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大明
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走向未來,建功立業(yè)的重要條件,而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精心的、周到的培養(yǎng)和教育。父母和教師僅僅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把兒童的心理健康、把培養(yǎng)健康的心理素質作為更加重要的任務。
一、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yōu)秀的作品鼓舞人
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可以愉悅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性情,讓人得到美的熏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遇到富有教育意義的文章,要因勢利導,循循善誘,適時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幫助他們樹立起健康的人生觀。在學習范仲淹的《岳陽樓記》這篇文章時,我特別注重讓學生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抒發(fā)了作者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的政治抱負。然后因勢利導,結合作文訓練,讓學生寫出自己對文章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感受,許多同學都在作文里寫道:“……從古人的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崇高品質中,讓我懂得了,作為新時代的有志青年,一定要將國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吃苦在先,享樂在后……”這樣不僅使學生學到語文知識,提高讀寫能力,也讓他們樹立起正確的苦樂觀,受到了思想教育。又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篇。我在教學的過程中,著重把握詩歌的思想性,對其思想內容進行深刻的提煉,讓學生懂得作者在饑寒交迫之際,還能推己及人,想到普天之下還有千千萬萬像他一樣處于困苦境地的貧苦大眾,其崇高而真摯的感情,不禁讓人肅然起敬。然后我因勢利導,讓學生思考,作者為何能做到這樣呢?最后引導學生得出答案——因為他有一顆憂國憂民之心。接著我給學生補充了許多名人的例子,如,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以及陸游的“位卑未敢忘憂國”等例句。并向學生說明憂國憂民是我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希望他們也能像古人一樣,把自己的命運和國家、民族的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與之同呼吸、共命運。從而幫助學生樹立起科學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二、科學引導,培養(yǎng)學生堅忍的意志
當前,中學生生活、學習和交往環(huán)境日趨復雜,他們的心理急劇變化,心理負擔日益沉重,尤其是日益增加的學業(yè)壓力,容易使一些學生意志薄弱,害怕面對困難。語文教師可以利用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引導,培養(yǎng)學生堅忍的意志。如,在學習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篇古文時,我抓住當時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因中考將至,而產(chǎn)生畏懼、退縮心理的時機,向學生們講解孟子在這篇文章中所闡述的“逆境才能成材”的道理,并讓他們將孟子的名言——“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韌性,曾益其所不能”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伴隨他們迎接中考的挑戰(zhàn)。有的學生在課外練筆中寫道:“……現(xiàn)在每當我默念著那句名言,心中總感覺到有無窮的動力,而不再是充滿害怕和畏懼了,我要不斷地迎接挑戰(zhàn),不斷地錘煉自己的意志,成功地踏過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可見,學生在科學的引導下,在文學作品的陶冶下,有助于他們培養(yǎng)出堅忍不拔的意志。此外,語文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閱讀一些有益的課外名著,如,《海倫·凱勒的傳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以及朱彥夫的《極限人生》等,讓書中的故事感染學生,讓主人公身殘志堅、自信自強的人格力量震撼學生,使學生悟出作為一名肢體健全、風華正茂的青少年學生,更要有無窮的斗志和毅力去迎接人生的挑戰(zhàn)。
三、審時度勢,幫助學生養(yǎng)成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
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學生由于是家中的獨生子女,被看作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從小就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久而久之,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養(yǎng)成了依賴、霸道、驕橫的心理。這類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弱,社會適應能力差,在困難面前往往束手無策,走到社會則根本無法立足。如何讓學生意識到嬌生慣養(yǎng)問題的嚴重性呢?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特意選擇了《虎皮鸚鵡之死》這篇文章作為教育學生的材料?;⑵W鵡最終死于林子里,是由于它長期被豢養(yǎng)于籠子中,失去了自食其力的能力,而嬌生慣養(yǎng)的孩子最終也會如虎皮鸚鵡一般,落得“昏慘慘黃泉路近”的后果。學生通過學習,認識到了要自覺培養(yǎng)自己獨立的能力,學會生存的本領,以務實、勤奮的態(tài)度,去開創(chuàng)自己燦爛美好的明天!在學習李白的《行路難(其一)》這首詩時,可以借“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边@一名句,教給學生以后在社會上若遇到不如意之事時,不應悲觀沉淪,應該保持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教學中善于審時度勢,挖掘出一些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不僅傳授了知識,而且能啟迪學生的心靈。
語文教學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同時也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也是關系到培養(yǎng)健康人才的關鍵問題。它對于如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引導學生如何立志,引導學生去尋求做人的道理,澆開學生理想的花朵,萌發(fā)學生的高尚情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當然,這項工作是“任重而道遠”的,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語文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去探索和研究,我相信,只要得到足夠的重視,這個課題必然會有廣闊的發(fā)展前景。
*此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2〕GSG147
(作者單位:甘肅酒泉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