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延敏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廣大音樂教師也積極研究新的教學方式,關注學科綜合,各種特色的課堂教學讓人應接不暇。之前單一的音樂課堂變得熱鬧起來,涵蓋著各種元素的教學內容、學生的活動如火如荼。音樂課堂關注學科綜合、鼓勵學生開展課堂活動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鍛煉了學生對已有知識的整合能力。然而,靜下來想想不禁要問,這熱鬧的課還是音樂課嗎?音樂課上的“音樂”去哪了?
新頒發(fā)的《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標準”)是在總結近十年課程改革的經驗基礎上和廣泛聽取一線音樂老師和一批專家意見后改革和修訂的。新標準集中體現了音樂課程的獨特性質:人文性、審美性和實踐性,是鑒于前期課改中一些老師過于強調學科綜合而忽略音樂特點的做法而提出的。音樂課應突出音樂的特點,中小學音樂課程各領域的教學要通過聆聽、演唱、演奏、綜合性藝術表演和音樂編創(chuàng)等多種實踐形式才能得以實施。
新標準明確提出:音樂課應突出音樂特點。這就向音樂教師明示了音樂課的基本理念。任何一個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都應該圍繞著這個理念。在課堂中要凸現音樂性,因為只有音樂才是音樂課上的“主角”。音樂是聲音的藝術,聆聽是音樂課堂的最主要活動方式,無論什么樣的教學內容,都要重視聆聽音樂。聆聽是音樂審美教育得以實現的最直接活動。
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美化課堂導入
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研究課程導入環(huán)節(jié),好的課堂導入就如同是樂曲中的引子,精彩的導入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興奮他們的大腦,對即將學習的內容產生強烈的期待。音樂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具體實施:
1、課堂語言美
課堂語言是教學中最基本、最重要也是最便捷的工具。音樂課是學校審美教育的主要陣地,音樂教師作為傳遞美的使者,一定要講究課堂語言,使之富有藝術性和感染力,引領學生感受音樂美。比如筆者講授人音版九年級上冊的唱歌課《念故鄉(xiāng)》一課中,開門見山地說道:“‘故鄉(xiāng)這個詞,自古就和文人墨客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yōu)楣枢l(xiāng)而抒懷,為我們留下無數佳作,無論何時何地,故鄉(xiāng)是他們永遠的精神家園。”簡短而富有感情的開場白抓住了學生的心,為其后的課堂活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幽默、親切的課堂語言是音樂課順利進行的基礎,當然教學中還要注意與學生的互動及準確嚴謹的語言表達。
2、創(chuàng)設美好的教學情境
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是指教師有意利用環(huán)境、情感、藝術等因素來調動學生無意識的心理活動,以協調有意識的心理活動,最大限度地發(fā)掘學生的生理和心理潛能。美好的教學情境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趣,拓展其思維空間,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創(chuàng)設情境時,要貼近教學內容,重視學情,引起學生的注意和情感共鳴,激發(fā)學習熱情。比如在欣賞《伏爾加船夫曲》時,將音樂教室的窗簾拉上,使光線昏暗,在大屏幕上呈現出俄國畫家列賓的著名畫作《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并和學生一起回顧曾經在小學學過的課文《伏爾加河上的纖夫》,這樣就容易就引發(fā)學生對纖夫們深深地同情,欣賞這首男低音演唱的歌曲就容易達到預期的目標。
在設計情境時,可以應用各種手段,涉及廣泛的學科,但一切都應以為音樂教學服務為出發(fā)點,無論用哪種方式來創(chuàng)設情境,都要思考它是否為教學內容進行有效服務,同時應注意此環(huán)節(jié)所占的時間和篇幅,不能喧賓奪主。
二、優(yōu)化視聽環(huán)境,完美音樂體驗
1、優(yōu)化視聽環(huán)境
音樂是聆聽的藝術,因此視聽環(huán)境對音樂課堂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之前在的學校沒有專門的音樂教室,教學設備簡陋,只有錄音機和電子琴。在唱歌課上,電子琴的聲音無法表現出伴奏音樂的情感,總是聽起來懶洋洋的,不光學生沒情緒,就是自己也是強打精神。欣賞課上,錄音機播放出的蒼白的音色,讓學生聽得昏昏欲睡,興奮、快樂、喜愛根本無從談起。幸而,隨著辦學條件的逐年改善,擁有了自己的專業(yè)教室,配置了優(yōu)良的音響設備和鋼琴,音樂課堂自然也發(fā)生了可喜的變化。良好的硬件設備為教師上課提供了設備保證。
在擁有高品質音響設備的同時,也要強調課堂紀律,必須營造安靜的課堂環(huán)境,保證在聆聽時沒有噪音。在課堂上可以讓學生選擇自己比較舒服的姿勢,但堅決不能在聆聽音樂時發(fā)出聲音,這也是保證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
2、選擇高品質音像資料
音像資料的選擇也應有較高的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盡可能地給學生呈現完美的音樂。以前用錄音機欣賞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響詩《沃爾塔瓦河》時,很多學生都表現出不專心、不耐煩的情緒,課堂秩序令人頭痛?,F在輔以好的音響,層次分明的聲部,樂器的不同音色都可以輕松通過聆聽獲得,可以看到學生們發(fā)自內心的愉悅。試想,如果缺乏高品質的音響設備,音效完美的音像資料。再完美再富有激情的語言也無法替代音樂本身帶給人的精神愉悅與思想升華。
三、重視聆聽音樂,輔以聯覺活動
德國作曲家門德爾松說:“在真正的音樂中,充滿了一千種心靈的感受,比言詞更好得多?!币皇缀玫囊魳纷髌肥亲髡吣橛诠P,注情于音的結晶,就如同“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一個人對音樂都會有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
在欣賞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聆聽感受音樂形象,體會音樂情感。教師可以選擇篇幅適中的樂曲讓學生先完整地聽。若是較大型的樂曲就應該節(jié)選出最重要的部分。對于初中學生而言,純音樂作品的篇幅最好不要超過5分鐘。德國詩人海涅說:“語言停止的地方,就是音樂的開始?!睂W生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必然會有所得所感,不一定要強調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只要學生認真聽了就達到了目的。如果教師過分關注言語體驗,則有可能對學生的聽音樂興趣產生消極影響。在教學中,經常會碰到有的學生對自己的音樂能力自信不足。究其根源,可能也和教師習慣將音樂內涵具體化有關。因為每個人對音樂都會有自己獨特認識,而音樂本身也是抽象的。當教師或其他人的理解與自己不同時,學生就很容易懷疑自己了。在完整聆聽之后,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來引導學生關注音樂的不同元素,通過反復的聆聽熟悉作品,使之內化。
自從有了多媒體設備后,視頻欣賞內容頻頻出現在音樂課堂。視頻因具有強烈的表現力,生動具體的形象而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但教師應該慎重選擇視頻。例如一些歌曲MV或音樂的畫面與內容大相徑庭,這樣的視頻往往會對教學效果產生消極影響,應該禁用。在課上使用視頻需要在備課時仔細甄選高品質的內容,力求畫面清晰、內容高雅、具有啟發(fā)學生學習的價值。即便如此,視頻有時還是會沖淡音樂的價值。貝多芬說“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币魳分劳驗樗菦]有具象的,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聽賞純音樂,可以更有針對性的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耳朵”,可以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更好地獲得精神上的愉悅。由于學生的聆聽往往帶有盲目性,在多次聆聽熟悉作品的過程中教師的升華和提煉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貴在精致、貴在點睛。
無論唱歌、欣賞、器樂、基本樂理的教學中,都要重視聆聽,關注課堂的音樂性。在教學中,節(jié)奏訓練、視唱練習等可以先從感覺活動開始,運用聽覺(聽音樂、聽節(jié)奏、聽音高、聽旋律、聽和聲等)、動覺(歌唱、動作、聲勢等)、觸覺、空間覺(音的高低)獲得聯覺體驗,最終內化為對音樂的理解。音樂課堂中,每堂課對音樂技巧和知識的傳授,是循序漸進的,每堂課需要達到的學習目標并不復雜,這些目標可以用適當的方式傳授給學生。
四、音樂充滿課堂,師生“樂”在其中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在課堂上加強音樂性,并非簡單的反復多聽就好,而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讓學生愛上音樂,教師首先應該是“愛樂人”。教師的引導作用應該是無所不在的,教師的表情、語言、情感,本身就會感染學生。比如在課間播放學生喜歡的音樂或歌曲,可以讓學生盡快“入戲”。在需要維持課堂紀律時,運用師生互動的節(jié)奏或是播放一段純美的音樂效果也會強似言辭激烈的批評。筆者比較偏愛交響音樂,在教學中往往不自覺地影響了學生。比如在學習了歌曲《阿里郎》之后,又讓學生欣賞了著名指揮家馬澤爾率領的紐約愛樂演奏的交響樂《阿里郎》,從學生屏息凝神的狀態(tài)中筆者感受到,學生和教師共同享受到了音樂帶給人的那無以言傳的愉悅。一個心中有音樂的老師一定不會錯過課堂上每一個有價值的細節(jié)去滲透音樂,而在這種“潤物細無聲”的課堂上,學生也一定會感受到音樂的無限魅力,最終成為一個忠實的“愛樂人”。
音樂是音樂課堂的“主角”,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是中小學音樂課的核心。作為普及教育階段的音樂工作者,一定要牢牢地抓住這個“主角”,優(yōu)化自己的教學行為,培養(yǎng)出更多的具有高尚審美情趣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