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峰
〔摘要〕通過訪問各刊網站和檢索國內三大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并且主要采用期差統(tǒng)計的方法,對我國19種圖書情報學核心期刊網絡出版與三大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收錄的時效性進行分析與比較,考察各刊網絡出版現(xiàn)狀、資源開放存取程度與水平,進而針對國內圖書情報學開放存取期刊發(fā)展提出整合電子期刊資源、優(yōu)化網刊資源與服務功能、提高資源開放存取程度與水平等建議。
〔關鍵詞〕圖書情報學;開放存取期刊;期刊數(shù)據庫;時效性;期差
〔中圖分類號〕G25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821(2013)08-0117-06
自20世紀90年代末,開放存取運動在國際學術界、出版界與圖書情報界大規(guī)模興起以來,傳統(tǒng)的學術期刊出版、學術交流與信息傳播模式逐漸發(fā)生改變[1],日益趨向于多樣化和網絡化。開放存取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簡稱OAJ)的創(chuàng)辦,為國內外學術交流、信息共享與科學研究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開放的平臺。隨著開放存取與資源共享意識的不斷深入,國際圖書情報領域學術期刊也逐漸步入基于網絡出版與開放存取模式的發(fā)展軌道。從時效性角度調查分析國內圖書情報學期刊網絡出版與資源開放存取狀況,有助于促進開放存取期刊發(fā)展、擴大學術信息交流及學術資源共知共享。
1研究樣本來源與數(shù)據處理
1.1調查對象與數(shù)據來源
本文研究以北京大學圖書館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8-2012年版)中列出的19種圖書情報學核心期刊為調查分析對象,以各刊網站和國內三大權威的學術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為樣本數(shù)據來源。三大數(shù)據庫包括同方知網《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簡稱CNKI)、重慶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shù)據庫》(簡稱維普)與《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簡稱萬方)[2-4]。
1.2研究方法與數(shù)據處理
筆者首先逐一瀏覽19種期刊最新一期的印刷本,訪問各刊網站(或期刊網絡版)[5-23],調查各刊印刷出版與網絡出版情況及最新一期的出版信息;然后按照刊名逐一檢索三大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調查各刊分別被三大數(shù)據庫收錄情況及最新一期的出版信息;進而統(tǒng)計出各刊網絡出版、期刊數(shù)據庫收錄與印刷本出版之間的期差值,通過定量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式,對比分析各刊網絡出版與數(shù)據庫收錄的時效性及學術資源開放存取程度與水平。期刊調查與數(shù)據檢索處理日期為 2011年12月8~10日。
2期刊網絡出版與數(shù)據庫收錄的時效性分析
2.1期刊出版與數(shù)據庫收錄基本情況調查分析
19種圖書情報學核心期刊的印刷本出版、網絡出版以及被三大數(shù)據庫收錄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需要說明的是,表1中各刊均統(tǒng)一按照刊名字順排序顯示;印刷版期刊的出版日期首先以期刊版權頁中標注的具體出版日期為準;如果沒有明確標注出版日期,統(tǒng)一以期刊郵發(fā)征訂目錄中標注的具體日期為準。
2.2期刊網絡出版與數(shù)據庫收錄的期差統(tǒng)計
同一期刊不同傳播方式的時效性差異可以用期差表示。期差是指某個統(tǒng)計時間點上不同出版或收錄方式的同一期刊與其印刷版期刊出版期數(shù)之間的差異。期差為正數(shù),表示該出版或收錄方式的期刊早于其印刷版期刊出版;期差為零,表示該出版或收錄方式的期刊與其印刷版期刊的出版同步;期差為負數(shù),表示該出版或收錄方式的期刊晚于其印刷版期刊出版[24]。
19種圖書情報學核心期刊在指定統(tǒng)計時間點(2011年12月10日)上的印刷本出版、網絡出版與三大數(shù)據庫收錄的最新期及期差統(tǒng)計結果如表2所示。需要說明的是,期差統(tǒng)一以印刷版期刊出版的最新一期的期數(shù)作為調查統(tǒng)計與比較分析基準;“最新期”表示某刊印刷本最新出版、網刊最新出版以及被三大期刊數(shù)據庫最新收錄的當期;其中的8種期刊由于被萬方數(shù)據庫收錄的最新期所屬年份均在2011年以前,其網絡學術信息報道時效比較滯后,以及《圖書館理論與實踐》與《圖書館學研究》兩刊網站尚處于建設與完善階段,因此均不列入期差統(tǒng)計分析范圍內,“期差值”一項統(tǒng)一標注為“—”。
2.3.3期刊網絡出版與數(shù)據庫收錄時效性的對比分析
據統(tǒng)計,期差值小于0的圖書情報學核心期刊共計8種,占期刊總數(shù)的47.06%,明顯小于三大期刊數(shù)據庫的同等百分比,僅與CNKI的差值較小(26.63%)。如果以期刊網絡出版的最新一期的期數(shù)為期差統(tǒng)計與比較分析基準,CNKI收錄的《圖書館雜志》、《大學圖書館學報》和《情報學報》的期差分別為5、3和2;維普收錄的以上三刊與《現(xiàn)代圖書情報技術》的期差分別為4、4、2和3,萬方收錄的《大學圖書館學報》與《情報學報》的期差均為2,表明以上4種刊被數(shù)據庫收錄的時效性明顯高于其網絡版。CNKI收錄的《國家圖書館學刊》與《情報科學》等7種刊、維普收錄的《情報資料工作》與《圖書館》兩刊的期差均為0,而其他被三大數(shù)據庫收錄的期刊的期差均小于0。以上統(tǒng)計結果說明,從總體上看,期刊網絡出版與開放存取時效性明顯高于三大數(shù)據庫;但是通過具體調查可知,各刊被三大數(shù)據庫收錄的時效性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比如數(shù)據庫收錄的《圖書館雜志》、《大學圖書館學報》與《情報學報》等少數(shù)期刊的時效性強于其網絡版;或者基本保持同步,如《圖書館》與《情報科學》等刊。
此外,同一種期刊的網絡出版與被不同數(shù)據庫收錄的時效性之間也會存在較大的反差,其中最明顯的是《圖書與情報》。目前該刊網絡版中的最新刊期為2008年第6期,而三大數(shù)據庫已收錄至2011年第4或第5期,期差較大,表明其學術資源開放存取時效嚴重滯后于數(shù)據庫。而其他刊則不十分明顯。
3研究結論與建議
3.1研究結論
本文研究結論包括:(1)當前國內多數(shù)圖書情報學核心期刊網絡出版落后于印刷版,網絡學術信息傳播與報道時效性普遍不強;(2)各刊在網絡學術資源開放存取時效性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性,個別期刊網絡化出版與資源開放存取尚處于不穩(wěn)定或不成熟的發(fā)展階段,絕大多數(shù)還屬于延遲或部分開放存取期刊;(3)三大數(shù)據庫收錄期刊與報道學術信息的時效普遍落后于印刷版期刊,僅有CNKI和維普收錄的部分期刊與印刷本出版時效基本保持同步或略微滯后;(4)三大數(shù)據庫在期刊收錄與學術信息傳播報道方面也存在著較明顯的差異,其中CNKI的時效性最高,維普次之,而萬方的延時性最明顯;(5)期刊網絡出版與開放存取時效性普遍強于三大數(shù)據庫,但是個別期刊之間中也存在較大反差,而且各刊被三大數(shù)據庫收錄與報道時效性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異。
3.2發(fā)展建議
基于上述研究結論,本文提出以下針對未來國內圖書情報學開放存取期刊發(fā)展的一些建議。(1)中國知網、維普和萬方等大型數(shù)據庫出版商需要實時跟蹤調查圖書情報學期刊的網絡出版情況,注重期刊資源重新整合與系統(tǒng)集成[26];了解各刊創(chuàng)辦歷史與發(fā)展沿革,做好刊期回溯工作,及時彌補缺失刊期的期刊目次和上傳發(fā)布論文資源;提供更加詳細的論文題錄與引文信息,不斷完善論文全文檢索、瀏覽、下載、相關鏈接與導航等服務功能,確保期刊學術資源開放存取的系統(tǒng)性、連續(xù)性與實效性。
(2)期刊主辦、編輯部門與出版商應該實時關注國內外圖書情報學以及其他學科領域開放存取期刊的網絡出版動態(tài),積極借鑒較成熟的網刊出版經驗或模式,不斷完善開放存取期刊門戶網站建設;充分發(fā)揮網絡出版優(yōu)勢,努力縮短與印刷版的時差,實現(xiàn)二者并行出版或網刊優(yōu)先出版;及時更新與擴充網刊信息與學術動態(tài)資訊,最大限度地保證網刊出版信息的實時發(fā)布與論文等學術資源的免費存取。
(3)積極協(xié)調數(shù)據庫服務商、期刊出版商、論文作者之間的利益關系,不斷增強出版界、學術界和圖書情報界人士的學術資源開放存取與信息共知共享意識;爭取網刊出版與期刊數(shù)據庫收錄在時間上保持同步,避免網絡出版嚴重滯后與學術信息報道延時等現(xiàn)象;積極發(fā)揮網刊與期刊數(shù)據庫各自的資源優(yōu)勢與服務特色,促進二者的相互協(xié)調與優(yōu)勢互補;努力擴大圖書情報學領域開放存取網絡期刊出版范圍,為廣大用戶把握學術發(fā)展動態(tài)、了解最新研究前沿與科研定題等提供及時有效的信息支持。
參考文獻
[1]王景文,黃曉鸝.基于《開放存取期刊列表》的OAJ出版研究[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0,(3):36-38.
[2]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期刊導航主頁[EB/OL].http:∥acad.cnki.net/Kns55/oldnavi/nNavi.aspxNav-iID=100,2011-12-09.
[3]重慶維普期刊資源整合服務平臺——期刊文獻檢索數(shù)據庫——期刊導航主頁[EB/OL].http:∥cstj.cq-vip.com/jo-urnal/index.aspx,2011-12-10.
[4]萬方數(shù)據知識服務平臺——期刊檢索數(shù)據庫圖書情報檔案期刊導航主頁[EB/OL].http:∥c.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Subject.aspxNodeId=G.G25&IsCore=True,2011-12-10.
[5]《大學圖書館學報》網絡版[EB/OL].http:∥www.tgw.cn/index.html,2011-12-08.
[6]《國家圖書館學刊》網絡版[EB/OL].http:∥gtxk.nlc.gov.cn/ch/index.aspx,2011-12-08.
[7]《情報科學》網絡版[EB/OL].http:∥218.241.156.197:8081/Jwebqbkx/CN/article/showTenYearoldVolum-n,2011-12-08.
[8]《情報理論與實踐》網絡版[EB/OL].http:∥www.defenseonline.com.cn/qbll/,2011-12-08.
[9]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網站——《情報學報》網絡版[EB/OL].http:∥www.istic.ac.cn/tabid/72-6/jour/qbxb/default.aspx,2011-12-08.
[10]《情報雜志》網絡版[EB/OL].http:∥www.qbzz.org/,2011-12-08.
[11]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網站——《情報資料工作》網絡版[EB/OL].http:∥ipub.zlzx.org/,2011-12-08.
[12]湖南省圖書館網站——《圖書館》網絡版[EB/OL].http:∥www.library.hn.cn/gbkw/tsgzz/,2011-12-08.
[13]天津市圖書館網站——《圖書館工作與研究》網絡版[EB/OL].http:∥www.tjl.tj.cn/jsp/tsggzyyj/librarykwj-j.html,2011-12-08.
[14]黑龍江省圖書館網站——《圖書館建設》網絡版[EB/OL].http:∥www.hljlib.cn/fdyxh/tsgjs/,2011-12-08.
[15]《圖書館理論與實踐》網絡版[EB/OL].http:∥lsgl.chinajournal.net.cn/,2011-12-08.
[16]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網站——《圖書館論壇》網絡版[EB/OL].http:∥web.zslib.com.cn/cn/lunt.asp,2011-12-08.
[17]《圖書館學研究》網絡版[EB/OL].http:∥www.jlplib.com.cn/tsgxyj/,2011-12-08.
[18]《圖書館雜志》網絡版[EB/OL].http:∥www.libnet.sh.cn/tsgzz/,2011-12-08.
[19]《圖書情報工作》網絡版[EB/OL].http:∥159.226.100.150:8085/lis/CN/model/index.shtml,2011-12-08.
[20]《圖書情報知識》網絡版[EB/OL].http:∥www.dik.whu.edu.cn/,2011-12-08.
[21]甘肅省圖書館網站——《圖書與情報》網絡版[EB/OL].http:∥www.gslib.com.cn/xh/cbfx/tqmc.htm,2011-12-08.
[22]《現(xiàn)代圖書情報技術》網絡版[EB/OL].http:∥www.infotech.ac.cn/CN/volumn/current.shtml,2011-12-09.
[23]《中國圖書館學報》網絡版[EB/OL].http:∥www.ztxb.net.cn/jtlsc/ch/index.aspx,2011-12-09.
[24]葉新明,陳益君.我國開放存取中文科技期刊與全文數(shù)據庫期刊的時效性比較[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1,29(1):31-35.
[25]李武,楊屹.開放存取期刊出版的發(fā)展現(xiàn)狀及其影響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06,(2):25-30.
[26]黃如花,吳晶晶.促進我國圖書情報學期刊開放存取的建議[J].圖書館論壇,2008,28(4):1-5.
(本文責任編輯:孫國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