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雨
摘 要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fā)展,網(wǎng)絡、手機等新媒介已經(jīng)成為了學生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學生通過新媒介獲取外界信息,因此,新媒介對于學生有著深遠的影響,加強對新媒介的引導教育,培養(yǎng)大學生的責任意識,統(tǒng)籌規(guī)劃,通過新媒介途徑拓展思政教育領域,實現(xiàn)對學生價值觀、人生觀的正確引導。
關鍵詞 新媒介 大學生 思想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為了進一步適應新媒介的變化,做好高校思想宣傳工作。教育部在十年前就出臺了《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進網(wǎng)絡工作的若干意見》該意見從思想指導到具體要求,要求高校的思政工作要適應網(wǎng)絡的發(fā)展要求,做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媒介環(huán)境下,如何做好高校的思想宣傳工作,我們要分析新媒介給我們帶來的挑戰(zhàn)。
1 新媒介環(huán)境下高校思想宣傳工作面臨的挑戰(zhàn)
1.1 對立意識形態(tài)的同臺競技
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各國能夠在相對封閉的狀況下對國民進行政治意識形態(tài)灌輸,外來意識形態(tài)的沖擊相對較弱。新媒體時代改變了這一局面,其平臺的開放性、共享性,使各種意識形態(tài)都可以借助這一平臺向世界各國傳播,尤其是西方發(fā)達國家利用新媒體技術設備的先進、資金的雄厚、傳播技巧的嫻熟,有組織、有計劃地對我國大學生實施意識形態(tài)“革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清醒認識到,新媒體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斗爭是我們工作的最大挑戰(zhàn)。
1.2 高尚與媚俗的道德考驗
由于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核心道德價值觀念的過渡狀態(tài),帶來價值評判和行為的失范,成為當前我國道德建設的一大難題。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無疑使這一難題面臨更加復雜的局面。由于新媒體傳播的特點,使高尚和媚俗的信息均能迅速地廣為流傳,一些低級、媚俗的信息、視頻、圖片在毫無過濾機制的情況下,使大學生直接成為信息接受的終端。過多負面內容的接觸,將對大學生道德品行的形成和穩(wěn)定產(chǎn)生影響,并會抵消思想政治教育者正面引導的實效。
1.3 虛擬與現(xiàn)實的混雜交錯
新媒體的出現(xiàn),讓人們具有了虛擬的第二生存空間。虛擬空間給大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帶來了兩方面的沖擊:一是網(wǎng)絡虛擬生存方式,讓部分大學生脫離現(xiàn)實,甚至回避現(xiàn)實,嚴重者成為整天躲在網(wǎng)絡上的“癮君子”而荒廢學業(yè);二是把網(wǎng)絡信息混同于現(xiàn)實,因而出現(xiàn)非理性行為。虛擬和現(xiàn)實的交錯混雜,對大學生的識別能力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引導澄清力都提出了考驗。
2 新媒介環(huán)境下高校思想宣傳的對策
2.1 傳者角色的轉變——知己知彼
在人類社會的傳播中,應該具備兩個條件或兩個級,即有發(fā)出信息的人,我們叫傳者和把信息發(fā)給誰或誰需要這些信息,我們稱為受者。在高校的思想宣傳中,有專門的機構如黨委宣傳部,如團委。也有集體或個人,如各類學生組織或團體或教育工作者教師。在宣傳手段比較單一的時代,我們的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關系是固定的,傳者作為一個信息源的把關人,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地把什么樣的信息發(fā)布給受眾,怎樣發(fā)給公眾。而且信息傳播得也比較直接,如學校的宣傳欄,學校的廣播很直接把信息告訴給同學。在這樣的情況下,傳者的聲音如洪鐘,可以獨當一面。
在新媒介環(huán)境下,學校的廣播,學校的宣傳上的信息,同學們都很少去看,他們有的整天上網(wǎng)。在交互性、便捷性的網(wǎng)絡中,他們了解的比學校宣傳的信息還要多,當然也包括好信息和壞信息。因為在網(wǎng)絡年代,信息接收的無遮攔,發(fā)布當然也無遮攔,使得傳者和受者的界限模糊,可以這么說,在新網(wǎng)絡媒介下,傳者即受者,受者即傳者,最典型的事實是,微博,和作為傳者的記者,發(fā)現(xiàn)新聞會通過群眾的博客、微博爆料來發(fā)現(xiàn)新聞。
為此,要做好思想宣傳,我們傳者要改變角色,要做雙重身份,即當傳者又當受者,在校園里BBS,QQ群、校園網(wǎng)絡等是同學們反映問題的渠道,傳者在把信息宣傳出去以后,還有去讀同學們的留言、跟帖等,這就變成了受者了,那么只有了解同學們的思想動態(tài),才能做好思想宣傳工作。
2.2 宣傳策略的轉變——多面提示
說服技巧有一個理論叫兩面提示,“在提示不利條件的同時也提示有利條件?!边@種勸服功能成為“兩面提示”,這種理論適用于文化水平比較高的被勸服者。在上文的分析中,我們知道了當代大學生在多元化信息的條件下,面對明顯的宣傳效果具有“鑒別”和“免疫”功能。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高校的思想宣傳工作,要善于運用這種宣傳技巧,在提供有利于宣傳目的的信息的同時,也給大學生們提供一些反面的信息。當然不是把好壞的信息都一股腦兒給學生,在這過程要講究策略,如要有所側重,要分主次,通過各種手段把需要宣傳的東西在無意中凸顯,強調。如校園廣播的固定欄目,校報的頭條,學校橫幅,學校網(wǎng)首頁的的更新等等。使他們認為,我們不是在獨斷專橫地教育他們,而是在引導他們。在具有高水平的大學生來說,會取得很好的宣傳效果。
2.3 宣傳技巧的運用——意見領袖的培養(yǎng)
活躍在人際傳播網(wǎng)絡中,經(jīng)常為他人提供信息、觀點或建議并對他人施加個人影響的人物,稱為“意見領袖”。相對高校的宣傳特點,這個意見領袖很有作用。
自我自主但獨立能力缺乏,勇于擔當?shù)钥嗄芰η啡?,個性自信但規(guī)則能力弱,能力突出但功利意識強。所以,即便大學生對信息具有一定的“鑒別”能力,但這種能力在某種情況下,如復雜的信息環(huán)境,比較深奧的信息,僅僅依靠他們現(xiàn)有的知識能力無法做出自己判斷的時候。意見領袖在這時候就能發(fā)揮作用。就像那些領頭羊或領頭雁一樣,會引導其他同學跟著他們的觀點走。
這些意見領袖來自哪里呢?來自同學當中,與普通同學平等的人,得到其他同學的信任,但是他們對信息比較敏感,尤其對信息的搜集比其他同學渠道多,信息源也很豐富。具有對信息解讀的能力。這些人可以來自學校中的學生團體,如學生會、校團委或其他的協(xié)會。當某一事件發(fā)生后,面對很多信息,或要宣傳什么思想時,這些人能站出來,發(fā)表演說,舉行座談會,報告會等,引導其他同學,從中起到宣傳的作用。
3 小結
可以說新媒介就像空氣,我們離不開它,那么如何去利用它的優(yōu)勢是我們各行各業(yè)必須認真研究的重要課題。高校思想宣傳承擔著培養(yǎng)下一代人才的搖籃,是國家未來發(fā)展的希望,利用好新媒介,對高校思想宣傳能夠起到推動器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宋紅巖,王天德.大學生視域中的新媒體公信力[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9(6).
[2] 趙亭.論新媒介文化生態(tài)與大學生德育[J].東南傳播,2008(7).
[3] 郭小平.新時期高校特殊群體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淺析[J].今傳媒,2010(10).
[4] 賈智.當前高校大學生德育工作的著力點——開展大學生“家長會”的探索與實踐[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