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守虹
史前先民所具有的審美觀,完全來自內在的精神因素——宗教感情:由祭祀、祈盼而生發(fā)的對外部世界的渴求,因人的渺小、脆弱而把對神的虔誠崇拜轉變?yōu)樽陨砭竦膹姾?,繼而導致人性的集中釋放,以之撫慰靈魂的孤寂與躁動。這就是巨石建筑的重要成因。這種宗教與審美相伴的美學史,一直從史前文化開始,在人類的精神世界中延續(xù)了數千年。
對精湛工藝審美的解釋——娛神
考察史前先民的巨石建筑,除形制的恢弘巨大之外,就是對建造質量的精致追求。
薩克薩瓦曼遺址,印加人在建造中共用了30多萬塊石料,大多數都是重達數十甚至數百噸的巨石。這里是舉行“太陽祭”的地方,它建筑在一個小山坡上,從上至下有三層圍墻,每一層墻高達18米,長540米,均用巨石壘砌而成,在這些精心雕鑿的巨石中,最大的石塊高達9米,寬5米,約361噸重。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些笨重的巨型石塊被精細地雕鑿成多角形,然后又巧妙地拼合在一起。有些石塊上不僅鑿有臺階和斜坡,而且刻著螺旋形的圖案,以便區(qū)別于別的石塊。雕琢的手法極為輕巧流暢,縫隙之處細如發(fā)絲,連手指也摸不出來。這樣的工程水準,如果說就是為了防范敵人的進攻,似乎有些牽強,唯一的解釋就是精美雕琢的巨石具有娛神的功用。
古埃及盧克索神廟是世界上最壯觀的巨石建筑物之一,它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第十九個法老(公元前1398—1361年在位)艾米諾菲斯三世為祭奉太陽神阿蒙、他的妃子及兒子月亮神而修建的。到第十八王朝后期,又經拉美西斯二世擴建,形成現(xiàn)今留存下來的規(guī)模。盧克索神廟長262米,寬56米,塔門是神廟的主要入口,塔門高達38米,在門兩側矗立著六尊拉美西斯二世的巨石雕像,其中靠塔門兩側的兩尊高達14米。主殿有16行共134根巨石圓柱,其中最高的12根,每根高在20米以上,柱頂可站百人。這可是數千年前人們的創(chuàng)造,其氣魄的恢弘,令人咋舌。這種對宗教的敬仰,如果不是彰顯的14米高的拉美西斯二世的巨石雕像,我們看到的就是單純的娛神,法老借助神明在自娛。
中國成都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金箔,是史前先民最偉大的藝術作品之一。直觀來看,從太陽神鳥金箔中央的漩渦形芒尖的大小及弧度、周圍4只飛鳥的形態(tài)判斷,先民在切割時應有相應紋飾的模具。但研究者精確測量之后發(fā)現(xiàn),太陽神鳥金箔的外圓并不十分規(guī)整,極有可能原來取料為正圓,鏤空后略有變形。4只鳥在圓環(huán)上的分布并非是均衡對稱的,而且4只鳥的形態(tài)與尺度都不相同,4只鳥身長相等,表明在成形過程中可能有過量度,但細部互不相同,如頸與腿均不等長,說明并非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模本。太陽神鳥金箔圖案內圈12個芒尖圖案的切割并沒有嚴格的設計,芒尖圖案的長短、寬窄和間距各不相同。據推測是隨手切割而成。雖然沒有嚴格的設計,制作者卻熟練地做出了預想的圖案,金箔外圈4只鳥的左旋與內圈12個芒尖的右旋,形成一種動態(tài)的對比,由此更能說明史前先民的內在藝術感悟力。
有研究者在古埃及的石料遺址發(fā)現(xiàn)有巨大輪盤鋸的痕跡,還在一些制作完成的雕像上發(fā)現(xiàn)有加工之后尚沒有完全去掉的輪盤鋸的切痕;在中國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中,陳列著幾塊幾噸重的玉石,在這些玉石上面也有奇怪的切割痕跡存在。
這些遠古時代的科技文明在人類歷史的遷徙更迭中,也隨著巨石文化的衰落被湮沒在歷史的塵煙中。古希臘的神話說,神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了人的形象。有意思的是,人一直假托神的旨意,發(fā)展創(chuàng)造著自己的輝煌文明。
蒙娜亞德拉神殿的美學意蘊
蒙娜亞德拉神廟,寬約70米,它的整體輪廓從高空俯視來看,就如同植物三葉苜蓿的一片葉子,也不能排除就是三葉苜蓿引發(fā)了最初的想象。從直觀的角度說,它就是三組用巨石圍起來的形成套間關系的石頭圍欄。它們之間因為宗教而形成的結構關系,可以說已經茫茫然隱身在歷史的暗影里了。如果說人類的美學感受都是基于對向往的真實體驗這一點,我們就有理由對這座神廟進行分析,研究其中所蘊含的美的原則,到底是什么樣深層的心理動機,賦予了建造者的設計靈感。
對人類社會發(fā)展史稍有了解就可以明白,人類從舊石器中期到新石器時代中后期,基本是屬于母系氏族社會時期,這一段史前先民的文化狀態(tài)與精神面貌,我們知之甚少。女性堅韌、感性的創(chuàng)造性精神,往往來自母性本身,會給人類的文化初蒙帶來什么樣的心理影響,這個問題是我們應當深入探究的。