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爐源自漢代,是銅香爐的鼻祖。時至今日,高約1米、重達500斤的巨型博山爐驚現(xiàn)蘇州巧生爐博物館。只見爐蓋上奇峰聳立、呈層巒疊嶂的仙山形;山間鏨刻著龍騰、虎躍、神仙等形象,精美絕倫。這尊銅爐為蘇州銅爐藝人陳巧生所制,歷時8個月鑄造而成。可謂館中鎮(zhèn)館之寶,古今中外實為罕見。
珍貴的技藝
今年5月成立的蘇州巧生爐博物館,占地近2500平方米,館長為銅爐藝人陳巧生。這是中國首家以銅爐、銅爐制作技藝和銅爐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館中珍藏了陳巧生鑄造的“巧生爐”和他收藏的明清銅爐共1200余件。
在中國文化中,鐘鼎彝器統(tǒng)稱“吉金”,意為“精純而美好的銅器”。從商周就開始興旺的青銅器普遍用于禮儀祭祀和日常起居,焚香習俗便借助青銅文化的發(fā)展日漸勃興。到了唐漢時期,達官貴人和文人雅士出于祭祀禮儀、熏陶日常起居等需求,采用沉檀龍麝四類香料,制造香氛,推動了銅香爐文化的發(fā)展。
然而銅爐在明清興盛一把后,卻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很多寶貴的制作技藝也隨之消逝。巧生爐博物館的出現(xiàn),力挽了日漸遠去的銅香爐文化。在館中寬大的展廳內(nèi),各種銅爐應接不暇,或大氣磅礴,或小巧精致。藏品雖置于玻璃之中,卻仍感陣陣檀香縈繞左右。
如今銅爐收藏日漸升溫,離不開它復雜的制作技藝。館中許多銅爐在鑄造過程中除了使用銅材,還添加金、銀、錫等貴金屬,令爐體看起來溫潤細膩?!坝绕涫菐捉鞯氖灧?,更讓銅爐顯得彌足珍貴?!标惽缮f,先用蜂蠟制成鑄模,然后外敷炭灰和細泥調(diào)制成的泥漿,待外殼變得堅硬后再加熱將蠟融化,形成銅水駐留的空腔。當澆鑄出銅爐后,還要加以鎏金、嵌銀等多種技藝,更讓銅爐價值倍增。
銅爐也穿越
隨著熙攘前行的人群,一不小心穿越到了“乾清宮”。金碧輝煌的宮內(nèi),擺放著兩尊精致的銅香爐,搶盡了“風頭”。巧生爐博物館在傳統(tǒng)博物館室內(nèi)布局的基礎上,復原了商周、漢唐、明清等典型時期的銅爐陳設和應用環(huán)境,通過情景化的展示和互動性的體驗,讓人們可以身臨其境感受古代宮廷、官府、寺觀以及文人書房的典雅別致。
其中最具特色的,要屬“琴”、“棋”、“書”、“畫”4個獨立的體驗式展區(qū)。里面陳列擺放著傳統(tǒng)的明清家居,游客可以在里面親身體驗古人的閑情雅韻。
“琴”區(qū),配置了押經(jīng)爐,因它雙耳靈秀,靈犀一點,為文人首選的侍琴佳侶。“棋”區(qū)則伴以戟耳爐,意為兵武為耳,沉靜不語,被當時文人譽為伴弈良友……“琴棋書畫”四個展區(qū)擺設不同,配置的銅爐也各不相同,巧妙地展示了銅爐在古人生活之中的獨特作用,令人回味許久。
望梅止渴固然只解一時,要想體會銅爐文化的精髓還是親臨巧生爐博物館為妙。在那里,品一回書,畫一幅畫,感受著銅爐散出的香氣,度過美好的一天。
對話館長
陳館長是從何時開始籌建博物館的?
陳巧生:我國銅爐文化自19世紀開始中斷,直到20世紀70年代,我復原了傳統(tǒng)銅爐鑄造技藝,才使其再次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自復原傳統(tǒng)銅爐鑄造技藝起,我就期望有一個場所可以系統(tǒng)、全面地展示中國銅爐文化,但由于條件的限制,一直沒有達成所愿。2010年,我在蘇州設立陳巧生爐文化藝術(shù)館,展示了1200多個傳統(tǒng)銅爐和巧生爐,但由于規(guī)模所限,難以系統(tǒng)呈現(xiàn)中國銅爐文化風采。直到2012年下半年,在各方支持下,開始籌建蘇州巧生爐博物館。
博物館如何運營?
陳巧生:本博物館的3500萬元建設投資基本是我私人投資的。作為非盈利性機構(gòu),本博物館雖然積極拓展經(jīng)營渠道,但在短期內(nèi),依靠經(jīng)營收入難以實現(xiàn)以館養(yǎng)館。我們通過自身經(jīng)營、政府補助、社會捐贈等多種形式,最終實現(xiàn)博物館的可持續(xù)運營。
請談談博物館今后的發(fā)展方向?
陳巧生:本博物館是中國首家以銅爐、銅爐制作技藝和銅爐文化為主題的專業(yè)博物館。未來,我們還將把博物館發(fā)展成為中國銅爐文化研究中心、中國銅爐文化和香文化培訓中心,并與全國藝術(shù)研究機構(gòu)合作,成為相關(guān)專業(yè)的研究和培訓基地。同時,作為蘇州傳統(tǒng)手工藝的代表,博物館還將加大力度,挖掘研究蘇州傳統(tǒng)手工技藝和藝術(shù),展示給研究者和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