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軍
第一次見到孫蔭柏老人,我就肅然起敬。95歲的孫老隨口蹦出一兩句跟飛機有關的專業(yè)英語,讓我這個英語不好的孫輩羞愧難當。采訪老兵最大的挑戰(zhàn)就是要熟悉歷史,帶領我采訪的志愿者周德全直言不諱地批評:你對抗戰(zhàn)歷史太不了解了。
的確,一個忘記歷史、忘記英雄的民族不會有未來。幾乎所有的抗戰(zhàn)陣亡將士的墓地和紀念碑被毀殆盡,數(shù)百萬英烈尸骨無存,有很多人甚至連一個名字都沒有留下。諷刺的是,幸存將士本應該享受國家的至高榮譽和優(yōu)厚待遇,但因為頭頂“國民黨老兵”的政治符號,在歷次政治運動中,他們遭受到接二連三的沖擊和迫害。91歲的田慶平,因為自己是國民黨老兵,導致兒子田國增不能參軍、不能入黨。老人至今還反感別人叫他“田大兵”。
終于,在七八年前,有一群人開始尋遍大江南北,他們記錄點滴細節(jié),努力還原那段被阻隔的歷史。今年5月20日,周德全等志愿者幫助高增老人完成了重回舊戰(zhàn)場的夢。他和高老同住一個房間,晚上每隔2小時起床,把老人抱到輪椅上,推進衛(wèi)生間方便。抱起老兵!至今已有上萬名志愿者參與到了這場與時間賽跑的救贖之中。民間的力量畢竟有限,他們利用一切可能的通道,游說“體制內(nèi)的力量”共同呼吁。于是,許多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紛紛提交議案、提案,要求國家善待老兵。
7月3日,這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民政部下文要求地方政府關懷老兵,將其納入社保。這場由民間發(fā)起的公益活動,終于上升為國家行動。這也是政府和民間向僅存的約2萬名老兵行的一個“敬禮”,不過這個“敬禮”遲到了近70年。
然而,我采訪了幾位老兵,他們對新政策反應卻比較平淡。是的,相對于經(jīng)濟上的扶持,風燭殘年的老兵們最重要和最期待的,則是對國家榮譽的向往,哪怕只是政府頒發(fā)的一枚鐵片勛章。
戰(zhàn)爭過去68年了。或許對老兵最好的關懷就是:尊重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