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丹 梁琪瑛
摘 要:漢語公示語是能積極傳播中國文化的窗口,其英譯是一項較為復雜的工作。本文從功能對等理論的視角來探討漢語公示語英譯時所出現(xiàn)的誤譯,發(fā)現(xiàn)該理論對漢語公示語英譯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漢語公示語的英譯是:譯者應充分考慮原文作者的意圖和譯文讀者的認知環(huán)境等因素,靈活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選擇具有“最佳對等”的譯文,努力實現(xiàn)原文作者的意圖與譯文讀者的期盼相吻合。
關鍵詞:功能對等理論;漢語公示語; 英譯錯誤
漢語公示語指的是在公共場所向公眾公示須知內(nèi)容的語言,包括標識、指示牌、路牌、標語、公告、警示等等。羅選民、黎土旺對漢語公示語進行界定,“漢語公示語是指在公共場合所展示的文字,具有特殊的交際功能,以及提供信息和完成指令的作用。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全球經(jīng)濟的一體化,我國綜合國力和經(jīng)濟水平已經(jīng)躋升世界前列。特別是隨著2008北京奧運會和2010上海世博會的成功召開,中國已在全世界及全世界人民心中樹立了很好的形象。基于此,很多的外國游客和外國商人都希望來中國參觀旅游或投資辦廠,發(fā)展經(jīng)濟。因此,他們需要更好地了解中國國情和和學習中國文化,而漢語公示語則是他們了解中國的一個最直接的窗口,因此這必然會涉及到中文漢語公示語的英譯問題。而做好漢語公示語的英譯可以為他們的參觀旅游和全球性的經(jīng)濟和商業(yè)活動提供很大的便利。
漢語公示語是一張能夠傳遞信息的名片或紙條,也有可能是一塊木板或一根金屬條。在我們生活中處處都可以看到漢語公示語,比如在大學校園里,商業(yè)中心,旅游景點,醫(yī)院,超市,工廠,甚至是在街邊路邊。漢語公示語帶給人們信息和指示或者說明。筆者發(fā)現(xiàn)從漢語公示語英譯效果來看,很多漢語公示語譯語根本沒有傳遞出原語言想要傳達的信息,有些翻譯讓人覺得匪夷所思,而有些則甚至是完全錯誤的。很多的譯者在做翻譯工作時,非常隨意,不遵循相應的翻譯原則。由此可見,在漢語公示語的英譯中,譯者應充分考慮中西文化、 語言和審美習慣的差異及譯文讀者的期待視野。因此,本文從功能對等理論的視角來研究漢語公示語的誤譯,希望能為漢語公示語的英譯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和參考。
一、功能對等理論及其對漢語公示語英譯的啟示
1.功能對等理論
功能對等理論由美國人尤金·A·奈達(Eugene Nida)提出,奈達理論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對等”。所謂“功能對等”,就是說翻譯時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對應,而要在兩種語言間達成功能上的對等。為使源語和目的語的之間的轉(zhuǎn)換有一個標準,減少差異,尤金·A·奈達從語言學的角度出發(fā),根據(jù)翻譯的本質(zhì),提出了著名的“動態(tài)對等”翻譯理論,即“功能對等”。在這一理論中,他指出“翻譯是用最恰當、自然和對等的語言從語義到文體再現(xiàn)源語的信息”(郭建中,2000 , P65)奈達有關翻譯的定義指明翻譯不僅是詞匯意義上的對等還包括語義、風格和文體的對等,翻譯傳達的信息既有表層詞匯信息也有深層的文化信息。“動態(tài)對等”中的對等包括四個方面:1. 詞匯對等,2. 句法對等,3. 篇章對等,4. 文體對等。在這四個方面中,奈達認為“意義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 , P67)。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語的文化意義并阻礙文化交流。
2.功能對等理論對漢語公示語英譯的啟示
著名翻譯家奈達認為,“功能對等是用來指翻譯某一源文本詞匯或短語的一個目標語詞語;該翻譯不是為了追求與源文本詞語在形式上的相似,而是為了使目標語讀者更加清楚地理解原文的語境意義。采用功能對等的翻譯方法可能是為了取代更為字面的翻譯,也可能是因為在目標語中不存在與源語所對應的現(xiàn)象而找不到形式對等語。(Formal Equivalent)”漢語公示語的功能特點決定了其最直接的目的是在引起讀者注意的前提下,將信息傳達給讀者,并給讀者留下深刻的記憶,繼而讓讀者采取行動——按照漢語公示語的指示去做。因此,漢語公示語的英譯應注重功能上的對等,使目的語達到源語文本的預期功能和效果,而這正是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的宗旨所在。筆者認為,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應該是漢語公示語翻譯中應當遵循的重要翻譯理論。功能對等理論總是強調(diào)準確表達原文的信息,在必要時,可以忽略其文學形式,本來的字詞順序,原本的語法甚至時態(tài)特征。
二、漢語公示語誤譯分析
1.語用錯誤
在漢語公示語英譯的過程中,譯者極易犯語用錯誤。公示語英譯時所出現(xiàn)的語用錯誤相對較隱秘,譯者往往輕易難以發(fā)現(xiàn),它通常需要仔細地甄別原文和譯文才能找出。大部分語用錯誤都是因為譯者在翻譯時忽視了語用學原則和方法所造成的。語用錯誤可分為以下三類:
1.1. 不精確表達
漢語公示語英譯在措辭和表達時應精確細致。譯者在做漢語公示語的英譯時要時刻提醒自己:不精確的表達常會引起誤解,因此,譯者應尤其注意譯文的選詞。比如:
原文:謹防撞頭
原譯:Watch your head.
改譯1:Mind your head;
改譯2:Low Ceiling;
改譯3:Overhead Hazard
以上漢語公示語是筆者在上海國際機場航站樓內(nèi)發(fā)現(xiàn)的,其英譯存在明顯的錯誤。老外會感到非常疑惑,會很難理解漢語公示語本身想要表達的真正涵義。
1.2.中式英語
原文:購買正版手機,堅決抵制山寨手機
原譯: Please buy the genuine mobile, resist “mountain fastness” ones.
改譯:Give no chance to fake mobiles!
這種錯誤在漢語公示語英譯中也是司空見慣的。漢語和英語隸屬于兩種不同的語系,英語屬印歐語系,而漢語則屬漢藏語系。其風格特點是大相迥異,更何況兩國人民的思維方式也完全不同。這里我們所討論的英譯錯誤完全是因為“中式思維”所引起的“翻譯腔”。
1.3.逐字翻譯
原文:收銀臺
原譯:Receives silver
改譯:Cashier
這是筆者在某市的一大型超市所發(fā)現(xiàn)的一則荒謬的公示語英譯。公示語內(nèi)容“收銀臺”被譯為了“Receives silver”。我們可以試想老外在看了這則漢語公示語的英譯后會是一個怎樣的反應。剛開始他可能會有點疑惑,當我們結合中國文化背景給它解釋之后,他肯定會笑掉大牙。
2.文化錯誤
翻譯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信息與情感的交流過程。(范仲英 1994:13)在筆者看來,翻譯不僅是編碼轉(zhuǎn)換的過程,更是一種文化交流與傳遞的過程。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跨文化學習與交流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換個角度來說,學好一門外語不僅要學好詞匯和語法,更要清楚了解該語言背后的文化。因此,文化因素對翻譯的影響也越來越受到學者的重視。雙語漢語公示語涵蓋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老外在中國會經(jīng)常遇到的。譯者的跨文化意識在公示語英譯時顯得尤為重要,水平低下的漢語公示語往往是因為譯者忽視文化差異所造成的,所以熟悉掌握中西文化差異是譯者做好漢語公示語英譯的必要前提。
2.1.忽視文化差異
一些譯者,尤其是翻譯入門者,在剛接觸漢語公示語英譯時常會忽略文化差異。
原文:請主動給老病殘孕讓座
原譯:Please offer seat to the old, the deformed or the people caring children
改譯1:Please offer this seat to the seniors, the underprivileged, or the people caring children.
改譯2:Courtesy Seat
在西方國家,人們在使用像“deformed”或“old”這樣的詞時會尤其注意,他們一般很少會在公眾場合下使用它們。因此,在英譯諸如此類的漢語公示語時,譯者應牢記盡量選用西方文化中常用并能被接受的詞。因此這一案例在英譯時,譯者使用“the underprivileged”和“senior”來替代“deformed”和“old”顯然更接近譯語使用者的語言習慣。
2.2.文化誤解
有些文化錯誤往往是因為對兩種文化的誤解所造成的。如:
原文:桃園三結義
原譯:The peach garden three become brothers
改譯:Taking Oath in the Peach Garden
河北省有一個著名旅游景點叫“桃園三結義”。從原譯不難看出譯者是很想譯出其中的文化含義,然而譯者誤把“三結義”譯為“三兄弟”。其實從《三國演義》原著中不難看出“三結義”的真正含義是指“張飛、關羽、劉備”三位歷史人物彼此陳諾,下定決心想要大有一番作為。這種情況下改譯的效果顯然會更佳。
2.3. 語調(diào)生硬
原文:危險,請勿動。
原譯:Danger! Keep out!
改譯1:Please keep away from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