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春江花月夜》是唐詩中的名篇,其結(jié)構(gòu)藝術(shù)之美不僅反映在韻律和節(jié)奏的把握上,更體現(xiàn)于詩人由“江天月色”引發(fā)的詩意化的人生思索和宇宙意識之中。故而呈現(xiàn)出了內(nèi)在與外在完美統(tǒng)一的藝術(shù)之美。
關(guān)鍵詞:《春江花月夜》;結(jié)構(gòu)藝術(shù);人生思索;宇宙意識
作者簡介:汪文國(1989-),男,江西吉安人,西南大學文學院2011級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9-0-01
《春江花月夜》是張若虛僅存的一篇作品。但它的影響和地位卻是非一般作品所能及,清人王闿運稱之為“孤篇橫絕竟成大家”( 陳兆奎輯《王志》卷二載王閩運《論唐詩諸家源流》)。后人甚至稱其為“以一篇壓全唐”。聞一多評價其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2可見它的地位和影響。
全詩以江月起筆,又以江月落筆,結(jié)構(gòu)回環(huán)往復(fù),韻律優(yōu)美,描繪了一幅“江連海,海生月,月照春江、花林……”的美景。在結(jié)構(gòu)藝術(shù)上,本詩集“景色清麗明凈”、“感情真摯”、“意境含蓄深遠”、“韻律和諧婉轉(zhuǎn)”、“語言優(yōu)美流暢”、音樂美”為一體,達到了醇美的境界。同時,面對春花春月、流水悠悠、無窮宇宙,詩人意識到了一種深刻的人生思索和強烈的宇宙意識,且賦予了它詩意化的表現(xiàn)。使詩情和人生、宇宙哲理意識達到了一種完美的融合。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1詩人以“江月”起筆,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美景:江潮連海,月共潮生。江潮浩瀚寬廣,如同跟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壯闊。此時一輪明月在遠方隨著潮水升起。一個“生”字,將明月和潮水的出現(xiàn)寫得活靈活現(xiàn),賦予了明月與潮水以無限生機。月光照耀廣袤的大地,有哪里的春江不在明月的映照之中!
“江流宛轉(zhuǎn)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1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生的春野,月色傾瀉在花樹上,像撒上了一層潔白的雪。月光將萬物映照成美麗的銀輝色,故詩人感到“流霜不覺飛”、“白沙看不見”完全沉浸在皎潔明亮的月光之中。詩人通過細膩的筆觸,創(chuàng)造了一個夢幻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顯得格外幽美恬靜。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清明澄徹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進入了一個純凈的世界,這就自然地引起了詩人的遐思冥想:在這江畔上是何人最開始看到明月的呢,這江畔之上的皓月又是何年照向行人的?詩人此時思緒飛躍,但又終不離人生,對人生哲理與宇宙奧秘深沉發(fā)問。緊接著,詩人又感慨:人生一代代無窮盡,只有這江月一年年總是相似。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暫的同時,詩人對此又有新的更高的領(lǐng)悟。在詩人看來,人作為個體,生命當然是短暫易逝的,而作為一個群體,人類則是綿延不息的。因此,“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得以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存在于一個共同的時空當中。詩人似乎從這江月美景中得到了一種人生的慰藉,詩中雖然包含著對人生短暫易逝的感傷,但并沒有為此感到頹廢和絕望,這正緣于詩人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何處相思明月樓?”1第一句緊承上一句,人生一代又一代,而江月卻年年相似,孤寂地懸于天空,像是在等待著某個人的到來,然而在月光下之下,只有大江奔流不息??粗简v的江水,詩人的感情也像波濤一般推向了一個更為寬廣深遠的境界。江月縱然有恨,而流水卻無情……接著詩人又用“白云”、“青楓浦”托物寓情。白云飄忽,象征行舟人的行蹤不定,而“青楓浦”也寄予了詩人的感傷?!罢l家”“何處”二句更是把詩中感傷之情推向了一個更為深遠開闊的境界。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yīng)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這幾句中,詩人要表述的是思婦的思念之情,然而詩人卻沒有采用正面描寫,而是用“月”來烘托她對未歸的愛人的思念之情?!坝駪簟币痪渖鷦拥乇憩F(xiàn)出了思婦此時內(nèi)心的愁悵和迷惘。此時此刻,思婦因為明月的映照,想到了遠方的愛人,遙想此時思念之人也在明月的映照之下。然而,盡管他們共望一輪月光卻天各一方,得不到所思之人的任何消息。希望追逐月光,見到月下的愛人,思婦的相思之深不言而喻,盡管這只是一個美好的愿望,卻通過明月寄托了思婦深切的思念之情。緊接著,視線又轉(zhuǎn)向了高空、江面的景物:鴻雁高飛,卻終究飛不出月的光影;魚兒潛游,卻也只能激起陣陣波紋而已。寓情于景,倍添傷感和相思之苦。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詩人的筆觸由思婦轉(zhuǎn)向游子。詩人通過落花、流水、落月來烘托他的思歸之情。春日已逝去大半,游子卻仍然漂泊在外,因此連做夢也想念著像花落閑潭一般回到故鄉(xiāng)。江水流春,逝去的不僅僅是美麗的春景,更是游子歸家的希望?!敖堵湓隆?、“斜月沉沉”襯托出游子的凄苦之情。斜月藏在海樹間,就如同游子的歸家之路被阻斷一般,“沉沉”二字更加渲染了他的這種孤寂、鄉(xiāng)思。在這春江花月之夜,詩人不禁思索:不知道有幾人能乘月歸鄉(xiāng)!他的離情也隨著斜月灑滿在江邊的樹林之上……詩人篇末以“江月”落筆,回應(yīng)開頭。將思念之情、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詩人之情交織成一片,灑落在江樹之上,把全首詩情歸結(jié)于一處,令人回味無窮。
誠然,《春江花月夜》的結(jié)構(gòu)藝術(shù)美能從本詩的韻律和節(jié)奏上得到反映。全詩韻律抑揚回旋,宛若一闕如夢似幻的夜曲,美妙、含蓄、雋永,令人神思飛揚,浮想聯(lián)翩。可以感覺到,在自然優(yōu)美的旋律下,脈動著詩人深沉熱烈的內(nèi)在情感。意蘊深廣,情韻悠揚。在朗誦此詩時,隨著詩的節(jié)奏,使人仿佛進入一幅幽美、柔和、恬謐、感情豐富而又宛轉(zhuǎn)纏綿的春將花月夜的圖畫里。
然而最為可貴的是,詩人張若虛并沒有去刻意雕琢結(jié)構(gòu)藝術(shù)上的外在美,而是借詩將眼前景物內(nèi)化為詩人對人生、青春、宇宙等廣袤意識的哲理思考。使“江天月色”等景物和詩人的情感意識延伸到了宇宙、人生的高度。
因此,《春江花月夜》是由“江天月色”引發(fā)的人生思考和宇宙意識的詩意顯現(xiàn),超越了其詩歌形式本身的內(nèi)涵,是詩人對宇宙和人生發(fā)出的深沉絕響。呈現(xiàn)出內(nèi)外統(tǒng)一的結(jié)構(gòu)藝術(shù)
之美。
參考文獻:
1、(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 [M].北京:中華書局,1980:267.
2、聞一多.唐詩雜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