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自7月20日起取消金融機構貸款利率7折的下限,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利率市場化改革又向前邁進一步。從中國利率市場化思路上看,基本上遵循著與管制利率并行,在邊際上引入利率市場化,使得改革得到帕累托改進的改革路徑。
中國利率市場化能否有效推進的難點不在于技術層面,而在于制度層面。盡管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取得了顯著成效,然而,在存貸款利率管制下,銀行業(yè)對管制性利差依賴性依然較大,這不僅造成存款類金融機構的高度同質化,也損害了存款人利益,并大大提高了企業(yè)融資和借貸成本。目前存款利率上限為基準利率的1.1倍,貸款利率下限為基準利率的0.7倍。我國貸款利率上浮的比例高達64.2%,下浮的比例僅有11.3%,這意味著即使貸款利率下限完全放開,貸款利率水平也不會出現(xiàn)大幅下降。
當前中國的債券市場利率、同業(yè)拆借利率、外幣存貸款利率基本實現(xiàn)了市場化定價,而貸款利率也開始全面放開,然而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存貸款利率市場化程度相對滯后,存貸款市場(占金融資產一大半)仍高度貼近于官方基準利率。各個市場之間的資金配置并不平衡,利率水平差異也很大,形成了資金價格的“多軌制”。
特別是近些年,政府對金融部門的干預和控制逐漸增強。由于中國的“二元金融”結構以及官方利率與民間利率的背離,導致巨量社會資金瘋狂逐利于其他投資渠道,積聚了大量金融錯配的風險。因此,要根本改變金融資源錯配的局面,進而提高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效率,利率市場化無疑是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以及推動“金融分權”的突破口。
然而,放開貸款利率依舊表明利率市場化還在路上。真正的利率市場化必須改變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實現(xiàn)“金融分權”。事實上,由于存在著以中央政府信用作為擔保的隱性擔保機制普遍存在,隨著金融管制的進一步放松,包括銀行理財、銀信合作等規(guī)避利率管制的金融工具被大量創(chuàng)設出來,起到了繞開利率管制、信貸控制的作用。這樣,一些政府擔保之下的杠桿率極高的“風險資產”,很可能不但沒有為高風險支付高溢價,反而享受了“無風險資產”的高信用和低成本。大量的資金還可能繼續(xù)投向與政府相關的項目和資金回報率高的領域,金融資源的錯配局面并不會因貸款利率放開而發(fā)生根本性改變,實體企業(yè)特別是中小企業(yè)融資可能依舊會非常困難。
毋庸置疑,利率市場化將成為影響中國經濟金融格局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但真正意義上的利率市場化絕不是放開利率管制那么簡單。當前,政府對金融資源的壟斷使得整個金融市場分化和畸形。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核心在于要打破政府對金融資源的過度壟斷,向市場真正放權。如果政府不能主動放棄自己的支配力,市場力量就難有發(fā)揮的空間。
從國際經驗來看,在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利率市場化是“價高者得”,而如果中國不能夠真正向市場讓渡出對金融資源的配置權的話,中國利率市場化就可能變成“權重者得”。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利率市場化實際上是對政府放權的倒逼。
下一步,利率市場化的真正實現(xiàn)必須有待于存款利率上限的放開。不過,存貸款利率市場化后,銀行存款利率立刻分化使得金融機構失去過度保護,金融風險上升勢必要求建立相配套的金融保障機制———存款保險制度。目前我國沒有建立顯性的存款保險制度,但政府一直實行隱性的存款保險制度,往往是由中央銀行和地方政府承擔個人債務清償?shù)呢熑?,隱性存款保險制度甚至還覆蓋到證券、信托等各個非銀行金融領域,導致金融風險不斷地向上累積。
因此,為有效推進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建立“有進有出”的破產制度,并盡快啟動建立保護存款人利益,以及能夠反映風險定價與風險補償?shù)娘@性存款保險制度,這些才是利率市場化“闖關”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