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葛南 林楓
摘要:佛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三大宗教之一,在古代的皇家很受重視,寺院的形制及布局十分有講究,很多都是仿造皇家建筑風格和防衛(wèi)來安排。通常的寺院是坐北朝南,三門向南開,但也有說法,寺院不能太正對南向,有點偏東或偏西的那種向南方向。布局基本上是天王殿,中間供奉彌勒菩薩,以布袋笑彌勒見多。四天王左東南、右西北(以彌勒為準,左即東方)。本文主要對中國寺院的形制及布局特點進行分析。
關(guān)鍵詞:寺院;布局;佛教;建筑;形制
中圖分類號:K8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3954(2013)21-0105-02
引言
佛教傳入中國之后,興建的第一座寺院白馬寺,是以漢代官署的格局建造的,以后又有不少官僚和富家施舍現(xiàn)成的府邸和私宅為佛寺。所以,中國漢族地區(qū)的佛寺在近兩千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基本繼承了中國的建筑傳統(tǒng),以院落形式作為佛寺的布局,即一個個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串連而成。寺廟是中國佛教建筑之一。起源于印度的寺廟建筑,從北魏開始在中國興盛起來。東漢明帝時,釋摩騰自西域用白馬馱經(jīng),初宿洛陽鴻臚寺,于是以“寺”名之,創(chuàng)立“白馬寺”?!八隆痹诎遵R寺創(chuàng)立之前,為官署之名,后來凡是僧眾所居處,皆以“寺”為名。在中國佛教寺廟的建筑中,殿堂是寺院建筑的主體。殿是供奉安置佛像以供禮拜祈禱的處所,堂是供僧眾說法行道和日常起居的地方。下面將就普通常見寺廟的格局作些介紹。
1 布局
院落式的寺院布局,一般是坐北面南,從山門(寺院正門)起沿一條南北向中軸線,由南向北每隔一定距離布置一座殿堂,周圍用廊屋或樓閣把它圍繞起來。中軸線上由南向北的主要建筑依次是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殿之后是法堂或藏經(jīng)樓(閣)或毗盧閣、觀音殿。大雄寶殿前,左右配殿有枷藍殿、祖師堂(或觀音殿、藥師殿等)相對。寺院的主要生活區(qū)常集中在主軸線東側(cè),包括僧房(居室)、香積廚(廚房)、齋堂(飯?zhí)茫?、職事堂(庫房)、榮堂(接待室)等。接待四方之來者的客房特設在中軸線西側(cè)。
1.1 山門
佛寺的大門稱為“山門”。由于“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在山林之處,所以得名。山門一般有三個門,象征“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中間一座常建成殿堂式,叫山門殿或三門殿。殿內(nèi)塑兩大金剛力士像,如同兩個門衛(wèi)護持寺院。
1.2 天王殿
進了山門往北,第一重殿是天王殿。在天王殿前兩側(cè)有鐘樓和鼓樓。天王殿中間供坐北面南的大肚彌勒佛。東西兩旁分塑四大天王像,彌勒佛背后神龕內(nèi)供韋馱菩薩像。
1.3 大殿
天王再往北是“大雄寶殿”,俗稱“大殿”,為寺廟的主殿、正殿?!按笮邸笔氰笪姆つ悄δ堑臐h譯,是對佛祖釋跡牟尼的尊稱,指佛有大力,能伏“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天子魔”等四魔。
常見的供奉釋迦牟尼佛有三種姿勢:一種稱“成道像”,結(jié)跏跌坐(兩腿交叉,雙腳放在相對的大腿上,足心向上),左手橫放在左腳上,名為“定印”,表示禪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垂,名為“觸地印”,表示釋迦成道前,為了眾生而犧牲自己,這一切唯有大地能夠證明。再一種為“說法像”,結(jié)跏趺坐,左手橫放在左腳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環(huán)形,名為“說法印”。還有一種立像,左手下垂,名“與愿印”,表示能滿足眾生愿望;右手屈臂向上伸,名“施無畏印”,表示能解除眾生苦難。
還有的是“三佛同殿”。一種是供“三身佛”,“三身”指三種佛身。中尊為“法身佛”名“毗盧遮那佛”,指體現(xiàn)了佛法的佛本身。左尊為“報身佛”,名“盧舍那佛”,指經(jīng)過修習而獲得佛果之身。右尊為“應身佛”,即是釋迦牟尼佛,指佛為度脫世間眾生需要而現(xiàn)之身,特指釋迦的生身。又一種為供“橫三世佛”。這里的“世”指三個空間世界,以其同時存在,所以叫“橫三世”。正中為本尊釋迦牟尼佛;左側(cè)為左手持缽(表示盛甘露),右手持藥丸的藥師佛;右側(cè)為阿彌陀佛。另一種為供“豎三世佛”。這里白勺‘‘世”、指因果輪回遷流不斷的個體一生中存在的時間。三世指過去(前世、前生)、現(xiàn)生(現(xiàn)世、現(xiàn)生)、未來(來世、來生)三世。在佛像中的位置是:正中為現(xiàn)在佛,即釋迦牟尼佛。左側(cè)為過去佛,即燃燈佛。佛經(jīng)說他生時身邊一切光明如燈,故得名。亦說釋迦未成佛時,燃燈佛曾為他“授記”,預言將來成佛的事。右側(cè)為未來佛,即彌勒佛。彌勒是釋迦之后將為佛。佛經(jīng)講他將繼承釋迦的佛位而成佛,所以叫未來佛。佛殿兩側(cè)各九尊羅漢。佛壇背后是觀音菩薩手持楊枝凈瓶,立于普陀洛枷山海之間。
1.4 配殿
大殿的東西兩側(cè)配殿是枷藍殿與祖師殿。伽藍是“僧伽藍摩”的簡稱。是“僧園”之意。這里的伽藍特指“祗樹給孤獨園”,是釋伽在舍衛(wèi)國居住說法的場所。伽藍殿供波斯匿王和他的太子祗陀,還有給孤獨長者。相傳“祗樹給孤獨園”是給孤獨長者用金錢購置波斯匿王太子祗陀的花園,建筑了“祗園精舍”,釋迦說法的道場。除了這三位護持佛法建立枷藍的善士外,殿內(nèi)兩側(cè)還有供美音、梵音、天鼓等十八位枷藍神的,他們是寺院的守護神。
1.5 法堂
大殿的后面為法堂,也叫講堂,是演說佛法皈戒集會的地方,它是佛寺中僅次于大雄寶殿的主要建筑。法堂也供佛像,但主要設法座。法座亦稱獅子座,堂中設高臺,中置坐椅,供法師演說佛法之用。法座后掛象征釋迦說法傳道的圖像。法座前置講臺,臺上供小佛像。下設香案,供置香花,兩側(cè)列置聽法席位。
1.6 藏經(jīng)閣
法堂之后是藏經(jīng)閣,藏大量書籍,一般不對外開放。
2 各殿堂供奉的佛像
山門(正門):多為三門并立,中間大兩旁小,故又稱“三門殿”。門內(nèi)兩側(cè)塑有金剛像。天王殿:三門殿內(nèi)的第一重殿。殿中央供奉彌勒尊佛,背后供奉韋馱菩薩,韋馱菩薩面北而立。東西兩旁供四大天王像。大雄寶殿:是寺中主殿、正殿。因宗派不同,正殿供奉的佛像也有區(qū)別。
比較常見的是:一佛二弟子:釋迦佛、阿難、迦葉。一佛二菩薩:釋迦佛、文殊、普賢。一佛四弟子:釋迦佛、文殊、普賢、阿難、迦葉。橫三世佛:藥師佛(東)、釋迦佛(中)、阿彌陀佛(西)。豎三世佛:燃燈佛(過去佛,東)、釋迦佛(現(xiàn)在佛,中)、彌勒佛(未來佛,西)。三身佛:盧舍那佛(左)、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中)、釋迦佛(右)。五方佛:阿閦佛(東)、寶生佛(南)、大日如來(中)、阿彌陀佛(西)、不空成就佛(北)。過去七佛:迦葉佛、拘留孫佛、尸棄佛、毗婆尸佛、毗舍浮佛、拘那含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由東至西)。凈土宗寺院也有在主殿供阿彌陀佛(坐像)或接引佛(立像)的。正殿佛像的背后,或供文殊、普賢、觀音三大菩薩,或塑海島觀音。大殿兩側(cè)多供奉十八羅漢,也有的大寺供奉二十諸天。
3 寺廟中的莊嚴和供具
寺院殿堂布置除各類佛像外,還有一些比較固定的莊嚴和供具。所謂莊嚴就是以示莊重嚴肅的裝飾。中國佛殿之莊嚴主要為寶蓋、幢、幡、歡門等。
寶蓋又稱天蓋。殿堂所供本尊佛像有寶蓋,佛經(jīng)稱華蓋。一般以木材、金屬或絲織之材料制成。
幢,又稱寶幢,為佛、菩薩的莊嚴標幟。用以表麾眾生,制魔眾。一般以絹、布等制成。幢身周圍置八個或十個間隔,下附四垂帛,或繡寶生如來、地藏菩薩等像,或加彩畫,頭上安寶珠。每一佛前多置四柱寶幢,或繞寶蓋而懸置。
幡,又稱勝幡。為表佛世尊威德所作之莊嚴,它猶如大將的旌旗。幢下長帛下垂者日幡,而以幢竿垂幢日幛幡。幡有多種顏色和制法,以平絹制成的叫平幡,束絲制成的叫絲幡,以金屬玉石聯(lián)結(jié)制作的叫玉幡。旗竿頭安寶珠的稱云幢旗,幢竿頭置龍頭的叫金剛幡。幡上多書佛號或經(jīng)偈,懸掛于佛像前。
歡門,是懸于佛像前的大幔賬,上面用彩絲繡成飛天、蓮花、瑞獸、珍禽之類。飛天是西方極樂世界的神靈。歡門兩側(cè)垂幡,稱為幡門。門前懸供佛琉璃燈一盞。
供養(yǎng)在佛教中名目繁多,有香花供養(yǎng)、飲食供養(yǎng)、燈明供養(yǎng)、衣服供養(yǎng)等等。殿堂供具多寡,看殿堂結(jié)構(gòu)的大小以及法事需要來決定。佛經(jīng)中說,殿堂當設二十一種供奉之具,如果不能辦到,五種也可以。五種供具是:香水、雜花、燒香、飲食、燃燈。佛像前所設香爐、花瓶、燭臺叫“三具足”,就是從五種供具中簡化而來的。
佛像前設有香幾供臺(大桌),其形或長或方。長的香幾安置“三具足”之類,而方供臺卻是以奉五供(即涂香、花鬟、燒香、飲食、燈明)之用,以絲繡桌圍將四面圍起。供臺上前置香幾,幾上放小香盤。香盤用紫檀木制作,上置一香爐二香盒,分盛檀香、末香。盤前掛一紅幢,繡蓮花瑞禽之類。
4 結(jié)語
以上所述的寺院殿堂布局及佛像供奉情況,為一般正規(guī)的寺院采用,但也略有不同。至于小型寺院,則可因地而異,各具風格。這些建筑記載了中國封建社會文化的發(fā)展和宗教的興衰,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中國寺廟的建筑之美就響應在群山、松柏、流水、殿落與亭廊的相互呼應之間,含蓄溫蘊,展示出組合變幻所賦予的和諧、寧靜及韻昧。
參考文獻
[1]龔國強,隋唐長安城佛寺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
[2]劉奕君,西安草堂寺發(fā)展規(guī)劃問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7
[3]梅騰,河南佛教寺院建筑初探[D],鄭州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