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出菇的原因及防治
1.1菌種選用不當 若秋栽選用的是遲熟性品種,接種后須經3~4個月,菌絲才能達到生理成熟,當年秋冬季不會出菇,要到翌年春季才能出菇。同樣若春季栽培選用的是中溫型、早熟性品種,接種后60~70天發(fā)菌,到出菇時,氣溫升高,不利于子實體形成,就不能出菇。若菌筒完好,可保存越夏,待秋涼后方能正常出菇。防治方法:根據(jù)當?shù)貧夂驐l件和栽培季節(jié)選用適宜的品種。
1.2菌絲發(fā)育不成熟 中、低溫型的菌類,菌絲生長的適宜溫度為20℃~27℃,若菌絲長期處在20℃以下,尤其在10℃以下,雖然菌絲培養(yǎng)很長時間,但所需的積溫仍然不夠,菌絲發(fā)育不成熟,也就不會出菇。防治方法:將菌袋置于20℃~25℃條件下繼續(xù)培養(yǎng),或把菌筒堆積起來,覆蓋薄膜提高堆溫,促使菌絲發(fā)育。
1.3播種期不適宜 一般菇類的播種期為春秋季。播種太早,溫度高易感染雜菌;播種太晚,若沒有加溫條件,溫度低則不可能出菇。春季栽培若播種太晚,因氣溫已超出子實體形成所需的溫度,也就不會出菇。但可將菌筒置于適宜條件下越夏,待秋季氣溫轉涼時再管理出菇。防治方法:根據(jù)當?shù)貧夂蛱攸c,選擇適宜的播種期。
1.4菌種退化和制種不規(guī)范 由于菌種傳代次數(shù)過多、過頻,或保存不當、保存時間過長,或制作菌種時溫度過高等原因,都會導致菌種優(yōu)良性狀逐漸退化。若使用已退化的菌種,菌絲萌發(fā)遲,發(fā)菌慢,菌絲抗逆性差,最終不出菇或出菇很少。同時菌種廠為節(jié)省時間,降低成本,將原種再擴制成原種,或將栽培種再擴制成栽培種。這樣的菌種在生產上表現(xiàn)出遲遲不出菇。防治方法:生產菌種要嚴格控制傳代次數(shù),一般要控制在4次以內。菌種廠要有生產菌種的基本設施及保存條件。不允許原種再擴制原種,栽培種再次擴制栽培種。
1.5病蟲危害 病蟲為害培養(yǎng)料后,影響食用菌菌絲正常生長,菇蕾不能形成,即便已形成的子實體也會萎縮死亡。一些潛伏在料里的菌蛆、線蟲、菌螨等,可咬食菌絲及培養(yǎng)料,其排泄物使料變黏發(fā)臭,使食用菌喪失出菇能力。防治方法:保持菇房及周圍環(huán)境衛(wèi)生,認真做好消毒工作,杜絕病蟲侵入,平時注意檢查,一旦發(fā)現(xiàn)病蟲害應立即進行防治,爭取早發(fā)現(xiàn)、早防治,把病蟲害消滅在初期。
2.菇蕾及幼菇死亡的原因及防治
2.1溫度過高 當菇蕾形成和生長時,菇棚(房)的溫度突然升高或連續(xù)數(shù)天在20℃以上,再加上通氣不良,菇蕾就會萎縮變黃,最后死亡。防治方法:密切注意氣溫變化,根據(jù)天氣預報調節(jié)好菇棚(房)的溫度,使菇棚(房)溫度保持在20℃以下,嚴防菇棚(房)溫度突然升高。
2.2菇棚(房)通氣不良 菇棚(房)通氣不良,供氣不足,菇蕾或幼菇得不到充足的氧氣而窒息死亡。防治方法: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要注意菇棚(房)通氣,每天通氣1~2次,氣溫高時可在早上或晚上通氣,氣溫低時可在中午前后通氣,通氣時間可適當短些。有風天,只開背風的通氣孔,而無風的晴天,通氣孔都應開啟,使空氣充分流通。
2.3用水不當 在幼菇生長期間,菇棚(房)內濕度過大,通氣不良,使菇體上的積水不能及時蒸發(fā),而在菇體表面形成水膜,被水漬死,或誘發(fā)細菌病害,使幼菇腐爛死亡;菌筒或覆土層缺水,幼菇得不到足夠水分而枯死;菇棚(房)溫度過高,直接向菇體噴水,菇蕾突然受刺激而死。防治方法:當菇棚(房)溫度在20℃以上時,不能噴水;每次噴水時要注意通氣,不噴悶水;在菇蕾或幼菇期不可直接將水噴在菇體及菇床上,應向地面及空間噴水,保持菇棚(房)適宜濕度;菌筒或覆土水分不足時及時補水調濕。
2.4出菇過密 床栽的食用菌由于培養(yǎng)料偏干或覆土太薄,覆土后菌絲生長快,在表層形成密集菇蕾,營養(yǎng)滿足不了過多菇蕾的需要,使部分菇蕾死掉。袋栽菇類當菌絲還未發(fā)育成熟時,遇晝夜溫差大,或菌袋翻動次數(shù)過多,浸水時間偏長,也會形成密集菇蕾,這些菇蕾大部分死亡。防治方法:覆土厚度控制在3~5cm;覆土后及時噴水調濕,使土壤含水量保持在18%~20%。菌袋栽培培養(yǎng)到菌絲體生理成熟再進行催蕾。催蕾時溫差刺激時間不可過長,3~4天即可。
2.5病蟲危害及用藥不當 病蟲為害或噴藥過多、用藥濃度過大,都會使菇蕾或幼菇死亡,甚至栽培失敗。防治方法:在出菇期間不用化學方法防治,可用誘殺和人工捕殺的方法防治。若必須使用農藥時,也只能在菇采收后,選用低毒、低殘留的藥物,使用濃度應控制在允許范圍內。摘自《食藥用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