外。他歸田后,火災后的生活窘迫更使他置身于勞動之中,由此他也就完成了從士大夫向平民的角色轉換,進而在平民的“躬耕”生活中發(fā)現(xiàn)了勞動之美。其次,陶淵明受魏晉隱逸之風的影響,走上了歸田之路。他性格中的儒家進取精神,君子風度以及道家退避的思想,在其感覺到濟世理想無法實現(xiàn)時,便使其坦然而退,積極熱情地投身于生產勞動,發(fā)掘并表現(xiàn)勞動美。他從官場隱退是對黑暗現(xiàn)實的回避,而不是一種頹廢的消沉。最后,陶淵明率真、淡泊性格是其表現(xiàn)勞動美的直接動因。如他在《五柳先生傳》中對自己“性嗜酒”的坦誠,《歸去來兮辭序》中對因貧而為官的自白,《乞食》中對饑情的描寫等等。他性格直爽,待人真誠,淡薄名利,是一個“說老實話,做老實事”的人。
陶詩之于酒,從陶淵明個人興趣愛好來看,他即有“性嗜酒”(《五柳先生傳》)的率真表白,“銜觴賦詩,以樂其志”“酒中適何多,未能明多少”(《蠟日》)“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醉?!保ā讹嬀啤吩娦颍┳阋娞諟Y明是有酒必飲,天生對酒有一種特別的嗜好。再從魏晉時期的文人氣息上來看,那時世人特別崇尚敬重隱居的文人。如王羲之、支遁、許詢、謝安等人,他們辭官游于名山大海,飲酒賦詩,借酒表達對建功立業(yè)、淑世情懷及理想不獲實現(xiàn)的痛苦,在世人中形成了文人隱士與詩酒密不可分的觀念。所以陶淵明也就勉勵自己“若復不快飲,空負頭上巾”(《飲酒·羲農去我久》)。縱觀陶淵明的一生,他年輕時以酒言志,中老年時以酒言歡、以酒排憂、以酒感悟生命,暮年時在酣飲中構建了人類最理想的生活家園,實現(xiàn)了精神對物質、個人對社會的超越,酒真是好東西!
王國維先生說:“詩人對于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7]陶淵明能夠發(fā)現(xiàn)并表現(xiàn)勞動美,正是“入乎其內” 而又“出乎其外” 的結果。他生于農村、長于農村、老于農村,耳濡目染農耕文化,并積極參加勞動,是“入乎其內”。他在“躬耕”的同時,以酒閑暇,把酒分享收獲勞動果實的喜悅,或言志,或言歡,或排憂,或感悟生命。也正是因為如此,他的詩篇盛滿著、表現(xiàn)著勞動美,飄逸著閑適的“酒味”。
三、陶詩之于“躬耕”、“酒味”的意義
一是體現(xiàn)了陶淵明對勞動的價值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長期的農耕生活,使陶淵明充分認識到勞動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唯一所在?!叭松鷼w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他把勞動當作一種人生的終極追求。他的這一思想在《勸農》中表現(xiàn)尤為明顯,詩中不僅有對上古以農為本思想的歌頌,還有對堯、舜、禹勞動的贊美,對節(jié)令的重視,更有對“沮溺結藕”的褒揚,對“孔耽道德,樊須是鄙。董樂詩書,田園不覆”的批評,以及“桑婦宵興,農夫野宿”的勞動生活的寫實,反映了他對自給自足的勞動之于人類的重要性的認識,體現(xiàn)出農業(yè)文明社會人們“抱樸歸真”的生存哲學意識。
二是陶淵明認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中介就是勞動。人們通過勞動從中獲得衣食住行所必需的物質產品,這是陶淵明對待勞動和自然的基本態(tài)度。陶淵明在寧靜優(yōu)美的田園生活中,帶著明顯的審美情感“躬耕”,以平等的人格精神與勞動人民普遍交往,進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平民文化境界?!稓w園田居》其三,描繪了一幅種豆南山、晨興夜歸的辛勞而又愜意的勞動圖畫;《歸園田居》其二、《移居》其二、《歸園田居》其五,陶淵明置身于農民之中,儼然是一個地道的勞動者,為勞動注入了深厚的思想內涵?!疤諟Y明正是在田園生活中,尊重和順應大自然的獨立性,通過生產勞動謀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第一人?!盵8]
三是陶淵明接納和參加勞動的實踐,使其詩篇所表達的情感因接地氣而淳樸真切?!吧贌o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歸田園居五首》之一)這首建立在勞動基礎上的情感佳作,顯得尤為真切、淳樸而富有哲思。他筆下的勞動,既歡心,又苦楚。難能可貴的是,他開荒種田,晨出暮歸,感受災害之厄,體味勞動之苦時,他能以豁達的生活態(tài)度,對勞動注入了深刻的思考以期振拔于苦難之上,從而為人們建構桃花源勞動美愿景,這是詩人偉大人格的審美升華。
四是陶詩中的“酒味”充滿著一種平淡沖和的味道,淡化和稀釋了魏晉文人的生死痛苦,反映了自建安、正始以來到東晉的酒詩寫作風格變化,對后世酒詩創(chuàng)作影響深遠。如“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在昔無酒飲,今但湛空觴?!薄跋騺硐嗨腿?,各自還其家。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挽歌詩》三首),又如“父老雜亂言,觴酌失行次。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飲酒》之十四)“一觴雖獨進,杯盡壺自傾”“但恐多謬誤,君當恕醉人”“觴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雜詩》)“道喪向千載,人人惜其情。有酒不肯飲,但顧世間名”(《飲酒二十首》之三)“有客常同止,取舍邈異境。一士常獨醉,一夫終年醒。醒醉還相笑,發(fā)言各不領”(《飲酒二十首》之十三),他的飲酒及酒詩,已不見阮籍、劉伶等人的焦躁和荒放,更多的是一種平和、率真、節(jié)制和寄遠,開始從禮樂文化為核心的政治功利中徹底解放出來。他的詩篇也成為一種具有獨立人格和地位,繼而憑借“酒味”表達主觀自由和豐富情感的詩歌。之后,初唐的王績、盛唐的孟浩然以及中唐的白居易與隆宋的蘇東坡的酒詩,或完成從憂憤到平淡的轉變,或完成從豪放外射到內斂的轉變,都得益于他們對陶詩“酒味”的繼承和發(fā)展。
總之,陶淵明的一生既充滿著“躬耕”勞作之苦,又有“酒味”的閑逸之趣,可以說這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社會中一種理想的勞逸相得的“耕讀”生活。他不僅因“躬耕”而成大量田園詩篇——發(fā)現(xiàn)并表現(xiàn)了勞動美,而且也因“酒味”——上承《詩經》農事、下啟三唐田園勞作的美學視域,給我們以深刻的文化認識和高度的審美享受。如是,他當然可以自豪地說: “余今斯化,可以無恨! ”(《自祭文》)。
參考文獻:
[1][2][3][4][6][8]李劍鋒.陶淵明及其詩文淵源研究[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10:20、22、24、26、22、37.
[2]游國恩等.中國文學史(卷一)[Z].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243.
[3]王國維.人間詞話[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5.
(作者單位: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