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冬 范志強
河濱遺范
東南小城,偏隅之鄉(xiāng),青山翠綠,甌江暢流。龍泉青瓷的故事就是從這里開始的,如今,掩藏于江岸、山野間的窯火遺跡,依然在講述著綿延千年的輝煌。
龍泉境內(nèi)叢山聳峙,溪流縱橫,自然條件得天獨厚。龍泉青瓷的歷史從這里開始,龍泉青瓷的秘密就掩藏在這里的青山綠水間。
細雨飄渺,山色青翠,江水伴流。
暑熱被擋在了群山之外,四周可見只有清爽景致,蜿蜒起伏的山路將我們引向了一片古老而深邃的土地——龍泉。頭一次踏入龍泉地域,久有的那種朝圣般的感覺似乎越來越強烈了,因為這里就是孕育龍泉青瓷的寶地。
還是茹毛飲血的時代,龍泉這塊土地就已經(jīng)有人類在活動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歐冶子在這里鑄成了龍淵劍,千古傳誦。東晉太寧元年(323年),因龍淵劍名而建置龍淵鄉(xiāng),屬永嘉郡松陽縣。唐武德三年(620年),因避高祖李淵諱,改龍淵鄉(xiāng)為龍泉鄉(xiāng)。幾經(jīng)更迭,“龍泉”這個名字保留至今。
以劍得名,憑瓷生輝,龍泉雖小,卻早已蜚聲中外。如今,八百里甌江依然平靜地從這個小城橫穿而過,兩岸不見高樓大廈,而一間間低矮的老瓦房似乎在告訴人們,這里的生活就如同這里的青瓷般內(nèi)斂、沉靜,又透出令人心向往之的美。
龍泉青瓷的歷史從這里開始,而龍泉青瓷的秘密就掩藏在這里的青山綠水間。
靈秀山村尋大窯
龍泉境內(nèi)叢山聳峙,溪流縱橫,有豐富的森林和瓷土資源,具備了孕育龍泉青瓷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從五代開始,歷經(jīng)宋、元、明、清,窯業(yè)盛極一時。
龍泉窯址遍布境內(nèi),《乾隆龍泉縣志》載:“章姓生二名不知何人,當主琉田,密范磁器之出于生二者,極其青瑩,純粹無暇如美玉,然今亦鮮有者?;蛞惑?,一缽動博十數(shù)金……青瓷窯——都琉田,此有昔屬劍川,自析鄉(xiāng)立慶元縣,密地遂屬慶元,去龍邑幾二百里。”目前已知在龍泉就有大窯、金村、溪口、松溪、武溪、梧桐口、小白岸、大白岸、道太、山頭窯、安???、安仁口、筆架山、項戶、安福、馬岱、大褩、大棋、丁村、黃金坑等地大大小小數(shù)百處窯址。
其中,最重要的當屬位于小梅鎮(zhèn)的大窯,大窯即是縣志中記載的琉田,這是任何探訪龍泉瓷之人的必去之處。
出龍泉市區(qū),驅(qū)車沿省道往南行駛?cè)氖锖?,便拐入了一條鄉(xiāng)間公路,再走上10幾公里,便可見一青翠山峰高聳而出,這就是琉華山。其下分成數(shù)條山脈,大窯村就藏身其間。大窯村建于何時已很難說清,但至少有了龍泉青瓷便有了這個大窯村。這是一個風光美麗的小山村,松竹茂林環(huán)繞,清澈的大窯溪從村中潺潺流過,水面架起的幾座小橋連結(jié)著兩邊的人家,鋪著青瓦的房舍古風蕩漾。
很難想像,在這樣一個安詳寧靜的小村周圍,古窯址密集得令人咋舌。由高際頭經(jīng)大窯至垟岙頭,兩側(cè)綿延數(shù)公里的山坡上共有大大小小的龍泉古窯址50多處,每個窯址里的瓷片和窯具至今仍堆積成片,由此可以想見到當年這里瓷業(yè)興旺的景象了。
從大窯村往北步行而上2公里,就是著名的大窯楓洞巖窯址了。這是一處緊靠溪流的峽谷地帶,從2006年開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龍泉青瓷博物館聯(lián)合對楓洞巖窯址進行了考古發(fā)掘,出土遺物異常豐富。這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發(fā)現(xiàn)了一座完整的明代龍窯窯爐遺跡,并出土了大量明代早期具有龍泉官器性質(zhì)的瓷片。
從發(fā)掘情況來看,楓洞巖窯址燒制的龍泉瓷器大體可分為四期:南宋晚期至元代早期、元代中晚期、明代早期、明代中期。這些瓷器殘片,無論從胎釉配方、造型設計、上釉方法、裝飾藝術(shù)、裝窯燒成等工藝上,都為龍泉其他窯場所莫及,這就奠定了大窯在龍泉眾多窯址中至關(guān)重要的地位。我們今天對于龍泉窯的研究之所以能有了突破進展,與這里保存著的殘瓷碎片息息相關(guān)。
古代的窯爐雖已冷卻,但站在這里仿佛依然能感受到當年窯溫的炙熱。如今,從這里發(fā)掘出來的龍泉遺物都已搬進了博物館里,但尚有難以計數(shù)者依然靜靜地躺在地層深處,守護著大窯曾經(jīng)的輝煌。
金村溪口各有風姿
金村是另一個重要的龍泉窯址。最早從五代時期開始,金村就已經(jīng)燒制青瓷了,并成為北宋時期龍泉青瓷最主要的一個窯口,北宋的龍泉青瓷超過幾乎半數(shù)都是來源于金村或者是附近的窯口。
雖然金村與大窯村僅相隔一個山頭,但從大窯到那里還是要沿水而行,繞上10幾公里的鄉(xiāng)村小路。金村同樣是一個風景秀美所在,村莊臨河而建,隔河相望便是滿目翠竹隨風飄拂,彷如世外桃源。
聽說我們是來探訪龍泉古窯址的,村委會旁小商店的主人很熱情地與我們聊了起來,他隨手四處一指,告訴我們:“這滿山都是,從哪兒上去都能看到。不過千萬別隨便撿瓷片,這都是應該保護的?!痹诮鸫?,隨便走在哪條小路上,腳下都能見到嵌在磚石、泥土中一塊塊瑩潤的瓷片,農(nóng)家的院墻也多是用各式窯具壘疊而成。游走在這樣的山村,歷史與現(xiàn)實似乎漸漸變得模糊了。
村委會后面的小山名為屋后山,曲折的路徑已被青翠的植被掩蓋,荊棘難行。在這里,撥開樹叢隨時便會見到散落的瓷片,很多都是兩宋時期的蓮瓣紋碗。另一邊,與村委會相距不遠有一道索橋,渡河到對岸便走進了一片竹林,沿山坡而上,竹木掩映的道路上鋪滿了碎瓷片,俯拾皆是。在這里發(fā)現(xiàn)的瓷片大部分都是北宋時期的產(chǎn)物,碗盤為主,精細者不多,可判斷這里曾經(jīng)燒制了大量民窯器物。
與大窯楓洞巖龍泉不同,金村燒制的龍泉瓷以劃花工藝為特色,線條紋飾具有耀州窯和甌窯遺風,應是龍泉青瓷形成自己獨特風格之前的過渡階段。金村龍泉器物的釉色以淡青色和蠟黃色為主,釉水晶亮,玻璃感較強,不同于龍泉窯巔峰時期的濃青、厚釉。雖然金村龍泉的整體品質(zhì)不算最佳,但從堆積豐富的瓷片可見當年此間窯口產(chǎn)瓷量之大是超乎想像的。
看過了大窯和金村,在返回龍泉市的路途中還有一處最具特色的龍泉窯址——溪口。這里以出土了大量薄胎厚釉的黑胎類龍泉哥窯青瓷殘片而著稱,在龍泉當?shù)刂拼伤嚾说难劾?,這里的瓷器品質(zhì)在眾多龍泉窯口中是出類拔萃的。
溪口一帶有多個燒制黑胎類青瓷的窯口,主要分布在墩頭溪兩岸的山坡上,包括瓦窯垟、骷髏灣、李家山等。特別是瓦窯垟,堪稱其中的代表。瓦窯垟窯址位于瓦窯垟山東面的山坡上,坡中間低,南北兩邊各有窯床和瓷片堆積坑的隆脊條,窯址面積約3000平方米,多紫口鐵足的產(chǎn)品。其他龍泉窯口多是白、黑胎混合燒制,黑胎瓷器的數(shù)量往往只占到一二成,而瓦窯垟卻截然相反,黑胎開片青瓷差不多要占到九成左右。這種瓷器的特征是制作精致,修胎工整,釉面玻璃質(zhì)感強,往往有較強的冰裂紋,胎釉則呈“夾心餅干”狀。雖尚無確鑿證據(jù),但根據(jù)目前考古研究推測,這里很有可能就是宋代哥窯的窯址所在地,意義不同凡響。
大窯、金村、溪口,這是龍泉古窯址中最具代表性的三個,匆匆探訪,意猶未盡,但整整一天已經(jīng)過去,到了該回城的時間。雖然我們尋訪到的僅僅是殘瓷斷片,但也不免被這些于細微之處透出的美而深深打動。當然,在這三個地方我們所看到的僅僅是豹之一斑,遍布山野、深埋地下者難以盡數(shù),況且除了此三地外還有數(shù)百個大大小小的龍泉窯址。龍泉青瓷數(shù)個世紀的繁盛又豈是一時之間便可盡覽的?念及此,便不免感嘆龍泉青瓷文化的悠久壯闊、博大精深。
梅子初青,這或許是人們贊譽龍泉青瓷最貼切的語言?;爻堑穆飞希∏捎鲆娏寺愤吺圪u梅子的山民,方想起這里的山林不僅盛產(chǎn)青瓷,也盛產(chǎn)梅子。雖然已過了梅子初青的季節(jié),對我們北方人而言,那是心馳神往的美,但紅彤彤熟透的梅子也讓我們垂涎欲滴。買上一些,咬上一口,方感到,這里肉厚多汁的梅子不正如龍泉青瓷的質(zhì)感一樣嗎,品來舒心,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