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春拍已經拉開序幕,藝術品市場將會如何表現?能否走出去年以來的低迷呢?很多同行都懷著忐忑的心情期盼著藝術品收藏市場的快速反彈。然而在筆者看來,調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沒有到位的調整,就算有表面上的反彈也長久不了,對中國藝術品市場這一項被激素催熟的事物,走向真正的成熟還需要時間。
毋庸置疑,我們如今生活在一個“速成”時代,根據國際研究機構的報告,從2000-2010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實際增長率是387%。如此快速的增長,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消化、沉淀,大幅地下跌幾乎是無法避免的,這在日本有前車之鑒: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人一度在國際上瘋狂購買藝術品。而九十年代起,日本人又突然開始拋售他們收藏的藝術品,國際藝術品市場因此暴跌50%。由于突然的大起大落,日本藝術品收藏界,可以說是大傷元氣,至今未能恢復。
可見,調整并非壞事,調整可以讓我們在可能跌倒的路上放慢腳步,也給我們帶來了諸多的思考:我們究竟應該以怎樣的態(tài)度來對待收藏?收藏的意義在哪里?我們?yōu)槭裁匆詹兀?/p>
某著名周刊曾做過一期主題為“急之國”的專題,它這樣描述當下中國人的生活節(jié)奏:最愛“快進”,狂點“刷新”。評論,要搶“沙發(fā)”;寄東西,要快遞;洗照片,要立等可??;做事,最好是名利雙收;創(chuàng)業(yè),最好是一夜暴富;結婚,最好有現房現車;排隊時能插隊最好,若不能插隊,就焦躁不安:為什么別人排的隊總好像比我的快呢?過去緩慢的沒有時間感的中國人忽然變成了最著急最不耐煩的地球人……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有過一項調查,84%的受訪者確信自己生活在一個“加急時代”。至于“加急時代”的最突出表現,60.2%的人覺得是“生活節(jié)奏加快”,54.7%的人認為是“浮躁,踏實不下來”,53.4%的人感覺是“越來越沒有耐心”。對此,有網友曾在微博上感慨道:“汽車未到站就擁成一團,飛機沒停穩(wěn)就開手機,意見稍有不合就拳腳相加,中國人,你急什么?”
在這個“加急時代”,藝術品收藏被卷入快速增長的市場大潮中,我們的藏家也無法免俗,我們忘了收藏的初衷本是一種高雅閑適的愛好。曾幾何時,收藏活動從“茶余飯后”的休閑變成“疲于奔命”的交易。當收藏變得急功近利時,就不再是一種輕松的享受了,很多時候,它帶給我們的是疲憊、無奈、焦慮與厭倦。
其實,萬物的運行本都有其自然規(guī)律,勉強不得,閑暇是生命的自由空間。沒有閑暇,人會喪失靈性,忘掉人生之根本。所以,在一個人人匆忙賺錢的時代,調整是一種警告。
古人云: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一個“遠”字,真切地道出了我們的問題:我們只顧眼前,不看未來,只圖一時,不顧長遠。綜觀當今收藏行業(yè),錢與名像兩只無形的大手,操縱著這個行業(yè),浮躁與喧囂,功利與淺薄充斥著藝術品收藏行業(yè)。一些人挖空心思,恨不得變成一臺高速運轉的機器,在這個行業(yè)撈錢。什么“十年磨一劍”、“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古訓,早已被遠遠地拋在一邊。
然而,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個人如果一味為錢而收藏,很難成為真正的藏家。真正的藏家并非有錢就夠了,更不是發(fā)了財的暴發(fā)戶,雖然很多人都看到了藝術品的升值潛力,也靠花錢而坐擁不少的藏品,但卻根本就不懂藝術,更談不上鑒賞。因此,有些功成名就的大收藏家,在轉讓藏品時就非常謹慎,并非看誰出的價高就賣給誰,而是要看買東西的是什么人。遇到真正熱愛藝術有鑒賞水平的,有時不用錢也會送給對方。拍出了891萬元“大圣遺音”琴的主人,大藏家王世襄輕輕一揮手,將家藏的另一張同是稀世珍品的宋琴,無償送給了一位年輕的琴人。據說,在拍賣會當日,這位年輕人看王老事忙,上門搭手相助,“有事弟子服其勞”,也是古訓。“你懂琴,這張琴,你拿去?!薄e重若輕,一擲千金,就這么平平淡淡一句話,便將一張傳世名琴托付給了兩袖清風的少小知音。
當然,不能否認,真正的收藏愛好者也還是有的。打開微博去看看,普通人說“最近買了個名牌包”,藏家則說“最近淘了一個寶”;普通人曬“昨天去哪兒吃的飯”,藏家曬“昨天去了某某古玩城”……很難說是好是壞,但當“文化”也以爭相曬物來表達時,就有急功近利之嫌了,正如當下有些拍賣會上的成交,形式遠大于內容,久而久之,好像有沒有內容也就不重要了。就好像傳銷團伙,以前還弄個搖擺機之類的東西傳,現在直接拿嘴捏個份額之類的詞就傳開了。
有媒體稱,中國已進入全民焦慮期。雖然收藏還遠不能治愈人們的焦慮癥,但若是有那么一個下午,選一件有內涵的藏品,不忙著拍照發(fā)微博,而是泡一壺清茶,約三五好友,靜觀其形、再聽其音、再研究其紋飾,默默地把玩下去,倒是可以成全一段美好的時光。正如那情人節(jié)里的一束玫瑰,雖然遠不能解決愛情與婚姻的所有問題,卻也能成為記憶中為數不多的美好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