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霞
學生能否自覺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常常會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難點。要突破這一難點,首先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進而提高他們的數學綜合素養(yǎng)。
一、以生動的實例來描述枯燥的概念,化抽象為形象
數學知識本來就比較抽象,各種概念的描述較為枯燥,不像語文具有描述性,美術具有直觀性,體育具有身體的參與性。要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易懂,就要從生活中挖素材,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現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角的認識”這一課中,“角是一個端點引發(fā)的兩條射線”這個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學時可做如下的描述:盛夏,小朋友們在樹下玩耍。有的小朋友在蕩秋千,繩子與秋千架形成一個角(出示蕩秋千圖)。瞧,老師來了。老師擺臂走路,手臂與身體形成一個角(掛出示意圖)。這時老師話鋒一轉,進入話題:“手臂這一擺,秋千這一蕩,就是一個數學概念?!边@時,學生興趣正濃,一定會想:擺臂、蕩秋千怎么會同數學概念連在一起呢?此時此刻,學生思維的火花不點自燃。
二、創(chuàng)設情境,開啟思考的大門
在數學教學中,要想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教師不妨多選擇一些直觀具體的實驗操作,或用生動有趣的講故事、做游戲等活動創(chuàng)設數學情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用數學思維去探究新知。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我用故事引入:動物園里的猴子最愛吃餅了。有一天,猴媽媽把3塊大小完全一樣的餅分給小猴們吃,它先把第一塊平均分成4塊,分給猴甲1塊。猴乙見了說:“太少了,我要2塊?!焙飲寢尵桶训诙K餅平均分成8塊,分給猴乙2塊。猴丙更貪,它搶著說:“我要3塊?!庇谑?,猴媽媽又把第三塊餅平均分成12塊,分給猴丙3塊。“你們知道哪只猴分得多嗎?”教師巧妙地設問,將學生的思維牢牢抓住,學生們個個興趣盎然,紛紛舉手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不知不覺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到底哪只猴分得多呢?為了讓學生更清晰、更直觀地發(fā)現并解答這一問題,我采用多媒體課件演示整個分餅過程,學生看得津津有味,與此同時我又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順利地得出了結論:3只猴分得一樣多。
三、設置矛盾,引導學生自我設疑和解疑
有矛盾才會有進步,發(fā)現矛盾和尋求解決矛盾的方法就是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的檢驗。學生有了疑惑,產生探求真理的愿望,是激發(fā)學習興趣的手段之一。如,在講“較復雜的求平均數的方法”時,教師出示這樣一道題:某水果店運來600個西瓜,300個大的,300個小的。店長對售貨員小張說:“大的2個賣10元,小的3個賣10元,結果可以賣2500元?!钡诙芜\來同樣數量的西瓜,還是300個大的,300個小的。小張想:“何必分開賣,不如不許挑,平均兩個半賣10元,每個4元錢?!笨少u完西瓜后一算,只賣了2400元,這是怎么回事呢?為何第二次比第一次少100元呢?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通過分析,不難知道:兩種西瓜價錢的平均數和每10元錢賣的西瓜并不是一回事。
四、巧用新知,誘發(fā)求知欲
有了求知欲,學習的興趣也就油然而生。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求,是激發(fā)學習興趣的一個關鍵點。例如,講授“圓的周長”時,教師帶著系著線的乒乓球進入教室。向學生提問:“系住乒乓球的線的長度是可以量出來的,假如把乒乓球的半徑增大1米,系它的線需要增加多少?”進而又問:“設想我們用繩子繞地球一圈,假如把地球的半徑增大1米,繩子增加多少?”學生紛紛估計,有的說是幾千米,有的說是幾萬米,有的說是幾百米,答案形形色色。這時,教師說:“大家說的都不對,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是一樣的:繩子增加的長度還不到10米!”在學生驚異的眼神中,教師指出要是學習了圓周長的計算后,就可以很快計算出結果。這樣可以大大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五、多元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的目的是全面考查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評價也是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的知識與技能,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tài)度的形成和發(fā)展;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fā)展。評價的手段和形式應多樣化,應重視過程評價,以定性描述為主,充分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發(fā)揮評價的激勵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利用評價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適時調整和改進教學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