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二語詞匯的附帶習得的概念最初是從Nagy, Herman 和Anderson等(1985)那里提出來的,國內外很多學者對這個概念進行了很多實證研究。本文主要是運用Krashen的可理解性輸入來附帶習得詞匯,其中運用可理解性輸入是附帶習得詞匯,擴大詞匯量的一種有效的途徑,這一觀點已被絕大多數(shù)人認可(Hulstijn,2001)。
關鍵詞:二語詞匯附帶習得;可理解性輸入;影響
作者簡介:劉碩,(1988-),女,湖南省長沙市人,碩士,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H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9--01
1、引言
Krahen(1989)曾說詞匯對于學習第二語言的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要想學好一種語言應該從一本字典開始而不是從一本語法書開始。進入21世紀以后,國內對二語詞匯習得的研究是如火如荼,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對詞匯的習得進行了討論和實證研究。而附帶詞匯的習得與傳統(tǒng)的死記硬背單詞區(qū)分開來,算是學者們另辟蹊徑了?!案綆Я暤谩边@個概念最早出現(xiàn)在心理學領域(Hulstijn.2001),隨后Nagy, Herman 和Anderson(1985)在研究兒童學習母語詞匯中提出來了“詞匯附帶習得”一詞。附帶習得最重要的前提是有大量的可理解性輸入。Krahen(1985)在他的輸入假說中指出,第二語言學習者只有理解輸入的知識才能習得目標語。下面筆者就可理解性輸入對二語詞匯附帶習得的影響進行論述和討論。
2、附帶習得二語詞匯
附帶詞匯的習得通常指通過閱讀而獲得的, Huckin&Coady(1999)認為詞匯的附帶習得是“主要的認知行為附帶產(chǎn)生的結果,沒有目的性,這種認知行為就是閱讀?!痹~匯的附帶習得對有意學習而言,是一種無意的行為,有意的學習詞匯是指學習者對單詞進行死記硬背,而附帶習得詞匯是指學習者在閱讀時注意力不在背單詞上而是在理解上下文的意思上。張憲在《自然閱讀中的詞匯附帶習得研究》中,通過實驗表明,專注于意義的自然閱讀有助于詞匯附帶習得。在他看來自然閱讀主要是為學習者與詞匯的接觸提供機會,只有接觸了詞匯的部分知識,與注意、運用、理解需要等因素發(fā)生交互作用,就可能導致某些知識的完全習得(張 憲 亓魯霞,2009)。
3、可理解性輸入
Krahen(1985,1989)稱可理解性輸入是基本的環(huán)境因素,也是對二語習得做出重大貢獻的特別豐富的內在語言習得機制??衫斫庑暂斎胧侵赴Z言要素的輸入要稍稍高于學習者現(xiàn)有的語言能力。通過他的假說,當學習者吸收了高于他們之前已有的語言能力水平的第二語言知識時,學習者的語言能力就會自然的提高和進步。這也就是Krahen在輸入假說中提出的i+1模式。如果i代表的是學習者的現(xiàn)有水平, +1代表的是學習者將要習得的新知識或新的語言結構。輸入假說主張學習者通過理解了i+1階段的輸入從而完成i向i+1水平的過渡。
4、可理解性閱讀輸入———詞匯附帶習得的有效途徑
詞匯的附帶習得在廣泛的閱讀中是有很大的幫助的,學習者閱讀的過程中會根據(jù)上下文的語境線索來理解文字的意義,除此之外讀者本身的年齡,猜詞能力,閱讀策略和背景知識等也會影響讀者對閱讀內容的理解。說到底還是要理解輸入的內容,如果不理解一切都是徒勞。Huckin&Coady(1999)總結了引起詞匯附帶習得的三個關鍵條件:第一是閱讀可以提供可理解性輸入;第二是學習者的注意力;第三是任務需求。毫無疑問Krahen的輸入假說為詞匯的附帶習得做了鋪墊,在他的輸入假說中指出可理解性閱讀輸入可以使習得自然發(fā)生。
對于已經(jīng)學習英語至少7年的大學生來說,他們的現(xiàn)有的英語水平“i”對于普通的英語材料閱讀已經(jīng)完全夠用了。要想提高學習者的現(xiàn)有水平就必須進行大量的可理解性輸入,也就是“i+1”的過程。讓大學生在課堂之外進行自主的擴充閱讀,理解并記錄所學的信息,是二語詞匯的附帶習得的重要途徑。詞匯知識和閱讀理解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詞匯知識被認為是影響第二語言閱讀理解的主要因素,而對文章的理解有助于詞匯知識的增長(Hulstijn 2003: 349-360)?,F(xiàn)在我國廣大的大學生對學習英語的動機是很強烈的,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和大學英語的教程學習以及獲得了豐富的詞匯量,但是都只限于考試而很少真正用到實踐中去,如果在課余時間加大閱讀量,增大已學得詞匯的接觸頻率將大大提高詞匯的長久記憶,而不是為了考試的短暫記憶。
參考文獻:
1、李紅,田秋香.第二語言詞匯附帶習得研究 [J]. 外語教學, 2005年5月第26卷 第3期 p52~56
2、張 憲,亓魯霞 自然閱讀中的詞匯附帶習得研究 [J].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 2009年7月第41卷 第4期p303~307
3、Hulstijn, J. H. Intentional and incidental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learning: A reappraisal of elaboration, rehearsal and automaticity [A]. In P. Robinson (ed.).Cogn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258-286.
4、Krashen, S. (1989). We acquire vocabulary and spelling by reading: Additional evidence for the input hypothesis.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3(4), 440-464.
5、Yan Wang Approaches to Enhancing Vocabulary Learning in an EFL Context: A Comparative Study. (MasterS thesis). Available from CNKI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 datab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